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鱼骨是鲤科、鱼骨属动物。
识别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3.5-4.6倍.为头长的3.5-4.0倍,为尾柄长为6.3-7.5倍,为尾柄高的8.5-0.4倍。头长为吻长的2.3-2.8倍,为眼径的3.8-5.4倍,为眼间距的3.0-3.8倍,为尾柄长为1.6-2.2倍,为尾柄高的2.2-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6倍。
体长,较高,背部自头后至背鳍前方显著隆起,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腹部圆。头中等大,头长小于体高。吻稍突,前端略平扁,其长小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口略小,下位,稍近半圆形。唇薄,下尾侧叶极狭窄,中叶为一宽三角形明显突起。唇后沟中断,间距较唇明为宽。眼较大,侧上位。眼间宽广,稍隆起。前眶骨、下眶骨及前鳃盖骨边缘具1排粘液腔。体鳞较小。侧线不全, 略平直。背鳍长,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长且粗壮,其长几与头长相等,起点距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小。胸鳍后端略钝,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小,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末端后伸远不及肛门及臀鳍起点。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臀鳍较短,起点距尾鳍基较至腹鳍起点为近,其末端本达尾鳍基。尾鳍分叉,上F叶等长,末端钝圆。下咽骨较粗壮,主行下咽齿顶端钩曲,外侧2行甚纤细。鳃耙发达,粗长,为长锥状。肠管短.等于或略长于体长,为体长的1-1.1倍。鳔大,2室,前室卵圆形,后室末端尖细,呈长锥形,后室长为前室的1.8-2.4倍。腹膜银灰色。体背及体侧上部青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多数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沿体侧中轴侧线的稍上方处有7-11个黑色大斑点。
背鳍和尾鳍具多数小黑点,其他各鳍灰白。
生 境
为江湖中常见的中、下层鱼类。以水生
昆虫的幼虫为主要食物,也食
软体动物和小鱼。生殖季节在4~5月,分批产卵。卵粘性,附着于水草上发育。最大个体达4市斤左右。
地理分布
经济价值
花鱼骨具有体形优美、食性杂、适应性强、养殖范围广、群体产量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俏销的优点。
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
1.1 培育池
培育花鱼骨 鱼种的鱼池为统一规格的正方形水泥砖墙池,面积210平方米,水深1.2-1.5 m;
砂砾底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出水口装有牢固的防逃栅。鱼苗人池前用生石灰进行严格消毒,2-3 d后注水50-70㎝,灌水时用尼龙纱网过滤,防止野杂鱼和敌害生物随水人池。
1.2 培育适口饵料
每口鱼池施
有机肥50㎏、
碳酸氢铵5 ㎏、
过磷酸钙 10㎏。施肥2d后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质呈淡绿色,水体中藻类和轮虫等小型适口饵料较多,此时鱼苗人池成活率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以下2点。一是适口饵料生物出现的高峰期和鱼苗下塘时间要吻合,就是在藻类和轮虫大量繁殖时鱼苗下塘,保证有充足的饵料。施肥的时间必须根据水温和鱼苗人池的期限而定,水温 20-22℃时,鱼苗人池前70-80 h施肥;22-24℃时,人池前50-70 h施肥,24℃以上时人池前2d施肥。二是施肥不能过多,特别是有机肥施用量不能过多,以防水体有机物过多耗氧和降低pH值,对鱼苗产生有害影响,最好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既能保证浮游生物繁殖所需的养分,又能减少耗氧,保持良好水质。
1.3 适时入池精心喂养
花鱼骨人池的时间以混合营养期为好,此时卵黄尚未完全消失,既可吸收卵黄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还可摄食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等生物饵料;经过2-3d的环境适应和生长,鱼苗体长一般超过10 mm, 能摄食较大的浮游生物和人工投喂的饲料,因而成活率高。从试验的情况来看,鱼苗的适宜放养密度为400- 450尾/平方米。密度超过525尾/平方米,会因饵料不足、水质恶化影响鱼苗生长,造成规格不匀,降低成活率;密度低于250尾/平方米,虽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略高于400-450尾/平方米,但水体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低。
为了保证有充足的饵料,鱼苗刚下塘时,每天泼洒2次
豆浆,5 d后水质开始变肥,及时加注新水10-15㎝。以后每隔2-5 d加水1次。饲养15 d时在池边定点投喂适量豆饼糊,并在豆饼糊中搭配少量甲鱼饲料,以保障鱼苗生长的营养需要。
1.4 鱼种培育
