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L.)是菊科苍耳属
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茎被灰白色糙伏毛;叶三角状卵形或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下面苍白色;雄头状花序球形,雄花多数,花冠钟形,雌头状花序椭圆形,内层囊状,绿、淡黄绿或带红褐色;具瘦果的成熟总苞卵形或椭圆形;瘦果,倒卵圆形;花期为七月至八月;果期九月至十月。因其子如耳硝,得“耳”之名,熟后色青黑,即苍色,故名苍耳。
植物学史
1.1命名由来
由于苍耳是我国广布的植物,又有长期的应用史,因此从古到今别名很多。
《诗》中的卷耳是其最早的名称。我国最早的字书
《尔雅》又把它释为苓耳。而《神农本草经》中又把卷耳叫作枲耳。这些名称大体与其果实的形状像古代妇女的一种耳饰有关。三国时吴人陆机的《诗草木 鸟兽虫鱼疏》中说它“生子正如妇人耳珰,幽州人把它叫作 爵耳”可资证明。在
《神农本草经》里还提到两个别名,一个是胡枲,一个是地葵。前者似指此药材来自西部边缘地区,后者与其食用的味觉有关,因而跟葵菜相连。稍后的《名医别录》又增添了葹和常思两个别名。在南北朝的时候,药物学家陶弘景也说它是常思菜。这两个别名也与其供食用有关。陶弘景还给它添了一个羊负来的别名并解释说,之所以得这样一个名称,是因为原先中原地区没有此种植物。后来随羊从外地被带到中原地区,故得此名。至唐代《新修本草》才出现苍耳这个名称。当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五代的《蜀本草》也用这个名称。
1.2本草考证
苍耳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苍耳曾经以“卷耳”“苓耳”为名。苓耳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所著的古书《尔雅》中,国学大师黄侃对《尔雅》进行整理后,在《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中称其为“苓耳”,书中提及此物广泛出现在如今的长江河段以东地区,例如现在的芜湖、南京等地。“卷耳”曾经在《诗经》中一篇《国风·周南·卷耳》中有所提及“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可见当时已经将苍耳作为药用植物进行采集,而卷耳便是苍耳,子可入药。《楚辞·离骚》中对苍耳也有记载,其中有一篇为《楚辞·九思·哀岁》,便有一句“椒瑛兮涅污,葈耳兮充房”。句中的葈耳指的就是苍耳,但是当时却将其比作成一种恶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120厘米。根纺锤状,分枝或不分枝。茎直立不枝或少有分枝,下部圆柱形,直径4-10毫米,上部有纵沟,被灰白色糙伏毛。
叶三角状卵形或心形,长4-9厘米,宽5-10厘米,近全缘,或有3-5片不明显浅裂,顶端尖或钝,基部稍心形或截形,与叶柄连接处成相等的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有三基出脉,侧脉弧形,直达叶缘,脉上密被糙伏毛,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被糙伏毛;叶柄长3-11厘米。
雄性的
头状花序球形,直径4-6毫米,有或无花序梗,总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1.5毫米,被短柔毛,花托柱状,托片倒披针形,长约2毫米,顶端尖,有微毛,有多数的雄花,
花冠钟形,管部上端有5宽裂片;
花药长圆状线形;雌性的头状花序椭圆形,外层总苞片小,
披针形,长约3毫米,被短柔毛,内层总苞片结合成囊状,宽卵形或椭圆形,绿色,淡黄绿色或有时带红褐色。
在瘦果成熟时变坚硬,连同喙部长12-15毫米,宽4-7毫米,外面有疏生的具钩状的刺,刺极细而直,基部微增粗或几不增粗,长1-1.5毫米,基部被柔毛,常有腺点,或全部无毛;喙坚硬,锥形,上端略呈镰刀状,长2.5毫米,常不等长,少有结合而成1个喙。
瘦果2,倒卵形。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苍耳自然生长在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边、沟旁、田边、草地、村旁等处。苍耳喜生长在土质松软深厚、水源充足及肥沃的地块上,pH值5左右。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增强土壤的肥力,促进苍耳种子发芽及营养吸收。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欧洲南部、非洲西北部、亚洲西部至中南半岛、印度、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苍耳繁殖方式主要为种子繁殖。苍耳的种子要求不大,只需将种子清洗,然后进行风干即可播种。如果需要贮藏一段时间,可将种子放入湿沙中进行贮藏,不过由此种子的发芽率会逐渐下降。贮藏时间不宜过长,不仅不利于发芽,出苗也会不整齐。苍耳一般在每年中秋节前后进行播种育苗,播种前做好育苗床,挖好育苗沟。然后将种子放入育苗沟中,施足基肥,覆好地膜,等到出苗率达到80%左右时将其揭开。出苗后15天左右及时追肥浇水,做好田间管理,当幼苗长至65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定植。
栽培技术
