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主教堂是意大利的建筑,1296年动工,1431年完成穹顶,1470年完成采光亭,整体竣工。两端各为一钟楼和一
穹窿顶,有着幽雅的外观轮廓,是许多艺术家工作的成果。佛罗伦萨主教堂的
穹顶被公正地认为是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新时代的第一朵
报春花。
基本概述
佛罗伦萨主教堂,一处建筑人心中的圣地,《花之圣母玛丽亚》(Santa Maria del Fiore)才是她的芳名,因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乃是百合。如果说,
梵蒂冈的圣彼得(San Pietro)是地道阳刚之气的象征的话,那么翡冷翠的这一位倒更像是一朵纯洁的百合花,幽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建筑特点
如果说,圣彼得建造过程中的麻烦,首先是信仰交锋,以及伴随着一连串传奇般的人事纠葛的话,那么
花之圣母教堂所遇到的难题则更多地存在于单纯的技术方面,因为这个穹窿的建成比前者不仅要早出一百多年,跨度也略有过之,尽管建筑的总体高度稍有不敌。
穹窿坐落于高达55米(180英尺)的鼓座之上,八边形对边跨度42米(138.5英尺),拱矢高度超过30米(100英尺),呈柔和的尖拱形状。在群山环抱的阿诺河水映衬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这一座
文艺复兴圣城已逾567年了。这座教堂的光辉也将永远伴随着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菲利珀.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于1418年看来是无可争议地赢得了工程委员会为穹顶组织的设计竞赛。据说有人(吉贝尔蒂)想要插一杠子,弄得布鲁内莱斯基不得不听从
多纳泰罗的劝告,用装病的办法把这位老兄挤走了。他的方案要点在于,用类似哥特式的办法给这个穹顶的角部施加八根主肋,辅以十六根间肋,再用若干层水平的环拱把它们箍牢。
拱壳分内外两层,中间的夹缝藏起一条通往穹隆天顶采光亭的通道,总计463步台阶。这个穹隆1420年8月开始动工,到1436年8月完成,费时整整16年,算是快的。像几乎所有的欧洲教堂一样,人们很难找到一个能够一览全貌的地方。狭窄的街巷中,教堂巨大的身影若隐若现,既不容易接近,却又挥之不去,时时陪伴在你的左右。教堂南墙上的大理石贴面白、绿、红三色相间,白色的取自卡拉拉采石场,绿色的来自普拉托,红色的则是西耶纳的出产。这种搭配方式,是佛罗伦萨城的一种传统。采光亭是在鲁内莱斯基过世(1446)以后,由
米开罗佐等人根据他生前的设计模型完成的。亭子本身的高度就超过了20米,合起来教堂总高107米,比圣彼得矮一些。另外,这座教堂东面的三个半圆形后殿也要归功于鲁内莱斯基(1438)。十字架下面的铜球,还是达芬奇帮忙想了个点子才给安装上去的。1600年被雷电击落,后来的这个更大一些。另一个圣器收藏室。1478年的复活节清晨,“高贵的洛伦佐”美第奇在这儿躲过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谋杀,他弟弟
朱利亚诺就没那么好运气了,命丧黄泉。是帕齐家族的人策划了这次阴谋,“帕齐”,这个名字学建筑的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历史背景
佛罗伦萨主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
佛罗伦萨在13世纪是意大利最强大的城市共和国之一。1293年,行会起义,把贵族完全摈斥在政权之外。为了纪念这场平民斗争的胜利,市政当局决定兴建和“市民的财富…相称”的主教堂。在给建筑师坎皮奥(Arnolfo di Cambio,?~1302年)的委托书里写着:“您将建立人类技艺所能想象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您要把它塑造得无愧于这颗结合了万众一心的公民精神而显得极其伟大的心灵。”正是这样的“心灵”,激励着中世纪的匠师们建造了一个又一个宏伟壮丽的城市教堂。 佛罗伦萨可以看到文艺复兴起源于何处。而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始的佛罗伦萨主教堂。所见的第一眼,是坐在傍晚从火车站开往青年旅馆的出租车上。车子在很不经意间经过教堂广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但大教堂就在那一刹那间,在不算宽敞的道路中,突然闯进了有限的视野——也就在那一刹那,永远驻入了脑海之中。主教堂通常也叫做圣玛丽亚百花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政权以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它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技术成就和艺术特色,都体现着文艺复兴这个崭新时代的进取精神。
布局特点
佛罗伦萨主教堂在1296年动工,它所在地段本是污秽不堪的
垃圾场。它的形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是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它内部空阔敞朗,西半的大厅长近80m,只分为4间,柱墩的间距在20m左右,中厅的跨度也是20m。内部空间极为高敞。东部的平面很特殊。歌坛是8边形的,对边的距离和大厅的宽度相等,大约42m多一点。在它的东、南、北三面各凸出大半个8角形,明显呈现了以歌坛为中心的集中式平面。这是一个形制上的重要的创新,将在15世纪之后得到发展。歌坛上的
穹顶因为技术困难而直到15世纪上半叶才造起来。教堂内部很朴素。 主教堂西立面之南有一个13.7m见方的
钟塔(1384~1387年),高达84m,是画家
乔托(Giotto)设计的。教堂对面还有一个相直径27.5m的8边形
洗礼堂(1290年),内部由穹顶覆盖,高约31m多,顶子外表则是平缓的8边形锥体。与比萨的一样,建筑群也包括主教堂、洗礼堂和钟楼。
主教堂的正面、洗礼堂和钟塔都以各色大理石贴面,在不大的市中心广场上构成形体丰富多变而又和谐统一的景色,这是中世纪意大利城市中心广场中最壮丽的。主教堂歌坛上的穹顶,在完成之后与钟塔一起是城市外轮廓线的制高中心。
佛罗伦萨主教堂建立见一个广场上,这个广场人们经常在意大利的明信片或是摄影师的摄影作品里看到,可谓是意大利的代表风景之一。伫立在广场上的佛罗伦萨主教堂一派严肃的气氛,建筑风格严谨仔细。整个广场就像一个三岔路口,看起来具有流动性又不失稳重感,是游客到了佛罗伦萨必看的景点之一。
