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老的浮云》是中国当代作家
残雪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
中国》1986年第5期。
内容简介
《苍老的浮云》里面的每个人都患上了严重的窥视欲,主人公虚汝华整日窥视邻居的生活,以此获得快感;虚汝华的婆婆更是企图从窥视中来满足操纵他人的欲望;虚汝华的邻居更善无的妻子慕兰将一块镜子挂在树上,也在始终窥视着隔壁虚汝华的一举一动。虚汝华与老况是夫妻。虚汝华做少女时,曾有过做母亲的梦想,但现在,她的肚皮却成了麻秆般的样子,她把门口楮树上结出的红浆果当成了精神上的孩子。老况的品质恶俗不堪,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痕。虚汝华想起当年“他们刚刚结婚时,他还是一个中学教员,剪着平头,穿着短裤。那时他常常从学校带回诸如钢笔、日记簿等各种小东西,说是没收学生的。有一回他还带回两条女学生的花手绢,说‘洗一洗还可以用’”。虚汝华觉得跟这样一个小家子气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不会有愉悦的。虚汝华没有孩子,她于是在闹中求静。慕兰说虚汝华走路“连脚步声都没有”,虚汝华似乎很不屑在这个尘世上留下声音。虚汝华对婆婆的埋怨也不屑一顾。她把沉默变成智慧。老况捡到一只刚刚学飞的小麻雀,麻雀死了后,他把它装在信封里,然后扔到虚汝华的屋内。老况的意思是说,他那还没飞起来的心灵已经像一只小麻雀一样死去了。虚汝华马上就明白了,老况想在自己这里寻求心灵的印证和精神的愉悦。虚汝华希望有一个精神的同谋者,希望慕兰的丈夫更善无来给她讲讲“地质队的事情”。但更善无却向虚汝华暗示了他跟慕兰没有做同一个梦,他也想摆脱世俗;他和慕兰的结婚也是一场肉体的结合而已;他寻求精神解脱不是自觉的,而是被慕兰的恶俗逼出来的;慕兰的存在只是“一个臭屁”和“排骨汤”罢了。
人物介绍
更善无
更善无,大学毕业生,对事业无任何追求,在褚树开花的季节里,他常被褚树烦人的花香熏得整夜地做梦而不能入眠并且产生种种奇思怪想。他有时在睡梦中突然地惊醒,坐起身来,拉亮电灯,大喊“墙角蹲着一个贼”,往往惹得他的老婆慕兰也蓬头坐起,闭着惺松的睡眼去找鞋子。一大早起来,他无所事事,用脚在地上踢个坑,埋葬一朵褚树花,并且还怀疑他的这一举动被邻居虚汝华窥见了,因此,他直接写字条,抛入邻居家里,提出警告。当一只刚刚学飞的麻雀被雨淋得湿漉漉地跌入沟里时,他能一直看着小生命怎样慢慢地死去,并将它拾起,装进信封里,偷偷地从邻居的厨房窗口里掷进去。一家三口吃饭时,他除了和别人谈论一些无聊的事情之外,还一直心不在焉地望着窗棂上那只一直在逮蚊子,然而却怎么也逮不到蚊子的蜘蛛。上班的时候,他总是带着准备好的馒头,一到办公室里,就去喂平台上的麻雀。他工资不少拿,然而却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品茶聊天,无所作为。
慕兰
慕兰是更善无的老婆。她总爱窥视别人的隐私。先是在自家的墙壁上挂起了一面大镜子,通过它的反光来窥视邻居家里的一举一动,后来,又觉着镜子挂在屋里不方便,干脆把它移置到了院子里的树上。对邻居在房后搭棚子养花一事,百思不得其解,觉得在同一个屋顶下住了八年的邻居的心事是那样地猜不透。看到邻居在屋后的鱼缸里养了两条黑金鱼时,她就将肥皂水倒入鱼缸,毒死金鱼。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总爱拿别人的笑话来开心,把愚弄别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她多次地谈起林老头把屎拉到裤档里。在私生活上,并不自重,她在丈夫的面前同她的男同事抱在一起并在地上滚来爬去。
虚汝华
虚汝华是一位工程师的女儿,她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向人夸耀她聪慧,说她将来一定能继承父业,结果,她只当了一个卖糖果的营业员。她有时对着墙壁自言自语地回顾述说她年轻时的生活。有时,她因一只蟋蟀之死而挖空心思地去猜测它的种种死因。她喜欢背着丈夫在家里拚命吃酸黄瓜条,吃得两个嘴角流水。吃饭时,她往往心不在焉,让菜汤随便地流在胸前。她每天只知遵照丈夫的吩咐不停地喷洒杀虫剂。她终日忧虑,夜不能寐,常嫉妒别人家的孩子。
