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誓言
2001年王晓棠执导的剧情片
《芬芳誓言》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九重影视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联合出品,王晓棠执导,王晓棠、王宸担任编剧,蒋文良戴佩华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01年9月25日在中国上映。
剧情简介
2000年夏秋之际,台商丁嘉尧(蒋文良 饰)携子、媳和孙儿自台北返回阔别五十二年之久的家乡重庆,投资办厂并沿长江而下寻觅他当年的未婚妻黄一兰和曾救他于危难的“小兵”。丁嘉尧的儿子丁亚峰(陈泉宏 饰)十分同情父亲,帮他寻到了当年和黄一兰最要好的小姐妹,如今的苏绣大师顾文霞(顾文霞 饰)的下落——在苏州。丁嘉尧的儿媳林海珠(洪屹 饰)却坚决站在婆婆一边,反对公公寻找旧日情侣。邀请丁嘉尧来投资办厂的渝州大学校长台属戴宏民和他的做台商接待工作的小女儿戴佩华在听了丁嘉尧讲述与未婚妻黄一兰以及和“小兵”如何相识、相知并在1948年分手时各有誓言相约的故事后,深受感动。父女二人和重庆作协主席台属黄济人、作家许地山的侄子,西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台胞许由一起,尽力帮助丁嘉尧寻找两位故人。丁嘉尧赶到江南,见到老友顾文霞。文霞告诉他事业有成的一兰对他的爱情五十二年如一。已儿孙满堂的丁嘉尧万分感动和汗颜。他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讲给来参加联谊会的台湾朋友们听,大家激动得情不自禁地也共同盟了一个誓言并击节唱起了当年嘉尧、一兰定情的歌“只要心儿没有老”。在昔日丁嘉尧和故人分手的地方南京中山陵,“小兵”和丁嘉尧重逢。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影片由来
编剧王宸和王晓棠是多年的战友,长时间的合作者。他们一直都很关心两岸间的人和事,但真正决定要创作《芬芳誓言》是在1998年。当时,晓棠参加一次影片选题会,她感到很应该拍摄一部反映两岸同胞亲情的影片。当她把想法告诉王宸时,他们一拍即合。在随后1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下广东、到江浙、走巴蜀,遍访了台胞在大陆聚集的地方,先后走访台商、台属数百人,采集到许多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王晓棠表示,是太多真实感人的故事催促他们写剧本;是两岸同胞诚挚的眼泪打动她来导这部影片。
角色选择
为了找到一个真正会讲重庆话的台商饰演丁嘉尧,导演王晓棠在2000年3月的政协会上,盯上了经济组和华侨组,在饭桌上发现了一个会说重庆话的人,她足足看了50分钟方才走到他的身边,问他是否能出演一部影片,当时他以为只是个客串,很痛快答应了。可拿到剧本却大吃一惊,要演男一号,在王晓棠的再三劝说和鼓励下最终同意饰演了丁嘉尧。
拍摄过程
该片全组工作人员总共28人,从2000年7月29日开拍到杀青总共历时不到70天。前期的准备工作十分充分,剧组里有多人身兼数职,分内分外的事抢着做。
影片评价
该片的结构很紧凑,里面埋下了“黄玉兰花”、“落花生”、“口琴伴奏”、“外国民歌”等多个与故事相关的引子,一会儿拉出一段让人感动的回忆,一会带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情节,这样整个故事讲起来就不觉平淡,做到了以情感人的效果。这部纪实风格的影片,以感人至深的情节,让观众噙着泪花鼓掌。海峡两岸盼团圆的渴望,一生一世情不变的爱情,以一首古老的丹麦民歌而贯穿始终。“忠诚”,成为影片中最最响亮的一句台词,它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所有观众的泪水都饱含价值。
片中,阔别家乡五十二年的海外游子丁嘉尧,曾经对救他一命的“小兵”许诺:“如果我将来见不到你,我将永不回南京。”他在古稀之年依然恪守自己年轻时立下的誓言,使人想起中华民族亘古有之的“尾生抱柱信”的美好情操。一句对白,豁人耳目:“忠诚,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这里面不光有对朋友情谊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诚,更有对祖国、对民族的忠诚。曾有睿智的读书人断言:读李密的《陈情表》不落泪,必定不是孝子;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落泪,必定不是忠臣。看电影《芬芳誓言》落泪者,必定是赤子。(《北京日报》评)
该片从头到尾表现了7天的生活,重庆上船,经苏州、江阴至南京,简简单单没有一句标语口号,可“小人物”却讲出了一个“大故事”。浓烈的乡情、友情、爱情,使每一位观众为之动容。(《羊城晚报》 评)
该片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段海峡两岸凄美高洁的爱情故事,以小见大,表现出两岸同胞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真情实感。这是近年来同类题材影片中最为感人至深的作品之一,不说一句大道理,却深刻地表现出“祖国要统一,亲人要团聚”这个主题。(《解放日报》评)
影片争议
《芬芳誓言》获第2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让人吃惊,这部片子尚未上映,却获得“大众评选的奖”。这一点上,主办方采用了惯用的老战术,认为该片在部队上映时广受欢迎,在电影频道播放时收视率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部队的选票会高度地统一,但百花奖不应是“部队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23 01:18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