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军区是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在
江苏省
如皋县(今为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县
栟茶镇)建立的军区,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
粟裕、
叶飞先后任司令员,
刘炎、粟裕(兼)、叶飞(兼)先后任政委。苏中军区先后下辖第一、二、三、四、五、六军分区和联抗司令部,
苏中各地相继建立10余个县独立团或警卫团,分属各军分区。
军区简介
1941年3月19日,
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为了适应新的抗日斗争形势,抗日根据地实行小省制,划定东台、兴化、宝应以南,黄海以西,长江以北,运河以东为“苏中区”,决定成立苏中军区,由新四军第一师兼任,苏中军区为
新四军军事指挥机构,受新四军和中共苏中区委双重领导。
1941年4月26日,苏中军区成立大会在泰东栟茶(现
如东栟茶)徐氏宗祠召开。徐氏宗祠位于栟茶中市街西南部,与原缪氏宗祠一墙之隔。主体建筑“明三暗五”大堂敞厅一座,祠宇雄阔,东西两侧建有附属用房相配,共计30余间。前面有一片宽阔的广场。是栟茶较大的宗祠。
是日,会场大门两旁墙上写着“保卫夏收”、“实行减租减息”等大幅标语,会场内挂满各方面送来的锦旗和贺联。徐氏宗祠敞厅正中是大会主席台,正面挂着“苏中军区成立大会”的横幅,在
孙中山先生遗像两侧悬挂着
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新四军代军长
陈毅、一师师长粟裕、副师长叶飞、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苏中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苏中行政委员会主任管文蔚等领导出席了大会。参加大会的有苏北各专区、各县党政军机关及群众团体的代表,
苏北区党委、苏北区行政委员会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苏北行政学院全体学员,部队战士。
大会由
苏中行政委员会主任管文蔚主持,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作报告。会上,前国民党东台县县长、栟茶中学校长
徐一朋和青抗会代表徐长生、工抗会代表蔡文彬、教抗会代表何晴波、商抗会代表汪廷甫等相继发言,祝贺苏中军区成立。各界人士发言结束后,人们齐声高唱“苏中军区成立歌”。大会自下午2时30分开始,直到6时才告结束。这天晚上,栟茶区各抗日团体联合举行了庆祝苏中军区成立的群众大会,与会民众超过千人。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粟裕特地到会,作了有关抗日形势的报告。他的精彩演讲不时被阵阵掌声打断。苏中反战同盟支部日本战士也在会上作了发言。余兴节目为苏北区政治部、苏北行政学院演出的《三月新歌》《打渔杀家》等。
成立苏中军区,是新四军东进后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为团结苏中各方面抗日力量,缔结抗日统一战线,进一步壮大抗日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中军区领导由一师师部兼任。一师师长粟裕兼军区司令员,军区政治委员刘炎(后粟裕兼),副司令叶飞,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苏中军区先后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军分区6个军分区、教导旅和直属教导团。辖区为扬州、淮安、盐城到
启东之间,后扩大到
上海、
苏州、镇江一线以北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苏中军区成立后,分管通如海启的第四军分区于同年4月成立。
季方任司令员,一师三旅旅长陶勇任副司令员,
向明任政委,
陈同生为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和指挥所属部队在通如海启等地与日伪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后,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陆续组建了12个警卫团和3个海防团。194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由新四军第一师第一、第二、第三、第十八旅分别兼苏中军区第三、第二、第四、第一军分区。6月,日伪军对苏中地区“扫荡”“清乡”,在中共苏中区委领导和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指挥下,经过艰苦的军事斗争,取得了胜利。到1944年3月,苏中军区地方武装规模空前,自卫队达33.5万人,民兵达10.3万人,对日伪构成了很大的军事威胁。
同年11月,第二军分区撤销。1945年4月,因第一师主力已分两批渡江南下,重新组建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
陈丕显,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张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吉洛(
姬鹏飞)。8月,所辖第五、第六军分区划归苏浙军区建制。同月,苏中军区为适应大反攻需要,组建了17个步兵团,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抗日战争胜利后,苏中军区隶属
华中军区。1947年11月,与苏北军区合编为华中指挥部。
人员组成
苏中军区司令员为
粟裕,政治委员为
刘炎(后粟裕兼),参谋长为
刘先胜,政治部主任为