老况
老况是虚汝华的丈夫,他因褚树花香而不断地失眠和梦呓,为了解除这种不安,他常炒一包蚕豆,在夜里吃着慢慢地入睡,并喋喋不休地向老婆讲述此举的妙处。他终日在家谈些外面的奇闻轶事来聊以度日。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在垂死生命的镜像中,凝视生命主体的衰竭。
残雪关注人的存在窘境,《苍老的浮云》直接展现“自我凝视”造成人情感的堕落和生命衰竭。自我“凝视”,在基督教和儒家的文化传统中是美善自律的精神之根,但在文明进程中受社会权力的“规训”,产生了丑恶自控的位移,转变为自我监控。《苍老的浮云》以反乌托邦式的美学风格给现代人以深刻警醒,引发人们去思考人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保存和发展主体性的自由与独立。《苍老的浮云》以寓言式的建构,喻示着人的主体性在自我“凝视”之下的衰竭。
反乌托邦式的寓言建构:个性生命衰竭的寓言式呈现
人的存在,包括肉体和精神。《苍老的浮云》展现了人主体性的挣扎堕落。《苍老的浮云》展示了由于惧怕被他人窥视而造成自我“凝视”,揭示出道德伦理缺席的情境下人们的怨恨心理和丑恶人性。在现实与虚构的参照思考中,文本从自由精神的缺失、独立情感的封闭和本能欲望的消退三方面对人的主体性衰竭进行了探究。
1、精神自由的缺失
残雪从文化大革命灾难中走出,其作品涌动着意识形态所灌输的精神毁灭气质,人们的情感道德陷入绝望虚无的境地。《苍老的浮云》里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中,“善无”喻示真诚、善良等美好精神的泯灭,“虚”则是精神空虚的指称。更善无总把他人看作窥视者,时刻处于遭受窥视的恐惧之中。他为防止被窥而采用卑劣手段对人,实际上他自己也充当了窥视者的角色。可见“被窥”只是他的想象,是自我“凝视”的无意识的误认。整个文本充满的就是“被窥”与“窥”相互设防与侵害的斗争。
更善无偷偷地把花踩碎,又怕自己这种阴暗嫉妒心理被识破,就去窥视和恐吓虚汝华。他的脑子老是浮现虚汝华的眼睛,耳边回荡的是虚汝华的声音,甚至与虚汝华做同样的梦。更善无的整个思维,已陷入了虚汝华的泥潭里而难以自拔。他们梦中同时出现的泥潭里的乌龟就是一个生动的象征。更善无用一条自己想象出来的、防备他人的绳索把自己牢牢捆住。他的自我意志恶化了,不再有精神的自由,反成为被邪恶利用的工具。这是一种自我恶的奴役造成的精神的堕落。《苍老的浮云》演绎了自我奴役的精神分裂。
2、情感关爱的封闭
在《苍老的浮云》里的某些方面呈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封闭的、无爱的生存状况。小说描述的是群体中的最小单位——核心家庭的情感阻塞。从更善无夫妻之间关于饭菜的争吵里,一个说吃的是排骨另一个则说是里脊肉,可以捕捉到人物的潜意识,看出两人的情感沟通出现了问题。而虚汝华则完全对丈夫锁了心门,只自顾自地喷杀虫剂。丈夫则迷信地认为妻子是老鼠变的,防范着她,最后离开了她。更善无和虚汝华的偷情,刚开始双方都还有倾诉的欲望,但想法却南辕北辙,最后彼此失望到厌恶。正是这种封闭存在的自然而然及对生活的细微渗透,反射出人的个体生存也陷入与大洋国一样的信任危机和孤立困境。感情一旦封闭,人与人之间稍有摩擦,就会由无爱转化为“怨恨”。“怨恨”是人生存中对他人的一种感情,一种包含嫉妒、伤害的仇恨但又只能隐藏在内心,无力采取报复行动的压抑心态。在伦理范畴中,“怨恨”是强抑在内心而不能行动,这种畸形的心理状态往往会造成错误的价值判断。的确,在《苍老的浮云》里,因为人的主体性丧失,沦落为没有创造力的客体,所有对人生的不满和失意只能在内心翻腾,就压抑积聚成了“怨恨”。更善无害怕被别人察觉他阴暗的内心,就把对人的嫉妒、不满压抑起来。由于不和他人沟通,“怨恨”只能造成心态扭曲,造成价值判断的错误,从而以仇恨对人。这种避恶与施恶的相应增长,反之加深了“自我凝视”的力度。
