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鼠,别名桦鼠子、五道眉、花狸棒、
花栗鼠,是松鼠科花鼠属动物,因体背有数条明暗相间的平行纵纹而得名。体长140毫米左右。全身呈棕灰黄色,前半身较灰,后半身较黄。 背面有五条显明的黑色纵纹。额部棕褐色,自吻部至耳基有棕褐色短纹。有颊囊。耳廓短小,黑褐色,边缘为白色。一般夏毛较冬毛深,色呈橙黄。雌兽有乳头4对。前足掌裸,后足蹠被毛。尾长几等于体长,尾毛短,端毛较长。
形态特征
外形
花鼠个体较大,长约15厘米,尾长约10厘米,体重100克以上。花鼠有颊囊,耳壳显著、无簇毛。尾毛蓬松,尾端毛较长。前足掌裸,具掌垫2,指垫3;后足掌被毛,无掌垫,具指垫4。雌鼠乳头4对,胸部2对,鼠鼷部2对。
毛色
头部至背部毛呈黑黄褐色,正中一条为黑色,自头顶部后延伸至尾基部。外两条为黑褐色,最外两条为白色,均起于肩部,终于臀部。尾毛上部为黑褐色,下部为橙黄色,耳壳为黑褐色,边为白色。背毛黄褐色,臀部毛橘黄或土黄色,因背上有5条黑色纵纹,俗称五道眉花鼠。
花鼠每年换毛两次,从4月下旬起,雌鼠还在怀孕期间就开始换毛,春夏季换毛时间较长,5月下旬至6月是换毛的盛期。次序是从额部开始延至背部及股外侧。大多数个体,臀部正中、近尾根处换毛最晚,第二次换毛从8月上旬开始。
头骨
花鼠头骨轮廓为
椭圆形,头颅狭长,
脑颅不突出。
下颌骨粗壮,颧弓中颧骨向内侧倾斜未呈水平状。
上颌骨的颧突呈横平。吻部较短。鼻骨前伸超过上门齿。眶间及后头部平坦,眶上突尖而细弱。腭孔细小,紧位于上门齿之后。听泡发达。
牙齿
花鼠的
齿式=22。上门齿短粗且呈凿状。第1上前臼齿(Pm1)细小,紧贴第2上前臼齿(Pm2)前内侧。臼齿3枚。下颌门齿细长。下前臼齿1枚,臼齿3枚,依次渐大。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食性
花鼠食性杂,对豆类、麦类、谷类及瓜果等都食害。春季侵入农田挖食播种的作物种籽,秋季利用颊囊盗运大量粮食,一个仓库存粮可达5~10斤。它还爬到树上偷吃
核桃、
杏、
苹果、
梨等。由于对食物贮存地记忆不强,一定程度起了“播种”的作用。
活动
花鼠主要以白天在地面活动多,晨昏之际最活跃,在树上活动少,善爬树,行动敏捷好奇,陡坡、峭壁、树干都能攀登,不时发出刺耳叫声。半冬眠性,早春、晚秋也有少量活动。全年以7月中旬数量最多,与幼鼠出窝参与活动有关。
筑巢
花鼠多数在地下掘洞栖息,也营巢于树洞甚至侵占人工招引益鸟的巢箱。其洞可分为春夏洞与越冬洞两类:春夏季洞穴无贮粮室(或去冬的贮粮室被堵塞),巢室较浅,有些距地面最短的垂直距离约10厘米,也有30~50厘米的,洞道长短不一,长者可达二、三米,有1~8个洞口,洞口小于50×50毫米,花鼠在此洞养育仔兽。越冬洞通常有一贮粮室,洞道较深,距地面的垂直距离约为90厘米或更深。黑龙江上游沿岸花鼠的越冬洞深可达130厘米,洞道很少分支。常见到洞口有掩蔽物,附近有空心倒木、岩隙、松树洞或土洞做为临时的隐蔽场所。
冬眠
花鼠是一种恒温的哺乳动物,当冬天即将来临之时,花鼠会大量进食而积贮脂肪,为冬眠作准备。一到冬天,花鼠即停止进食,体温降至1℃而进入冬眠,此时其脉搏每分钟一次,维持着最低的代谢循环,以防止冻僵。一到翌年四月春回大地时便突然苏醒,在不到两小时内,体温从1℃回升到37℃,并开始摄食,直到10月底又重新进入冬眠。
生长繁殖
每年繁殖1~2次,每胎生仔4~5只。生长三个月可
性成熟,
怀孕、
哺乳期均为一个月。
栖息环境
生境较广泛,平原、丘陵、山地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灌木丛较密的地区都有。一般栖息于林区及林缘灌丛和多低山丘陵的农区,多在树木和灌丛的根际挖洞,或利用梯田埂和天然石缝间穴居。
分布地区
花鼠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河南;中国以外分布于前苏联西伯利亚至乌苏里和萨哈林岛及朝鲜和日本北部。
亚种分化
(以上来源于:)
经济价值
花鼠的观赏性和经济价值较高。花鼠体小巧玲戏,尾毛蓬松,灵活可爱,性温顺,易驯养,放养于网笼可作为一种观赏动物。其皮毛轻而暖,毛绒细密,毛色光润美观。尤其冬毛柔密,皮用价值更高,适宜制做名贵女式毛朝外大衣和围巾、帽子、皮领、手套等,外观可与貂皮、狐皮相媲美,尾毛是制做高级画笔和精密仪器刷子的原料。花鼠的全身还可以入药,有理气、调经、消积、止痛的功能。可治肺结核、胸膜炎、月经不调、痔疮等。
为害特点
喜食种子、坚果及浆果。春季常刨食农田播下去的种子,秋季盗贮粮食。花鼠是传染病
莱姆病和狂犬病的携带载体,接触花鼠会给人们带来致命的危险。并且,因为花鼠带来的传染经常不易被人及时发现,所以带来的后果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