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承阁遗址
北京市境内的遗址
花承阁遗址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毁,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区寅辉城关以东的中御路南一个从山坳里突出来的其状如舌的小山包上,是一组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筑群,原由莲座盘云佛殿、多宝琉璃塔、花承阁及六兼斋组成。
历史沿革
花承阁遗址于乾隆十九年时(1754年)建成,多宝琉璃塔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大寿而建造。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破坏后残存殿址、砖墙、石雕、假山。多宝琉璃塔和石碑亦因是砖石结构,得以完整保存。
地理位置
花承阁遗址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区寅辉城关以东的中御路南山坡上。在四大部洲的东侧,遗址选址在一个从山坳里突出来的其状如舌的小山包上,建造高台强调了遗址局部地貌的典型特征。
建筑结构
花承阁遗址是一组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筑群。原由莲座盘云佛殿、多宝琉璃塔、花承阁及六兼斋组成,全部建筑坐落在直径约60米、高约7米倚山势筑成的半月形砖砌高台上。院落依万寿山后山的坡势分做2层台地,北面建有2柱牌楼山门,院中置太湖石及石座。高台的中轴部位为佛殿莲座盘云,坐南朝北,面阔3间,前后有廊,硬山顶。东西配殿坐落在下层台地上,均面阔3间。高台的外缘建37间半月形弧形游廊。弧廊的东端接六兼斋,西端接花承阁,六兼斋坐落在洞壑穿插的叠石平台上。
花承阁面阔3间,依东高西低的陡坡而建,面东为1层,面西为2层。花承阁的南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小院,院中有南北2层台地,上层台地上耸立着八面七级的多宝琉璃塔。下层台地上竖立着一座御碑,上镌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的乾隆御制多宝塔颂。多宝塔高17.6米,八脊攒尖七重檐,汉白玉台基,塔身用浮雕着596个佛像的彩色琉璃砖镶砌而成,配以白色的须弥座,平安如意雕花汉白玉石栏,镀金的宝顶,斑斓彩错,极为绚丽。塔前牌楼为2柱1楼,面阔2.9米
花承阁遗址的高台前沿与地面的高差达7米,高台与后山干道之间留下一片宽约30米的缓坡地种植松林,西面山谷里一片桃花,建筑群隐藏在这道翠屏之后,加大了景深感。路人只能通过树隙隐约窥见高台,正面无由通达。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渲染了建筑的神秘气氛。从高台上观看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景色,能听到梵铃钟磬的声音,有飘然欲仙的浪漫感觉。
多宝塔建在花承阁遗址的最高处,造型挺拔秀丽,小巧优美,色彩鲜艳丰富。修长的塔身在绿树丛中显得光彩夺目,成为后山东区风景构图的核心。多宝塔下面立着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碑》,碑文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多宝塔旁边保存着一块奇石,架于大型石座上,奇石四周雕刻着精致的图案。
景点文化
花承阁遗址中的六兼斋地势高旷,视野开阔,是欣赏良辰美景的佳处。唐朝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慨叹滕王阁“四美具,二难并”,乾隆认为六兼斋兼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和“贤主、佳宾”二难,故延其意名建筑曰六兼斋,并赋诗曰:“湖山雅号赏心主,风月堪称乐事宾。若问六兼斋好处,率逢美景与良辰。”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9: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位置
建筑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