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弘化碧
汉语成语
苌弘化碧(拼音:cháng hóng huà b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外物》。
成语出处
先秦·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苌弘化碧”。
成语故事
苌弘,东周周景王时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的力量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王子即位后史称周敬王。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勠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了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
卫国大夫彪说:“周王朝自从幽王昏乱以来,已历经十四世了。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江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查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贰,不肯惩处他。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最后,叔向去觐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我也便告辞回国复命去了。”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把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内侍把信捡起来交给周敬王。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的内容是“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朝,我将迫使敬王废鹦刘氏,以作内应”云云。周敬王把信传给刘文公,刘文公看了大怒,不辨真假,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搜捕苌弘,诛灭其九族。
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了。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吏民的怜惜和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并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苌弘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
成语寓意
伸张正义有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人们要是失去了正义之心,失去的代价则更大。有些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会变得怯懦,在暗自庆幸自己逃过一劫之后,麻木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殊不知,众人的软弱已经让那些坏势力更加胆大妄为,总有一天,同样的危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成语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平之事,人们应该出手相助,也更应该见义“智”为,人立身天地间,靠的就是正气、义气、勇气和永不服老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该轻言放弃随波逐流,只要人人都有一颗正义之心,这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苌弘化碧”指苌弘一生忠于朝廷,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其血化为碧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宋·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地结苌弘血成碧,九泉见母无言责。”
元·关汉卿窦娥冤》三折:“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10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