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哺鸡竹(Phyllostachys glabrata S. Y. Chen & C. Y. Yao)是禾本科,刚竹属灌木状竹类物种,竿高可达7米,无毛,略粗糙,箨鞘无白粉,光滑无毛;箨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箨舌低而宽,淡褐色,箨片狭三角形至带状,紫绿色,叶耳绿色,叶舌突出,
叶片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花枝呈穗状,佛焰
苞片,无毛,每片苞腋假小穗。小穗狭披针形,小穗轴节间具微毛;外俘无毛,略粗糙;内稃几无毛;鳞被质地较薄,柱头羽毛状。笋期4月中、下旬,花期5月。
形态特征
灌木状竹类。地下茎为单轴散生,竿高达6-7米,直径3-4厘米,幼时深绿色,无白粉,无毛,略粗糙,二、三年老竿灰绿色;中部节间长约19厘米,壁厚5毫米;竿环较平坦或稍隆起而与箨环同高。
箨鞘背面淡红褐色或淡黄带紫色,密布紫褐色小斑点,此斑点可在箨鞘顶部密集成云斑状,无白粉,光滑无毛;箨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箨舌低而宽,截形乃至稍呈拱形,淡褐色,边缘波状,生短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带状,外翻,皱曲,紫绿色,边缘紫红色至桔黄色。
末级小枝2或3叶;
叶耳绿色,耳缘生有密集的绿色或紫红色繸毛;叶舌突出,高约2毫米;叶片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8-11厘米,宽1.2-2厘米。
花枝呈穗状,长4-7厘米,基部生有3-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
佛焰苞4-7片,无毛,有小形的叶耳及较密的放射状继毛,缩小叶圆卵形至狭披针形,每片苞腋内仅有1枚假小穗。小穗狭披针形,长2-2.8厘米,常含2小花;小穗轴节间具微毛;颖常缺;外俘长1.9-2.4厘米,无毛,略粗糙;内稃长1.7-2.2厘米,几无毛;鳞被质地较薄,长2.5-3毫米;花药长8-12毫米;柱头3,羽毛状。笋期4月中、下旬,花期5月。
产地生境
浙江特产。模式标本采自
杭州植物园。可适生在pH值8.0以下的塘埂、河道两侧、鱼塘周围的高地。
栽培技术
花哺鸡竹以每年的梅雨季节移栽为宜。应选择1-2年生竹作母竹,适应种植在肥沃疏松、土层深厚、水分充足而不积水的沙质壤土上,粘性、酸性过大的土壤不宜栽植,一般种植于平原四旁,适当的缓坡也可以种植,但需开沟整地,做到肥水不流失。
花哺鸡竹种植后一般3年即可成林,新造林当年可套种1年生农作物。成林每年松土浅翻(25厘米左右)2次,每一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二次在11月中下旬进行,并且给合翻土施有机肥2次,培土5-6厘米,一般每亩每次施畜肥25-30担左右。出笋时给合掘笋施笋潭肥、人粪尿或尿素等速效氮肥,每潭施0.1公斤左右并覆土。
花哺鸡竹留养母竹一般采用整株留养,但为了防治雪压和风害,可在新竹未放叶时适当折断竹梢。留养母竹需在出笋的中期。前期出土的笋,鞭浅不利管理,同时留养过早也影响竹笋产量。后期留养的母竹,成竹后的竹干细,材薄,易倒,出笋率低。中期留养的母竹出笋力强,不影响当年产量一般亩留竹量在600株左右,竹龄结构1-3年生竹各占30%,4年生竹10%为好。
花哺鸡竹笋期一般只有15天左右,但管理得好的有25天至1个月。年产量一般在800公斤左右,高的达1500公斤以上。 花哺鸡竹无大小年之分,每年出笋,每年留竹,因而也必须每年伐除部分老龄竹,在通常情况下,花哺鸡竹成竹4年以上的出笋较少,应伐去,并在深翻时清除老鞭,4年以上的竹鞭已衰老,无笋芽,有的已发黑,应全部清除。
病虫防治
虫害主要有竹螟,如发生应进行农药喷雾或农药药液注射。
主要价值
材用:花哺鸡竹的竿一般整材使用。
食用:花哺鸡竹笋期短、出笋集中、产量高、笋质量好,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防护林:花哺鸡竹在海岸围垦的棉田上营造防护林,具有较理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海岸围垦地经济型防护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