3、本能欲望的消退
生命本能是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最低生存底线。在《苍老的浮云》里,人的个体生存都衰竭了。在《苍老的浮云》里,对待他人的性关系,更善无感觉到恶心,满脑都是肮脏的回忆。虚汝华一开始就呈现出生命衰竭的趋势。她的身体一天天枯竭,生不出孩子。鲜红的浆果,屋里生命旺盛的昆虫鼠类,反衬出虚汝华生命的衰竭。她生理欲望在消退,连哭也不会了,最后她把自己封在屋里,静侯死神的降临。更善无进入虚汝华的生活,他只是想掌握虚汝华是否在窥视他自己,是否处于危险当中。当更善无取得答案后,就开始冷落虚汝华。当虚汝华沟通的愿望得不到回应,她也就绝望了。文本展示的是从个性到个体渐次衰竭的痛苦。“自我凝视”已经由精神渗透到肉体,控制了最后的防线。虚汝华的感性个性生命麻木了,丧失了。一言蔽之,人作为主体,不存在了。
丑恶的自控:自我“凝视”的现代位移
《苍老的浮云》触目惊心地揭示了束缚主体性的内在性,体现为自觉自愿的状态。它不是自发生成,而是历经了深远的文化积淀和外力的强势影响。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站在文革后的废墟上,面对改革中良莠并进,人们体现出精神向度上的迷惘。残雪从人性最天然的一面——血缘亲情的人伦,发现中国人美善的自我“凝视”发生了质的位移,由此引发思考。中国的封建传统集结在“家”的结构上,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纲常是宗法制度对人的个体精神的压制和吞噬。所以“五四”以后的民族救亡都把“家”作为反叛的突破口。但革命的激情也导致思考的欠冷静,在对封建的传统人伦颠覆的同时,也把天然本真的美善道义一锅端去。这无疑会走向另一极端。封建意识在某一特定时期又卷土重来。文革中家庭成员间的揭发批判、划清界限,又使人性遭受空前摧残。这种对血缘亲情的“革命”,没有正义作支撑,只是一种自私自利的明哲保身,落井下石或当作跻身政治权力中心的资本。《苍老的浮云》体现的就是文革之后人的个体情感的萎缩、道德恶化:夫妻,母女、父女彼此间是隔膜、怨恨、猜疑和攻讦;婆媳翁婿、邻里同事之间也如此。“君子慎独”的优良传统已遭荡涤。而在“四人帮”倒台之后,对主体性自由的峻急呼吁,又导致一种个人至上的狂热。这种为得到自由而对他人猜忌攻讦,无疑也是对他人人性自由的侵害。这其实是封建家庭式的自私狭隘在个体的人身上的聚缩。这些都是与崭新的人类组织——社会背道而驰的。随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原则,冲击了美善道德,人们在利益追逐和生存竞争时,就会轻易地把他人看作对手和敌人。可见,无论是政治集权煽动,还是个体利益驱使,都控制了人们的自主精神,丧失了个性自由,形成一种自觉的自我“凝视”。
艺术特色
审丑形式
以丑陋的事物为审美对象是残雪小说的特点之一,在《苍老的浮云》中,审美主体随时能感受到赤裸裸的感官刺激,丑陋的意象俯拾皆是。充满尿骚味的阴沟,在屋里不断繁殖的虫子,在破布里临盆的老鼠,天花板上蛛网的穗子,有着绿森森眼睛的黑猫,在窗帘上产卵的蚊,人们的生活环境是污秽不堪的,甚至引起读者的生理不适感。
在小说中,除现实中原本丑的东西被加以描述外,还有一些本身经过时间的积淀代表着美好的意象也被作者加以丑化。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是很常见很重要的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但都是美的,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想象,但在残雪笔下,“月光像铺在地上的长条尸布”,将月光比作长条尸布美感是谈不上的,直接让人想到死亡,感到阴森、恐怖,不寒而栗。“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亦是美的代表和象征,但在残雪的小说中,“花香味里更有股浊味,使人联想到阴沟水,闻到它人就头脑发昏,胡思乱想”。花非但不香反而臭。原本美的东西在残雪笔下成了丑的,这样鲜明的对比给读者更加强烈的刺激和深刻的感受,审丑效果得到加强。残雪的审丑不仅表现在物上,还表现在人物之间的关系上。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背离社会常规和道德的。母亲想要女儿一辈子不得安宁,女儿恨死了母亲,父亲想与女婿联手来害自己的女儿,父母联手谋害自己的女儿。在文中几乎没有在道德体系下正常的人物关系,更不用提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了。
