芦河,黄河支流
无定河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靖边县
白于山地,大致自南向北,于横山区吴家沟附近注入
无定河。河长157公里。芦河属于陕北干旱地区、沙漠化边缘地带河流,是陕北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由于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很大,水质为重碳酸质水(钠钙型)。 流域内农牧业属高寒、干旱类型,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20世纪中始,地区经济逐步以油、气、煤、盐为主的化工为主的经济类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很快。芦河及其干流定边河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芦河,古称圁水,旧志记大概因上游有芦沟和芦子坪得名。发源于陕西省
靖边县白于山北坡,流经靖边、横山两县区,在
横山区北部注入无定河。全长157公里。
芦河,主源于白于山北麓的
靖边县王渠则镇柴崾毗村,有芦西与芦东两大支流汇流于镇靖,一般以西芦河为源,自南向北,流经新城,杨米涧,在镇靖与东芦河汇合,继续向北,经王家庙水库调节,过靖边县城张家畔镇,折向东流,过杨桥畔镇,经河口庙水库,再折向北流,出境入横山区。
靖边县县内流长102公里,流域面积167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8%。
年径流量2366万立方米,最大为4593万立方米(1959年),年输沙量913万吨,最大为3440万吨。最大洪流量为720立方米/秒,最小为0.5立方米/秒,平均洪流量为0.75立方米/秒。杨米涧镇以上河道平均比降为2.66‰。两岸有宽窄不等的川台地和川道,以下谷宽200-1000米,河床宽、深均在20-60米之间。
在横山区境内,芦河,由靖边木瓜沟入境纳阳小川河、古水河等自西南向北流于
横山县县境西部至石码坬注入无定河,县内流程55公里。在
横山区城区城流过时正常河宽8米,水深0.4米,境内平均比降每千米2.96米,水能资源理论出力602千瓦,可建电站4座。
河道特征
芦河,发源于
白于山地,于
横山吴家沟附近注入无定河。上游山梁起伏,沿河两岸有宽窄不等的川台地和川道,部分河床切入基岩。河道平均比降2.66‰。杨米涧以下谷宽200~1000米,河床宽20~60米,切深20~60米,间有跌水陡坎。阶地仅在镇靖以下至桥口湾一段比较发育。一级阶地宽处300~500米,高出河水面2~5米,由全新统粉、细砂及黄土状土组成。二级阶地高出河水面15~20米,上覆全新统黄土状土。新构造运动对芦河中、下游河道有较大影响,沿河有多处瀑布,还有下降泉出露,个别泉眼高出河床5~10米,形成悬挂泉,说明芦河河道受地壳上升、河谷下切的影响是明显的。
水文特征
据横山水文站观测,1957~1971年平均流量每秒3.52立方米(最大5.46,最小2.66);1972~1985年平均流量每秒1.65立方米(最大2.29,最小1.18)。1964年7月最大洪水出现时流量每秒472立方米,水位96.52米,1983年出现枯水时间流量为零。1957~1971年平均输沙量576万吨,1978年以来年输沙量减为366万吨,水温与无定河相似,水质为重碳酸盏水(钠钙型)。
芦河上设有靖边城区下游,河口庙、入无定河口监测断面3个。2017年半年,3个断面水质分别为劣Ⅴ类、Ⅴ类和Ⅲ类。芦河靖边段水污染严重,靖边城区下游化学需氧量超标2.85倍,呈劣Ⅴ类水质;河口庙断面化学需氧量超标0.68倍,呈Ⅴ类水质。
主要支流
芦河支流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横山区境内,主要是发源于横山山地的小沟,有小川沟、苦水沟,西岸有杨家沟、三沙湾沟等。
东芦河,在靖边县西南,发源于
大路沟乡,经河畔水库、柳匠台水库,
杨米涧镇杨米涧村,与另一条支流汇合入大岔水库,至
镇靖镇与西芦河汇合,为芦河。
古水沟,发源于横山区艾好峁乡牛形山下,自南而北流至古水村注芦河。河长18.5公里。
阳小川,发源于横山区塔湾乡窑界东坡,自南而北流至塔湾入芦河。流程26.9公里。
治理开发
引水渠道
民国时期,靖边县仅杨桥畔有几条零星渠道,引芦河水灌溉少量农田。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把水利事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50年代初至1989年,全县先后修筑引水干渠300余条,全长400多公里。
杨桥畔渠,民国四年(1915),杨桥畔几户人家合作修建了1条长1公里的渠道,引芦河水灌溉农田。十八年(1929),靖边县县长牛庆誉组织受灾难民,在杨桥畔修筑引水渠1条,灌地150亩。三十年(1941),惠中权任中共靖边县委书记时,发动杨桥畔农民拓宽了渠道,扩建水地1500亩。建国后,杨桥畔渠陆续得到扩建,至1985年,干渠折合长度11公里,灌区面积5000多亩。
芦西渠,1959年动工修渠,1961年建成。起自旧城水库,直达杨桥畔公社许家沙畔大队。1975年张峁水库建成后,将渠道又引到该库。干渠长28公里;斗渠31条,全长31公里;分渠98条,全长94公里。渠道有各类建筑物77处,整个工程投工221.3万个,挖垫土方82.7万立方米,投款45.3万元。渠道建成后,每年灌地4000多亩。1984年前,芦西渠实际利用干渠11公里。近年来,为扩大灌溉面积,陆续整修了渠道。从1989年起,全部更新干渠,当年筑成10公里,其中碹衬砌渠5.02公里,土渠14.98公里,用碹1655立方米,动土方18.5万立方米,砖200立方米。并修筑公路桥2座,人行桥6座,斗门2座,总投资72万元。
胡家湾渠,位于县境之南芦河右岸。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由当地居民吴含英、石玉山等集资千余元,由鹰湾砭作木柴坝,引水灌胡家湾及古水村之滩地2900余亩。由引水口起穿凿石渠长340公尺。卒因资尽无力而终止。胡家湾及古水等处之滩地均属急斜冲积地,当事人不谙科学方法,只以殷望用水,冒然集资兴办,耗费良多,卒无成效。
芦惠渠,位于芦河中下游,渠首枢纽建于赵石畔乡王皮庄村。拦河坝长50米,高4.3米。该工程由原绥榆水利工程处与横山县政府组成施工所,于1956年6月开工到同年11月底告竣。设计灌溉面积6922亩,后经1958年延长扩大,设施能力达到8870亩,实际灌溉面积8780亩。
