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园
贵阳市中心南部地名
花果园,位于贵阳市中心南部,花溪大道北段。花果园历史上称帅府花园、狮峰将台。元代中统元年至元十六年(1260年一1279年),在贵州设置都元帅府,土城建筑。这里曾是帅府点将之处,所以又叫狮峰将台。
名称由来
花果园名称的由来,还得从700多年前说起。据史料记载:元朝中统三年至元十六年(公元1260年至1279年)在贵州设置八番顺元都元帅府,当时是土城。元帅府在今花果园贵州省建筑木业公司所在地建有帅府花园。明洪武初(1368年),总兵官傅友德在狮子山上(今花果园立交桥附近的大、小狮子山之间)筑台阅武,称狮峰将台,是贵阳的老八景之一。(狮峰将台20世纪50年代因修路将山腰劈断,将台遗址已不存在)。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至1449年),按察副使李睿复重修帅府花园,园中旧有的芳菲堂、罨尽亭被废。从元朝年间始,在帅府花园前面和左侧,是良田;住帅府花园附近的农户,在花园围墙周围和土坎边种植果树、花卉、蔬菜,尤以梦花、玉兰花特别出名,所以又称花果园。随着帅府花园的消失,花果园的名称就取代了帅府花园。
历史变迁
解放前的花果园
解放(1949年11月15日)前,闻名筑城的花果园,位于市中心西南。当时人们所称的花果园实际是指东起西舍(今瑞花巷口)至小团坡(今省工会),南邻贵惠路至窄口滩(今解放桥),西抵山王庙(今贵州省财经学院宿舍),北至大、小狮子山脚、香狮村(今花香村)的一片地方,面积约1.5平方公里。
民国28年(1939年)2月4日,日本飞机对贵阳轰炸后,贵阳县政府拨款在花果园的上寨、下寨之间修建了疏散房6幢120间草房,供市内市民疏散使用,民众称此地为疏散区。“二·四” 轰炸后,贵阳县政府动员各中学学生,在大、小狮子山脚修了6个防空洞。日本投降后,防空洞住了乞丐,俗称“叫化洞” 。1945年5月9日发生火灾,上下寨和疏散区200余间草房被烧毁。
中华民国33年(1944年)11月至解放,花果园属贵阳市第六区公所第五保沙山村建置,沙山村(又名沙山路)辖花果园、彭家湾、五里关自然村,分为9甲,955人。花果园有5甲。1949年11月15日以前,花果园的门牌从西舍1号起,经关关上、过下寨、到上寨158号止,住有居民、农民160多户,500多人。
景观
花果园西接花溪大道北段,从贵黄公路可通安顺、黄果树,从太慈桥可通花溪、惠水、罗甸;东接花溪大道北段,可通都司路上东出口一级公路与龙洞堡机场相通;南接解放路,可通服务大楼、火车站、邮电大楼、省军区至油炸街;北往浣沙路至贵阳汽车中心站,可通喷水池、三桥、修文。在交通上呈“X”型交叉,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07:18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