残雪的小说更是把荒诞推向了极致。残雪是敏感的,她能敏锐地感知生活,并把这种感知加以强化,加以扩大后表达出来,她表达的荒诞其实是生活自身的荒诞面。她的荒诞表现在意象的荒诞,如会飞的毯子,长在身体里的芦秆,细如蛇头的人的脑袋,长着人头发的枯树,血红的恐怖的太阳,日夜不停地能碾碎一切的大石磨,不仅荒诞,而且阴森、恐怖。她的荒诞性还表现在人物形象上。在《苍老的浮云》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是飘忽的,有着怪异的嗜好和行为。虚汝华能一条接一条地品味酸黄瓜,连流出嘴角的汁水也要舔回去,每天晚上都与自己那会飞的毯子作斗争,认为自己的体内长满了芦秆,并且燃烧了,鼻孔里冒出两条浓烟,尽管她喝了大量的水也抑制不住。她喜欢在阴暗的地方咬家具,像老鼠一样。慕兰喜欢偷偷摘花煨汤,喝了后臭屁连连,喜欢偷窥别人,就连林老头把屎拉在裤子里这样的事她都会记录下来。因为这样她才有成就感和价值感。老况是一条圆滚滚的蛔虫,在母亲肠子里才能感到惬意。虚汝华的母亲成天用箩筐捕麻雀,并通过麻雀的眼睛把麻雀钉在天井的墙上,父亲则在天井里摸索着绕圈子,他自认为是沿着笔直的通道前行,边跑嘴里边吐着泥鳅。老况的母亲则每晚都坐在大柜后的阴影里,朝一只纸盒里吐痰并称之为灵魂清洗工作。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荒诞至极超出常人的想象,虚汝华病重,母亲竟穿黑衣黑裤黑头巾前来奔丧,看到女儿有所好转,竟气冲冲扭头就走,还想着与女婿联手迫害女儿,因为她恨透了自己的女儿,“发誓要搅得她不得安宁”,她贴纸条、偷窥、捅屋顶,很难将这个人物与“母亲”一词联想起来。而慕兰的父亲也是一个偷窥狂,每天都在黑暗中刺探着女婿的一切,经常到女儿家偷东西,挑拨女儿女婿的关系,因为他恨死了自己的女儿。更善无的女儿也恨死了自己的母亲。虚汝华的父母勾结在一起想要弄死自己的女儿。本应该充满温情的亲情在这里变得冷漠甚至可怕,充满了你死我活的敌视。这虽不是现实世界,是主观臆造的世界,但这种荒诞的行为和关系是生活的另一面,是生活本质的一种揭示。
残雪小说的特点还体现在她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苍老的浮云》没有时代背景,只有以楮树的开花、结果、枯萎来表示时间的流逝,也有早、中、晚的表述,也有幻想和现实的转换,但不能以现实的时间来参照小说的时间,因为小说呈现的是片段式、拼接式的场景。在小说中虽然有很多片段描写,有大量的细节,但要把这些安排在同一时间链上是很难的。小说没有传统小说推动故事发展的线索,人物的突然出现、消失,情节的突然变换类似于蒙太奇的手法,但不同的是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原来熟悉的生活变得陌生,给人一种眩晕的感觉,很难理解。小说总是以“他”或“她”来指代人物,很少有明确的指示,这就使读者必须要先判断当前所叙述的“他”或“她”所指何人,有时甚至要通过前后文的暗指或推理才能判定,这就增加了读者的困惑感。同时叙述视角的切换也加大了文本理解的难度,文本的叙述视角和人物视角的切换给理解文本造成了理解障碍。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失去了传统小说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只是单纯的语言,并且缺乏逻辑性,“楮树上已经结了果,等果子一熟,你就会睡得很熟很熟。她身上老长疮,就因为她脾气大”。显然果子成熟和睡得很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脾气大也不可能是身上长疮的原因。