水库
河口庙水库,位于芦河中游,在横山、靖边两县的接壤地带。库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670平方公里,除靖边县的旧城、沙旋沟、张家峁、惠桥等五座中型水库的控制面积1066平方公里,该库实际控制面积604平方公里。该水库属中型水库,1972年6月勘测设计,同年11月破土动工,1975年11月竣工后投入使用。该库坝高39.5米,后吸取河南“75.8”型暴雨的教训,为提高该库防洪标准,采用了加坝与降低溢洪道两项保安措施。将坝提高为43.5米,坝顶高程1157.5米。总库容达到61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580万立方米,死库容1320万立方米。河口庙水库是兼有防洪、灌溉、发电、养鱼多种用途的综合性水库,并且保证下游灌区(芦惠、响惠、定惠)的供水调节以及响水电站发电水量调节。截止1981年已淤积1242万立方米。
程家沟水库,位于芦河下游一支流——野人沟内。其主体工程亦系水坠式均质沙壤土坝。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该库为县境小型水库,于1973年10月动工兴建,1974年6月告竣。坝高18米(包括安全超高1米),坝顶宽4米。总库容2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24万立方米,死库容48万立方米,滞洪库容38万立方米。该库初建时未经勘测设计,系群众自发修建,后经县水利队派技术人员协助指导,建成防洪、养鱼、灌溉等综合性水库。在1982年“三查三定”中,按照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其校核洪水总量为86万立方米,洪峰流量为39.5立方米/秒,未达安全标准,因此该库尚需提高坝堤,汛期必须腾库迎汛。
王沙湾水库,位于芦河左岸支流——杨小川沟的上游王沙湾村。主体工程系人工夯实的均质土坝。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该库于1970年开工,至1972年建成。总库容230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116万立方米,死库容51万立方米,滞洪库容63万立方米。该库亦属兼有防洪、灌溉、养鱼的综合型水库。冬春蓄水,夏秋灌溉,汛期调洪,除保证杨小川灌区200余亩坝地的灌溉以外,还可以使下游千余亩水地得到水量补给。王沙湾水库亦属群众自发性修建,因防洪设计未达标准,故于1978年对该库进行了加高加固。
旧城水库,位于镇靖城西北,西芦河下游,北距县城8公里。1958年4月,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技术人员勘测设计,5月设计定案,截流动工。10月,大坝筑成,高35米,长195米。19 61~1962年,加高主坝18米。水库主建筑为黄土碾压物质坝。附建筑为砖砌混凝土输水洞1条,最大泄流量每秒4立方米;砖石混凝土卧管22级;控制闸1座。先后投入20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68.5万立方米,石方2900立方米,混凝土方17.7立方米。国家投资67.1万元。水库设计库容749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110万立方米。1964年测淤,淤积量3240万立方米。1967年淤积3940万立方米。之后,旧城水库由于上游新建猪头山水库而渐趋干枯。1984年测量,淤积量达6340万立方米,库容只有1150万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71平方公里。
惠桥水库,位于高家沟乡胶泥墩,芦河一支流的下游,西距县城28公里。水库工程由靖边县水电队设计。1968年动工修筑,1972年竣工。共投入14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量23.65万立方米。总投资4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万元。水库主建筑为水坠黄土坝,高65米,长210米,顶宽45米。附建筑为5级卧管1座,1978年新增12级;砖砌输水洞1条,最大泄流量每秒1.52立方米;平板铁闸门1座。另建有水电站1处。水库设计库容446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010万立方米。1981年测淤,淤积量1160万立方米。1984年测量,总淤积量1240万立方米,水位高程1186.9米,蓄水860万立方米。水库可控制流域面积141平方公里。
张家峁水库,位于镇靖乡张家峁、东芦河下游,北距县城11公里。水库由靖边县水电队设计。1972年动工建筑,1975年竣工。工程总投资6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5.2万元,社队自筹7.8万元。共投入30.6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量57.43万立方米。水库主建筑为水坠黄土坝,高32米,顶宽6米,长260米。附建筑为8级卧管输水洞1条,长80米,最大泄流量每秒3立方米。水库原设计控制流域面积236平方公里,总库容50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820万立方米,死库容2180万立方米。1975年在该水库上游8公里处又建筑1座中型水库(大岔水库),被截去流域面积186平方公里,实际控制流域面积为50平方公里,总库容减为2850万立方米。1984年测量,水库淤积量为770万立方米,蓄水880万立方米,水位高程1343.35米。
杨家湾水库,位于芦河中游、新农村乡杨家湾,西距县城7公里。水库由靖边县水电队设计。1972年由新农村大队自抽劳力动工建筑,1974年竣工。工程投资1.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0.8万元,自筹0.9万元。共投入2.3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6.5万立方米。水库主建筑为水坠黄土坝,高16米,长140米。附建筑为砖砌泄水洞1条,长52米;砖砌混凝土5级卧管输水洞1条,长98米,最大泄流量每秒0.6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2.5平方公里。总库容152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70万立方米,死库容755万立方米。1984年测量,水库淤积量685万立方米,水位高程1313.15米,蓄水292万立方米。
