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流传在民间的花担由女子挑担,男子舞扇,边走边唱。花担里插上冬青叶、柏树枝,挂上纸花,贴着写有“福”、“寿”或“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样的红纸。民间艺人在门前小院唱古人、唱花名、唱丰收、祝太平。花担即以其道具命名。 现今的如皋花担也运用花担为道具,一般由两女角挑花担,两男角舞彩扇,双双对对,穿红着绿,载歌载舞,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其他地区也有花担表演,但表演者大多为女性。如皋花担以群众熟悉的民歌、小调来伴舞,曲调节奏明朗、粗犷、奔放。唱歌则以情人对歌形式,歌颂农村的新面貌、新生活、新风尚。道白数板夹杂着男女谈情说爱,情趣盎然,群众喜闻乐见。花担道具以竹篾制六边形骨架,外裱绢,篮边缀上黄色排须,篮内扎满纸花,两个花篮系在竹皮扁担两端。花担的动作来之于农民挑担的动作,经过艺术提炼。表演者模拟上肩落担,走田岸,跨坎沟。
常青花担传承模式为民间自然传承。代代相袭的常青花担经历代民间文艺爱好者的传承创新而发展。当地群文工作者也不断借助其表演形式,赋予其新的表演内容,使之具有常演常新的旺盛生命力。常青镇地处
如皋西乡,属黄桥革命老区。1940年建立抗日根据地,组织文娱队,陈凤英等人挑担、扭秧歌,宣传抗日。1960年,周来英等艺人跳花担,受到南通地区嘉奖。1983年,卢从华等创编的二人挑花担,二人舞扇,参加省、市会演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