又如慕兰说,“我倒了一盆肥皂水,我正在想,我怎么也,上月的房租还欠着呢”,她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让人无法理解,既与前面的情节没有联系,也不引出接下来的片段。“那时我们常坐在草地上玩丢手绢。太阳刚刚落山,草地还很热,碰巧还能捉到螳螂呢。我时常出其不意地扔出一只死老鼠!去年热天有一只蟋蟀在床脚叫了整整三天三夜,我猜它一定在心力交瘁中死掉了。”像类似前后没有什么联系的表达在文中随处可见。人物之间的对话也缺乏逻辑性,缺乏交流,对话没有针对性。像虚汝华和老况的对话:“天一亮,花儿落得满地都是。”她用力摇醒了男人,对着他的耳朵大声说话。“花儿?”老况迷迷糊糊地应道,“蚕豆的作用比安眠药更好,你也试一试吧,嗯?奇迹般的作用。”“每一朵花的瓣子里都蓄满了雨水,”她又说,将床板踢得“咚咚”只响,“所以掉下来这么沉,‘啪嗒’一响,你听见了没有?”夫妻之间的对话都是充满隔阂,充满冷漠。每个人都没有听众、不被理解和接受,这种对话逻辑与交流的缺失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孤独的自我世界中。
残雪是一位具有女性自觉意识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用女性特有的眼光看世界。在《苍老的浮云》中残雪塑造了一群男性和女性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背离了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
在残雪笔下,母亲这一在男权社会中的光辉形象呈现出另一种样子,让人觉得陌生,不可接受。首先母亲的外在形象是丑陋的、肮脏的。虚汝华的母亲总是不洗头,头发上有股酸臭味儿,污垢太多以至头发都掉光了。她的舌头上生着肉刺,晚上会吸丈夫的血,嘴里骂着污秽的脏话。老况的母亲则整天庄严地吐着痰,而母女、母子之间的亲情更是不存在。虚汝华的母亲因为虚咬了自己一口,就想用锤子敲掉她的牙齿,有一次竟已经举起锤子。虚汝华因为没有根据母亲的意愿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成了一个卖糖果的营业员,母亲就恨透了她。在小说中除了母亲这一类形象,其他的女性也一改传统的美丽、贤惠、温柔、奉献、顺从形象,变得丑陋、凶悍、自私、独立。更善无的老婆慕兰喝放了花的菜汤就没完没了地放着臭屁,而且能将随着酸水打上来的嗝又一口咽下去。虚汝华枯瘦干瘪,每天精神恍惚,家里蚊飞鼠窜。对于婚姻和丈夫她们没有最基本的忠诚,更不用说关心和爱护了。就连更善无十五岁的女儿也残忍地将猫的尾巴砍断,还挑拨父母的关系。
在残雪笔下,除了女性形象背离了男权文化中所塑造的女神类形象,男性英雄主义形象也得到了解构。在《苍老的浮云》中,更善无自己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也不是的人,像个鬼鬼祟祟的怪物。老况更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不能离开母亲而独立生活,遇到情况只会说“‘我’母亲可厉害啦,‘我’要喊她来教训你”,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生活使他心中升起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新奇感和自豪感,甚至恨不得“踢一脚路边的石子,捶一顿路边的电线杆,然后哈哈大笑,笑得浑身打颤”。更善无的岳父经常跑女儿家偷东西,老况的岳父不时地挑拨女儿女婿的关系。小说中男性不是缺失就是丧失能力的懦弱者,他们的存在对女性对社会来说都无意义可言,他们完全颠覆了传统男性英雄式的形象。残雪揭示了男性社会的另一种真实,张显了女性主义。
“意识流”写作技巧