经过20-25 d的饲养,体重增加200余倍,进入夏花鱼种阶段,应及时分池养殖,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花鱼骨 夏花比较娇嫩,抵御不良环境能力差,因此,培育过程中应为其提供良好的水质条件和充足而营养丰富的食料。鱼池注水1.5-1.8 m,施足基肥,培育枝角类、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施肥量视水质而定,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3000- 4500 kg、尿素230 kg、磷肥450-600 kg;土质肥沃的老鱼池,施肥量减少30%- 50%。
鱼种放养时用3%的盐水浸泡3-5 min,杀灭
病原体,防止鱼种在拉网、运输过程中受伤后染病。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培育技术、出塘规格综合考虑。当年养成商品鱼的,以稀养为好,每公顷放养量18万- 23万尾,不应超过23万尾,经过4-5周的强化培育,即可转人成鱼养殖;如养成冬片鱼种,放养密度可高一些,每公顷放养 45万- 60万尾,饲养一段时间后再分池。鱼种放养后,应加强喂养。一要视水质情况及时施肥,保持水体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施肥应少量多次,每2d 1次,每次施有机肥700-1000 kg,无机肥以0.3g/立方米氮、0.1 g/立方米有效磷计算施肥量,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 40 cm。二要投喂足量的优质饲料,保障幼鱼快速生长所需营养。放养初期配合饲料的比例为:鱼粉15 %、豆饼40%、莱饼30 %、小麦粉15 %和适量的无机盐、维生素;6-8周后饲料配比可改为:鱼粉5%、豆饼粉50%、莱饼25%、小麦粉20 %和适量的无机盐、维生素。投喂时将饲料加水拌和后堆放在饲料台中。每日投喂以1.0-1.5 h吃完为限。三要加强水质管理,为鱼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经常加注新水和下生石灰调节水质,保持水质的适宜酸碱度和充足的溶氧。
成鱼养殖
花鱼骨 是杂食性鱼,对水质条件要求较高,成鱼养殖主养为好。
2.1 养殖条件
主养花鱼骨 的池塘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成正相关。试验表明:养殖面积小于0.3 公顷,成鱼产量4500- 4800 kg/公顷;0.3- 0.7 公顷,成鱼产量5100-5400 kg/公顷 0.7-1 公顷,产量4500-5700 kg/公顷;1-1.3 公顷,产量5700-6300 kg/公顷;1.3-1.7 公顷,产量6700 kg/公顷左右;1.7-2 公顷,产量6400 kg/公顷;面积超过2 公顷,养殖单产则进一步下降。从以上鱼池面积与单产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养殖面积在1-1.7 公顷时,养殖单产最高,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养殖单产下降,这是因为面积小,水体的负荷缓冲能力差,养殖单产不高;面积过大,管理困难,也不利于提高单产。以选择1.3 公顷左右的池塘为好。水深也是决定养殖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水深以 3.0-3.5 m最佳,即使不安装增氧机也可获得高产;水深 2.5-3.0 m时,每0.1 公顷水面配0.15 kw增氧机,仍可高产;水深2.0-2.5m时,则需配0.22 kw增氧机,但产量不及前者;当水深低于2.0 m时,即使再增大增氧功率,养殖产量也难提高。因此,主养花鱼骨 的鱼池,水深不应低于2 m。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也是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
2.2 鱼种放养
在鱼种放养前,每公顷水面用3000-3800 kg生石灰带水清塘,3-4 d后再施有机肥5000-7500 kg,另加碳酸氢铵300 kg,过磷酸钙450kg,培育浮游动物。实践证明,采取稀养速成、适时捕捞、多级轮放的主养方式,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在鱼种放养上,应采取以下方式。早春季节每公顷放养1.8万- 2.3万尾花鱼骨 鱼种,搭配尾重50g的鳊1800尾、300g的鲢1500尾和少量肉食性鱼,切忌放养鲤、鲫、草鱼等争食能力强的鱼,以免对花鱼骨 构成危害。这批鱼种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5月中旬可达上市规格(尾重250- 300 g),陆续将其捕捞上市,腾出水体空间,为投放的火片鱼种“暴长”创造条件。5月底6月初补放大规格火片鱼种8000-12000尾,其它搭配鱼种的放养量根据生长情况和捕捞上市量而定。据试验观察,当年补放的火片鱼种,在密度适宜、强化喂养的情况下,7月底8月初有少部分达到商品规格,10月份绝大部分达到商品规格,随之捕出。因此,8月下旬须进行调剂放养,以保持水体鱼种数量的大体平衡。11月份进行第2轮放养,放养数量、品种、规格与早春相同。尽管11月份以后水温较低,但只要坚持喂养,投放鱼种仍能生长,到翌年2-3月份有相当部分达商品规格,又可将其捕捞上市,并及时补放鱼种。采取这种不干池连续养殖的方式可大幅度提高产量和效益。
2.3 养殖方式