姬滩水库,位于东芦河上游、杨米涧镇姬滩村,北距县城30公里。水库由靖边县水电队设计。1972年由杨米涧公社组织劳力动工建筑,1981年竣工。工程总投资2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6万元,社队自筹7万元。先后投入7.5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34万立方米,混凝土20立方米。水库主建筑为水坠黄土坝,高50米,长118米,顶宽10.8米。附建筑为砖砌混凝土结构分级圆形卧管1座;砖砌钢筋混凝土输水洞1条,最大泄流量每秒1.14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5平方公里。总库容358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292万立方米,死库容1296万立方米。1984年测量,水库总淤积量2228万立方米,水位高程1401米,蓄水200万立方米。
猪头山水库 ,位于西芦河上游、杨米涧镇洞湾,北距县城29公里。水库由靖边县水电队设计。1973年动工建筑,1975年竣工。工程投资49.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万元,社队自筹16.65万元。共投入18.46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51万立方米。水库主建筑为水坠土坝,高41.5米,顶长151米,宽11米,底长374.5米,宽41米。附建筑为砖砌20级圆形卧管1座;输水洞1条,长41.4米,最大泄流量每秒1.67立方米。1982年测量,水库总库容34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680万立方米,死库容800万立方米。1984年测量,总淤积量为1080万立方米,水位高程1409.13米,蓄水420万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16平方公里。
河畔水库,位于东芦河上游、杨米涧镇河畔村,北距下游大岔水库12.5公里,距县城41.5公里。水库由杨米涧公社设计。1973年动工建筑,次年竣工。工程总投资2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万元,社队自筹14万元。投入7.3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36万立方米,混凝土120立方米。水库主建筑为水坠土坝,高40米,顶宽13米,长124米。附建筑为砖砌混凝土水塔上接分级卧管1座,高5米,内径80厘米;混凝土板方型输水洞1条(现全部报废),最大泄流量每秒0.8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总库容122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48万立方米,死库容480万立方米。1984年测量,淤积总量1048万立方米,水位高程1444.15米,蓄水80万立方米。
柳匠台水库 ,位于东芦河上游、杨米涧镇韩伙场村,北距县城35公里。水库由靖边县水电队设计。1976年动工建筑,1980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83年全部竣工。工程投资1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万元。先后投入19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54万立方米。水库主建筑为水坠土坝,高50米。附建筑为砖砌混凝土分级卧管1座;涵洞1条,最大泄流量每秒1.65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8平方公里。总库容29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180万立方米,死库容720万立方米。1984年测量,水库总淤积量为920万立方米,蓄水348万立方米,水位高程1408.4米。
大岔水库, 位于东芦河上游、镇靖乡大岔村,北距县城19公里。水库由靖边县水电队设计。1977年动工建筑,1984年竣工。国家投资90万元,完成土方量130余万立方米。主建筑为水坠土坝,高52米。附建筑为砖砌混凝土分级卧管1座;涵洞挑流式输水道1条,最大泄流量每秒1.6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86平方公里。1984年测量,淤积量260万立方米,蓄水1000万立方米。
土桥水库 ,位于芦河支流寺湾河上游龙州乡龙州村,西北距县城25公里。水库由龙州公社设计。1966年动工建筑,次年竣工。1977年经靖边水电队组织施工,完成卧管、涵洞工程。工程总投资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万元。先后投入23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量165万立方米。水库主建筑为水坠土坝,高62米,长108米,顶宽18米。附建筑为5级卧管1座;40米输水洞1条,最大泄流量每秒1.32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8平方公里。总库容24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90万立方米,死库容1810万立方米。1984年测量,水库淤积量1800万立方米,水位高程1266米,蓄水380万立方米。