残雪小说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西方的荒诞派以及意识流写作的影响,加之残雪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她的小说呈现了另类的美。《苍老的浮云》给残雪小说蒙上了一层面纱,模糊化的视角、模糊化的镜头、模糊化的年代,制造了残雪小说的阅读陌生化,呈现无意识的微妙波动。
1、文本中使用了梦境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思想和被压抑的情感
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生活在梦中,一切都蒙上了朦胧的影子。作者通过怪诞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意识不到的本能欲望和被压抑的情绪。该小说开头,主人公更善无就在楮树的花香中做着恐怖的梦,他梦见许多红脸的女人拥挤着把头伸进窗口,像是毒蕈。通过小说的阅读可以看出残雪描写的小说主题之一就是“窥视”,而带毒的红色女人头就象征了主人公更善无对整日缠绕他的窥视者的厌恶。而更奇怪的是男主人公更善无和女主人公虚汝华在同一天晚上做了同样一个梦,梦见一只乌龟向他们的房子爬来,但是乌龟无论如何努力也爬不到目的地而在泥潭中苦苦挣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两人,他们都想得到社会和亲人的承认和尊重,但是事实恰恰是相反,生活给他们两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周围都是窥视者猥亵的目光和仇恨的脸孔,他们感到前途无光,举步维艰,苦苦挣扎于生活的泥沼中,不能解脱自己的灵魂。这两个梦表现了人类内心灵魂的痛苦和被欲望压抑的无奈。
2、作品中涌动着一股由自由联想和感觉意识形成的潜意识暗流
作者把小说的人物置于他能感知的场合下,主人公可以在感知的视野中,尽显人物的思想活动。
在《苍老的浮云》中,人物的理性意识完全被无意识控制。小说中人物的主体意识完全失控,而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去做一些事情,说一些话。对这些话和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去说去做,其背后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主人公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的言语。更善无因为奇怪的梦境,第一次走进了虚汝华的家,对她说了一些自己也不清楚的话:“恶梦袭击小屋,从窗口进来,压在身上。”一个潜在的本我突然释放出来,对女人说了这段话。
这个时候潜意识表现了无秩序的混乱,语无伦次的语言出现在现实的对话中,连说完这些话之后的更善无都被自己所说的话吓了一跳。虽然这样的梦中言语看似无法琢磨,但是还是可以感觉到语言背后压抑着一个多么孤独的和悲苦的灵魂。这颗孤寂的心灵迫切想找到安慰,想找到一个欲望发泄的机会,但寻找失败了,因为他找到了与他一样孤独的心灵。
另一方面就是人物感觉的流动化。小说的线索非常混乱。人物随感觉游走、行动,如梦呓般生活,虚汝华缠绵于病榻,虽醒犹梦的状态,更具表现力。最突出的是对女主人公走向死亡时的描写,她在病榻上的思绪,她看到漫天的红光,想到了儿童时代,想到了父母,感觉似在梦中行走,却又像在现实中活生生地呈现。她可以感觉到肚子中的排排芦竿要把她的生命烧尽,默默地承受了死亡来临的感觉。这些感觉正适合那些敏感的精神又处于极度压抑和忧郁之中的人,通过对这些人的潜意识深入探寻,发现无意识世界更加迷离深奥。
词语意象
