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燕魟
燕魟科燕魟属动物
花尾燕魟(学名:Gymnura poecilura)是燕魟科、燕魟属的一种鱼类。成鱼体盘一般约1米,最大有达约2.5米。体盘很宽大,前缘微波曲,与吻端成70°,后缘广圆,有时微波曲;前角和后角都钝圆。吻短,吻端颇尖,稍突出,比眼间隔为小。眼小,微突;眼间隔平坦或微凹。鼻孔宽大,几横列。齿细小而多,齿头细尖。鳃孔狭小,前后距离相等,第五鳃孔间的距离约为第三鳃孔宽的5-5.5倍。腹鳍狭长,外角和里角都钝圆;里缘短而分明。尾颇细长,几与体盘长相等,或为体盘长3/4;尾刺1-2个,幼小者未发生;皮褶几完全消失。背面一般暗褐色,有时散布着圆形白色斑点;喷水孔前缘白色;腹鳍前缘浅色。尾具黑色横纹11-12条,在尾刺后方9-10条,最后几个黑条上下连接,成为环纹,有时白纹上还具一小黑斑。腹面白色。
动物学史
花尾燕魟(Gymnura poecilura)是在1804年,由英国动物学家兼植物学家肖(George Kearsley Shaw,1751-1813)在《普通动物学》(General Zoology)的第5卷第2部中,根据采自印度维沙卡帕特南(Vishākhāpatnam)的个体(无标本),以“花尾鳐(Raja poecilura)”之学名首次被记载。
花尾燕魟学名的由源,属名Gymnura是希腊语“gymnos”的拉丁语“gymn”及希腊语“oura”的拉丁语“ur”的并合,意思是“裸体的”“尾”,而种名poecilura则是希腊语“poikilos”的拉丁语“poecil”及希腊语“oura”的拉丁语“ur”的并合,意思是“杂色的/有斑的”“尾”。
中国及邻近海域“花尾燕魟”的最早文献,见于1846年,由苏格兰海军外科医生及博物学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1787-1865),在《大英科学促进协会报告》(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中《中国与日本海的鱼类学报告》(Report on the Ichthyology of the Seas of China and Japan)上,以“小扁翅魟(Pteroplatea micrura)”的学名记载的就是该种的同物异名。中国香港有关该种的最早鍳定确认,除一些未刊印的早期政府资料,仅见于著者1990年代于香港西部海域考察记录。
燕魟属(Gymnura)是由欧洲荷兰动物学家范哈塞尔特(Johan coenraad van Hasselt,1797-1823),在1758年《Algemeene Konst- en Letterbode》第20卷中,根据1801年德国博物学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与德国古典学家及博物学家施耐德(Johann Gottlob Schneider,1750-1822)在1801年的著作《系统鱼类学》(Systema Ichthyologiae)中描述的“小鳐(Raja micrura)”作模式种(type species)而建立。
该种的先定同物异名(senior synonym)为Gymnura poecilura、Pteroplatea poecilura、Raja poecilura、Trygon poecilurus、Urogymnus poecilura,次定同物异名(junior synonym)有Pastinaca kunsa、Pteroplatea annulata、Trygon kunsa。
形态特征
成鱼体盘一般约1米,最大有达约2.5米。体盘很宽大,前缘微波曲,与吻端成70°,后缘广圆,有时微波曲;前角和后角都钝圆;体盘宽比体盘长约大2-2.1倍,最宽处在于体盘中部之后。吻短,吻端颇尖,稍突出,吻长等于体盘长的1/7至1/6,比眼间隔为小。眼小,微突,眼径比喷水孔为小;眼间隔平坦或微凹;前囟亚卵圆形。鼻孔宽大,几横列,位于口前,大部分为前鼻瓣所盖,仅露出一圆形小入水孔;前鼻瓣宽短,袋盖状突出,伸到下颌侧部,后缘细裂;后鼻瓣前部具一膜状半圆形突出。口宽平,与口前吻长约相等,上颌平横,下颌前突,呈“ ”,形,中部凹,两侧斜直,下颌内侧的粒状突起比较不明显;腭膜发达,平直或稍波曲,后缘稍分裂;口底无乳突,下颌里方具一很低薄膜,边缘细裂。齿细小而多,齿头细尖。鳃孔狭小,前后距离相等,第五鳃孔间的距离约为第三鳃孔宽的5-5.5倍。腹鳍狭长,外角和里角都钝圆;里缘短而分明。尾颇细长,几与体盘长相等,或为体盘长3/4;尾刺1-2个,幼小者未发生;皮褶几完全消失。
背面一般暗褐色,有时散布着圆形白色斑点;喷水孔前缘白色;腹鳍前缘浅色。尾具黑色横纹11-12条,在尾刺后方9-10条,最后几个黑条上下连接,成为环纹,有时白纹上还具一小黑斑。腹面白色。
生活习性
花尾燕魟为暧温性近海底层小型鱼类,栖于沿岸浅水海湾,性格温顺,常单独游动,平日缓慢匍匐于水底,黄昏至夜间活动。肉食性,摄食虾蟹、贝类及鱼类等各种底栖动物。属广盐性鱼类,能进入河口咸淡水,一般不会游至较淡水域。
分布范围
存在:中国、埃及、厄立特里亚、法属波利尼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贾瓦、苏门答腊)、日本、马来西亚、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索马里、斯里兰卡、苏丹、泰国、越南、也门。
存在不确定和起源不确定:吉布地。
繁殖方式
在沿岸浅海繁殖,卵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黄为食,然后通过特殊结构间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质的子宫液,从而从母亲那里获得额外的营养。具有独特的拥抱配对行为。一胎生下最多7只幼仔,出出生幼仔体长24-26厘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6年 ver 3.1)——近危(NT)。
主要价值
花尾燕魟为次要经济鱼类,可供食用,胆和尾刺均可以入药。体型较小的可在中至大型水族箱饲养。
参考资料
Gymnura poecilura.shark-references.
Gymnura poecilura.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47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