花鱼骨 的饲养采取以投喂人工饲料为主、施肥培育浮游生物为辅的饲养方法,可达到理想的效果。成鱼养殖的饲料配方为:豆饼30%、莱饼40%、芝麻饼或花生饼 15%、鱼粉5%、面粉10%。将以上几种原料混合后,加适量水拌和成面团或制成软颗粒饲料投放在食料台中。水温15-20℃时,日投饵率1.0%;20-25℃时,日投饵率 1.5%;25℃以上时投饵率为2.0%。也可投喂蛋白质质量分数30%的破碎颗粒饲料,投喂量稍低于配合饲料。在投喂饲料的同时,还必须经常施肥,保持浮游生物繁盛不衰。当水色开始变淡时,就要及时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效果最佳,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之间有利于花鱼骨生长。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必须把好以下技术关:一是投喂优质饲料,实行强化喂养,加快生长,缩短养殖周期;二是加强轮捕轮放,始终保持水体鱼群的合理密度,为多级轮养创造条件;三是合理确定起捕规格,增加群体产量。要实现强化喂养,缩短养殖周期的目标,就必须及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轮捕上市,以防止出现鱼群密度过大产生溶氧不足和水质恶化等制约效应,而合理确定起捕规格又是强化喂养和轮捕轮放的基础和条件。从我们养殖实践来看,合理确定起捕规格对实现高产高效的整体技术措施至关重要。花鱼骨 从鱼苗至性成熟(体重250-300g)前这一阶段,生长极为迅速,远远超过一般养殖鱼,性成熟后生长较缓慢。因此,将花鱼骨 的起捕规格定在250 g/尾左右时能显著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一,养殖周期短,资金周转快。试验表明,春片鱼种在食料丰富、密度适宜的水体中,生长到250g的时间为75d,生长到 350g则需要147 d;如果将上市规格提高到450 g以上,养殖期为2年。养大规格商品鱼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风险较高。其二,饲料消耗少,生产成本低。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饲养尾重250g左右的花鱼骨 ,使用破碎颗粒饲料的饵料系数为1.7;350g的为2.3;450g的为2.9。
2.4 饲养管理
一是在生长旺季,坚持每天巡池,观察水质和鱼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调节水体酸碱度,将pH值控制在7.2-7.8为好。pH值低于7.0时,抑制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溶氧数量减少,同时降低了鱼对低溶氧的耐力,极易引起泛池死鱼。每公顷水面施生石灰 600 kg,每月2-3次。三是采取多种增氧措施,保持良好水质,防止泛池死鱼。经常加注新水,提高养殖水位,增加溶氧储量,减缓因密度过大引起溶氧不足的矛盾。抓好生物增氧,水体中溶氧80%来源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培养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是一种廉价、简便、高效的增氧方法,还可为鱼提供食料。经常施化肥,保持水体含氮量为1.5-2.0 g/立方米,有效磷0.3-0.5 g/立方米。另外还要合理使用增氧机,为鱼正常生长提供充足的溶氧。
食性
花鱼骨成鱼主食水生昆虫,也摄食黄蚬、螺蛳等软体动物和小鱼、小虾。花鱼骨的食物由摇蚊幼虫等16类饵料生物组成,并以摇蚊幼虫在全年的出现率为最高。花鱼骨是以淡水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的底层温和肉食性鱼类。2.花鱼骨成鱼一年四季均摄食。春、夏季摄食最为旺盛,秋季次之,冬季最弱。充塞指数随花鱼骨个体生长逐渐减少,而摄食率随花鱼骨个体生长而逐渐增加。充塞指数和摄食率均以V期性腺个体为最低。3.花鱼骨的食物组成中,水生昆虫和藻类的出现率较高,分别达到75.24和56.92寡毛类,水生植物、蚌类和原生动物的出现率28(~40轮虫、枝角类、挠足类、虾类、螺类等出现率均低于15。同一种食物的出现率在不同季节仍然有一定的变化。
营养价值
野生鱼肌肉的水分及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池养鱼,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池养鱼(P<0.05),两者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除胱氨酸外的其余17种氨基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鱼肌肉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和多烯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池养鱼,单烯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池养鱼(P<0.05)。在多烯酸中,野生鱼的C18∶2、C18∶3和C20∶2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池养鱼,而C20∶3、C20∶4、C20∶5、C22∶4、C22∶5、C22∶6、Σn-6及Σn-3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池养鱼(P<0.05)。但池塘养殖花鱼骨单位重量肌肉组织所含的人体所需必需脂肪酸的量,除EPA略低外,n-6系列PUFA总和、n-3系列PUFA总和及DHA均高于野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