穹顶
诞生始末
标志着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它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技术成就和艺术特色,都体现着新时代的进取精神。
1296年动工,造成了主教堂的大部分之后,要建造这个穹顶,技术十分困难,不仅跨度大,而且墙高已经超过了50m,连脚手架和模架都是很艰巨的工程。在当时,万一工程失败,工匠们不但要被判罚款,而且还要受到宗教的诅咒,真是“罪孽深重”。但是,勇敢的工匠们百折不回,坚决不放弃建造大穹顶的愿望,从1367年起,集体研讨,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模型。
15世纪初,
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1379~1446年)着手设计这个穹顶。他出身于行会工匠,精通机械、铸工,是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工艺家和学者,在透视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过建树,也设计过一些建筑物。他正是文艺复兴时代所特有的那种多才多艺的巨人。
为了设计穹顶,在当时向古典文化学习的潮流中,他到罗马逗留几年,废寝忘食,潜心钻研古代的拱券技术,测绘古代遗迹,连一个安置铁插榫的凹槽都不放过。
回到
佛罗伦萨后,作了穹顶和脚手架的模型,制定了详细的结构和施工方案,还设计了几种垂直运输机械。他不仅考虑了穹顶的排除雨水、采光和设置小楼梯等问题,还考虑了风力、暴风雨和地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终于,1420年,在佛罗伦萨政府当局召集的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日耳曼建筑师参加的竞标中,伯鲁乃列斯基获得了这项工程的委任,同年动工兴建。他亲身领导了整个施工过程。1431年,完成了穹顶,接着建造顶上的采光亭,于接近完工时逝世。1470年采光亭完成。伯鲁乃列斯基的墓被恭敬地建在主教堂的地下室里。
构造奇迹
结构为了突出穹顶,砌了12m高的一段鼓座。把这样大的穹顶放在鼓座上,这是空前未有的。虽然鼓座的墙厚到4.9m,还是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小穹顶的侧推力,减小它的重量。伯鲁乃列斯基的办法是:一,穹顶轮廓采用双圆心矢型;二,用骨架券结构,穹面分里外两层,中间是空的。这两点显然不仅借鉴了古罗马的经验,而且也借鉴了
哥特式建筑的经验,但它却是全新的创造。在8边形的8个角上升起8个主券,8个边上又各有两根次券。每两根主券之间由下至上水平地砌9道平券,把主券、次券连成整体。大小券在顶上由一个8边形的环收束。环上压采光亭。这些都由大理石砌筑。
顶的大面就依托在这套骨架上,下半是石头砌的,上半是砖砌的。它的里层厚2.13m,外层下部厚78.6cm,上部厚51cm。两层之间的空隙宽1.2~1.5m左右,空隙内设阶梯供攀登。有两圈水平的走廊,各在穹顶高度大约1/3和2/3的位置。它们也能起加强两层穹顶的联系的作用。从上面一圈走廊,可以循内层穹顶外皮上的踏步走到采光亭去。
在穹顶的底部有一道铁链,在将近1/3高度的地方有一道木箍,都为了抵抗穹顶的侧推力。石块之间,在适当的地方有铁扒钉、榫卯、插销等等。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是世界最大的穹顶之一。它的结构和构造的精致远远超过了古罗马的和拜占庭的。结构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中世纪的。它是结构技术空前的成就。
施工这个穹顶的施工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的起脚高于室内地平55m,顶端底面高91m(或说88m)。这样的高空作业,据
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传记作家)记载,脚手架搭得十分简洁,很省木材,然而又很适用。为了节约工人们上下的时间,甚至在上面设了小吃部,供应食物和酒。
又据说穹顶下部高17.5m(或说13.5m)的一段没有用模架,而上面一半的也很简便,可能是悬挂式的。伯鲁乃列斯基创造了一种垂直运输机械,利用了平衡锤和
滑轮组,以致用一头牛就可以做一般要6对牛才能做的功。
因为这项工程的困难程度显而易见,所以当伯鲁乃列斯基提出他的设计方案时,曾经被人认为发了疯,竟至被撵出会场。工程开始后,又有人以为100年也造不成,但只用了十几年就造成了,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意外的事。
历史意义
这座穹顶的历史意义是:第一,
天主教会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形制,严加排斥,而工匠们竟置教会的戒律于不顾。虽然当时天主教会的势力在佛罗伦萨很薄弱,但仍需要很大的勇气,很高的觉醒,才能这样做。因此,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的精神专制的标志;第二,古罗马的穹顶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顶,在外观上是半露半掩的,还不会把它作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但佛罗伦萨的这一座,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连采光亭在内,总高107m,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这在西欧是前无古人的。因此,它是
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第三,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施工上,这座穹顶的首创性的幅度是很大的,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
16世纪的传记作家、建筑师瓦萨里热情地说,这个穹顶同四郊的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嫉妒,一次又一次地用疾雷闪电轰击它,但它屹立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