种子出苗后不仅要根据幼苗生长情况移栽,还要观察天气,通常最佳移栽时间在早春。在移栽前要浇足水,挖出幼苗后将残根剪短,带土移栽,移栽不宜过深,移栽后将土壤踩实然后浇足定根水。控制好定植密度,挖好定植穴,因为苍耳是雌雄异株,有价值的部位为果实,因此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授粉树与结果数。防止授粉不均,影响结果率,导致产量下降。
移栽后做好肥水管理,根据土壤的含水量及时浇水,但是水分不宜过多,因为苍耳根部较浅,容易产生涝害。肥料可使用农家肥,记住要充分腐熟,否则会烧坏根部,营养吸收运输受阻,影响生长。并且要及时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结,杂草横生,对苍耳的生长造成威胁。
主要变种
近无刺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var. subinerme (Winkl.) Widder)与苍耳的区别是植株通常较矮小,茎自基部多分枝;成熟瘦果的苞囊较小,连同喙长0.7-0.9厘米,先端具2个通常不等长的喙,外面具极稀疏的钩状刺或近无刺。 据载云南有分布,标本未见,但见栽培。内蒙、吉林、河北、山西、陕西、新疆、四川和西藏有分布。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苍耳种子可榨油,可制油漆,也可作油墨、肥皂的原料。苍耳种子有毒,是杀虫植物,对棉蚜、红蜘蛛有效。
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以全草、根、花和带总苞的果实入药。
主要成分:全草含苍耳苷,即B-谷甾醇葡萄糖苷、黄质宁、苍耳明,是黄质宁的立体异构体以及咖啡酸和1,4-二咖啡酰奎宁酸。
药理作用:对降血糖、呼吸系统、心血管、抗炎有药理作用。
性味功能:苦、辛,微寒;小毒。祛风,散热,除湿,解毒。
主治用法:感冒,头风,头晕,鼻渊、目赤、目翳、风温痹痛、拘挛麻木、风癞、疔疮、疥癣、皮肤瘙痒、痔疮、痢疾。内服: 煎汤,6-12克,大剂量30-60克;或捣汁;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 适量,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敷。
【白药】脂:果实治风湿头痛,鼻炎,牙痛,胃痛,风湿痛,疮痈;全草治麻风,腮腺炎,荨麻疹,湿疹,疮痈热痛。根治痢疾,肠炎《大理药志》。书我果:果实、全草治感冒,头痛,慢性鼻窦炎,疟疾,风湿性关节炎,子宫出血,深部脓肿,麻风,皮肤湿疹《滇药录》。
【
傣药】牙西温,雅其闻(西傣):果实、根治肾炎,睾丸炎,尿中夹砂石《版纳傣药》。带总苞的果实治风寒头痛,过敏性鼻炎,风湿疼痛,四肢拘挛,湿疹,虫伤《滇省志》。芽希温(西傣):全草治肾炎,睾丸炎,尿痛《傣医药》。
【哈尼药】折嘎:全草治肝炎,小儿脑震荡《滇药录》。
【
瑶药】美农米:根、叶、果实、全草水煎服治尿道感染;叶研粉冲米酒服治麻风,研末吹人患耳治中耳炎;果实水煎服治慢性鼻炎;全草水煎主治牙痛,耳痛,水煎洗患处治皮肤瘙痒,疥疮《桂药编》。
【仫佬药】咯嘎:功用同瑶族《桂药编》。
【
侗药】念把甲:功用同瑶族《桂药编》。Piudt doux:果实及全草主治燔耿(着热),耿耳卡(腮腺炎)《侗医学》。
【水药】牛虱子,独供:种子及全草治鼻炎头痛,麻风病《水医药》。
【傈僳药】他他能:果实治风寒头痛,慢性鼻窦炎,疟疾,风湿性关节炎;全草治子宫出血,深部脓肿,麻风病,皮肤湿疹《怒江药》。
【阿昌药】苍耳:种子治慢性鼻窦炎,副鼻窦炎;全草治子宫出血,深部脓肿《德宏药录》。
【彝药】红刺树尖:枝尖治风寒湿痹,关节肿痛,伤风头痛,喉痛声哑《哀牢》。尼布什:根或果实主治麻风,疮痒,鼻痛,风湿,风丹,具敛疮生肌,怯风止痒之功《彝植药》。
【苗药】Bid ghuangd ghunb(比广棍),Jab ved(加欧),Zendj ax dlierb(整家修),Traob ghat yaox(挑嘎摆):果实治筋骨疼痛,鼻炎,皮肤瘙痒,治脚翻经《苗医药》。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用于鼻炎,皮肤瘙痒,风湿痹痛《湘蓝考》。
【
藏药】切才尔:地上部分主治瘟病时疫,脏腑之热症,风热,菌痢腹泻,腹痛。全草治肾炎《中国藏药》、《青藏药鉴》。地上部分清热解毒,除风。治瘟病时疫,肾病高烧,郁热,风湿痹痛,风疹《藏本草》。
【蒙药】浩尼-獐古,纳德玛:果实用于鼻炎,鼻窦炎,头痛,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风湿痹痛《蒙药》。好您一掌古:治疮疡,外伤《蒙植药志》。
【维药】苍耳叶:治风寒感冒。
【朝药】止痛、治感冒、风湿性关节痛《朝药录》。
【畲药】苍耳草,羊带来,粘肉葵,道人头,野茄子:全草果实治风寒头痛,四肢酸麻,遍身发疹,手足拘挛,瘰疬疥疮《畲医药》。
【
土家药】羊屎果(yan shi guo):果实和全草治头痛,顽癣,皮肤痒疹;全草切碎,倒人厕所可杀蛆《土家药》。苍耳虫(植物上生长一种昆虫)主治疔疮。
物种危害
苍耳属植物危害棉花、大豆、花生、玉米等农作物,降低作物产量;黏附于动物毛皮上,降低毛皮质量;可产生一种强毒性化合物———羧基苍术苷,家畜误食会危害健康.外来苍耳属植物会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农业和畜牧业的减产,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将整个苍耳属的所有非中国种都列入检疫性杂草,因此防控外来苍耳属杂草的入侵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