王家庙水库, 位于芦河中游新农村乡陈家畔,北距县城1公里。水库由靖边县水电队设计。1977年动工,1979年竣工。工程总投资1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万元,社队自筹4.5万元。共投入4.5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12.8万立方米。水库主建筑为水坠土坝,高20.5米。附建筑为砖砌混凝土卧管1座;砖砌钢筋混凝土输水洞1条,长105米,最大泄流量每秒1.25立方米。水库总库容113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79万立方米,死库容655万立方米。1984年测量,淤积总量144万立方米,水位高程1324.46米,蓄水348万立方米。
流域概况
历史文化
周以前,靖边属北方游牧民族地,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晋灭后,先属魏,后属秦。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汉置上郡奢延县。三国西晋后为羌胡、后赵、前秦、后秦所据。后秦刘勃勃建大夏国在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南北朝时,北魏建统万镇、设岩绿县、夏州、山鹿县。北周设宁朔县。隋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恭帝义宁元年( 617),属梁。唐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设宁朔县。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后属元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明设靖边卫、靖边道、靖边营。清设靖边所。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
芦河下游横山区,历史上因地近河套,战火连绵,从秦汉至明清,地域时失时复,夏始为熏育、犬戎、西申(白翟)、林胡。魏、秦置肤施县,西汉为上郡奢延县、肤施县,东汉属上郡肤施、奢延县、圈阴县。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晋、北魏、西魏属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隋、唐、五代十国回归中央政权。北宋为西夏、宋分割。南宋分属西夏、金。元为陕西行省延安路米脂县。明分属陕西省榆林卫和延安府米脂县。清取“怀柔边远”之意,置怀远堡为县。民国依境内横山山脉更名横山县。
经济发展
流域内天然气、石油、煤炭和岩盐等矿产资源丰富。以靖边为中心的陕甘宁盆地中部天然气田,控制面积55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4666亿立方米,控制储量3200亿立方米,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陆上最大世界级整装大气田,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年净化能力达50亿立方米天然气净化厂,承担着向北京、西安、银川、上海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的重任,是“西气东输”的枢纽;南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约在3亿吨以上;境内北部煤炭资源分布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是神府煤田连接部分,已探明储量达35亿吨以上;岩盐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县4970.33平方公里范围内有近80%的面积含岩盐,盐层深度在2400-3500米之间,预计岩盐储量在1500-2000亿吨。而横山区境内煤炭预测储量500亿吨,探明100.8亿吨;石油预测储量4500万吨,探明2700万吨;天然气预测储量2万亿立方米,探明1.56万亿立方米;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探明8855亿吨;高岭土预测储量10多亿立方米。
2017年靖边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03.91亿元,人均GDP达81489元。全年财政总收入88亿元,增长22.2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1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 元。2018年,榆林市横山区实现生产总值189.44亿元。
自然环境
芦河流域地处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与黄土高原北部过渡地带,白于山横亘于南,毛乌素沙漠绵延于北,靖边平原呈东西走向居中。靖边县属半干旱内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较大,冬季主要受西伯利亚冷气团影响,严寒而少雪。春季因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出现,气温日较差大,寒潮霜冻不时发生,并多有大风,间以沙暴。夏季暑热,雨量增多,多以暴雨出现,同时常有夏旱和伏旱。秋季多雨,降温快,早霜冻频繁。由于受沙漠影响,一日之内,气温差异悬殊,故当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抱火炉啃西瓜”的民谚。
下游地区沟谷密集,地形破碎。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受极地大陆冷空气团控制时间长,受海洋热带暖气团影响时间短,寒季长,热天短,日照富,温差大,降水少,风沙多。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干湿冷热分明,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草原性气候。近百年来,气候趋向转暖。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余,灾害频繁且危害较重。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