《苍老的浮云》通过象征的凝聚来表现潜在欲望的动力因素。小说中就有许多这样象征性的事物,最显著的要属小院中的一棵孤独的楮树。中国民俗中院中有“树”,则即院中有“木”,则为“困”,这个字恰当地说明了小院生活的压抑。还有就是房子,弗洛伊德说树和一切尖状物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房子则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小说中更善无因为楮树的香气而难受,女人则因为始终被困于房子之中而痛苦。两个人的婚姻都充满了不幸,所以他们两个走到了一起,来寻找自己的“性对象”,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欲望,两个人在朦胧中发生了暧昧的关系。但是他们的压抑并没有解脱,他们的本能欲望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发泄渠道,也许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欲望释放的途径,一再被压抑,而无意识世界仍在混乱中。最后,树被闪电击毁,房子也被铁板彻底地封闭,两性世界从此隔绝,两性世界也同时毁灭,压抑的欲望被埋藏得更深,灵魂更加痛苦。“性”没有解决他们的心里压力,反而被压抑了。欲望的死亡,就象征人的毁灭。
另一个值得关照的人物就是虚汝华的婆婆,她总是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还总戴着一顶破帽子,这暗示了她过度地压抑了自己的本能欲望。小说中这位婆婆对自己的儿媳妇十分仇恨,时时在监视她的行动,最终把儿子从她的手中夺了回来。而老况——虚汝华的丈夫,也总是想回到自己母亲的怀抱,遇到事情总想找自己的母亲,在母亲的身边则表现得十分感性,感到十分安全和温暖,而且更具有生活的意义,这是明显的恋母情结的表现。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它象征和隐喻的事物,如钉死在墙上的麻雀、床下的老鼠、古老的石磨等,这一切古老丑陋的东西,象征了人类生活的混乱不堪。文艺作品在弗洛伊德那里被认为是作家的“白日梦”,梦中出现的就是人类压抑在内心的欲望,当然这个欲望不能直接地表达出来,必然通过一系列的象征达到欲望释放的目的。
作品评价
从自然空间看,残雪的笔下的世界是一个非人的世界,《苍老的浮云》中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丝“人,诗意地栖居”的因子。“更无善”们赖以寄存的空间失落颇有启示意义:第一,小说文本中不存在“空间的旷阔与自由”的问题,而是空间的日渐逼仄与自由的失落带来的焦虑与恐惧。第二,故事具有“空间的开放性提示未来”的作用——能“启发人积极行动”。如“老况”与“虚汝华”刚结婚时,“满脑子又空又大的计划,想要在屋前搭一个葡萄架,想要在后面搭一个花棚”。作为生命个体,其生存空间是开放的,其生存态度是积极的。然而,“这些都没来得及实现,因为蟋蟀的入侵把他拖得精疲力竭了”。其生存的空间也由开放转为闭锁。在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之处,私人权利的被侵害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社会活动,“保卫自己”便成了绝望的呐喊。(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马福成评)
出版信息
《苍老的浮云》首次发表于《
中国》1986年第5期,后收录在残雪的小说集中。
作者介绍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1985年1月首次发表小说,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颇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
山上的小屋》《
黄泥街》《苍老的浮云》《
五香街》《
少年鼓手》等。曾获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等,2018年、2021年两次入围国际布克奖,并被提名德国最重要的翻译奖项——德国豪斯国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