钟期光。先后辖第1、第2、第3、第4、第5、第6军分区,教导旅和直属教导团、海防团。辖区在江苏省扬州、淮安、大中集(今大丰县城关)、启东之间,后扩大到上海、苏州、镇江一线以北地区。第1师兼苏中军区后,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陆续组建了12个警卫团和3个海防团。194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由新四军第l师第1、第2、第3、第18旅分别兼苏中军区第3、第2、第4、第1军分区。6月,日伪军对苏中地区频繁进行“扫荡”和“清乡”,苏中军民在中共苏中区委领导和第1师兼苏中军区指挥下,经过艰苦的军事斗争,取得了胜利。到1944年3月,苏中军区组织自卫队33.5万人,民兵10.3万人。同年11月,第2军分区撤销。1945年4月,因第1师主力已分两批渡江南下,重新组建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陈丕显,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鹏飞)。8月,所辖第5、第6军分区划归苏浙军区建制。同月,苏中军区为适应大反攻需要,组建了17个步兵团,编为第1、第2、第3旅。抗日战争胜利后,苏中军区隶属
华中军区。1947年11月,与苏北军区合编为华中指挥部。
政党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第1师活动区域设立的一元化集体领导机构。1941年3月经中共中央华中局批准,由刘炎、粟裕、钟期光、周林、管文蔚、陈丕显、蔡良7人组成,刘炎任书记。1942年12月苏中区军政党委员会撤销。
军区历史
1942年3月,江(都)高(邮)地区开辟后,成立第1军分区,温玉成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江都高宝、邗东独立团。3月31日,中共华中局指示,新四军第1师各旅分别兼苏中军区各军分区。4月15日,苏中军区所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依次由新四军第1师第18、第2、第1、第3旅机关兼。5月,抗大第9分校成立,归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建制。7月,泰东警卫团编入第2军分区。11月,组建苏中军区海防团。12月,第2旅主力南下溧水、溧阳地区,第2旅与第2军分区分开,另成立军分区机关,梅嘉生任司令员。陈时夫任政治委员。是年,苏中军区先后参加了反日伪军“扫荡”、反“清剿”作战和反“蚕食”斗争。
1943年1月,第1师第2旅与第16旅会合后合编为第16旅属第1师建制,王必成任旅长,江渭清任政治委员。2月,海防第2团组成。3月,苏中军区决定,苏中行政委员会警卫团改称苏中军区教导团。4月,参加反“清乡”斗争。5月,海防第3团组建。9月,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决定,将各海防团合编为海防纵队,仍归苏中军区建制。1944年2月,苏中军区教导团改称苏中军区特务第1团(2月,编入第1师第3旅)。6月1日,抗大第9分校改称苏中公学。9月,新四军决定,撤消第18旅,另成立第1军分区机关。10月10日,苏中军区决定,联抗司令部撤销,所辖部队归第1旅兼第3军分区建制。11月,中共苏中区党委决定,第2军分区与第4军分区合并,原第2军分区番号撤销。勇士,成立第5、第6军分区,归苏中军区建制。12月,新四军第3旅免兼第4军分区机关。1944年3月,苏中部队开始反攻,至11月,先后进行了车桥战役和讨伐(泰运)战役。
1945年3月28日,新四军第1师率第1旅(又称教导旅)等部队南下苏浙边区后,中共华中局批准,第1师和第1旅免兼苏中军区和第3军分区,另组建苏中军区和第3军分区机关。至此,苏中军区由管文蔚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张藩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姬鹏飞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军分区,黄逸峰任司令员,陈时夫任政治委员;第3军分区,陈玉生任司令员,许家屯任政治委员;第4军分区,张震东任司令员,卢胜任政治委员;第5军分区,韦永义任司令员,金柯任政治委员;第6军分区,包厚昌任司令员,钱敏任政治委员;海防纵队,陆舟舫任副司令员;直属第52团,张友宜任团长;特务3团,童炎生任政治委员。7月,中共华中局命令,以苏中军区第52团、江都独立团等为基础,组建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又称新教导旅),刘飞任旅长。1945年上半年,苏中军区部队先后参加了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作战。同年8月,参加战略反攻。为适应反攻的需要,在日军投降前夕,苏中军区又新建了3个旅,其中,新建第1旅,陈玉生任旅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新建第2旅,胡炳云任旅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新建第3旅,张震东任旅长,卢胜任政治委员。8月22日,,中共华中局决定,苏中军区第5、第6军分区划归苏浙军区建制。解放战争时期,该军区的沿革见中国人民解放军苏中军区。
军区主力团
一等主力团
1团
1团是
新四军1师1旅1团,其前身是34年9月由闽东红军地方武装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37年11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2支队,38年1月底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39年5月改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2路,同年10月编入新四军挺进纵队为第1团,40年7月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1团,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1旅1团,同年4月改称第1师第1旅兼苏中军区第3军分区1团。该团是老红军团队,野战攻防能力超强,后发展为20军58师172团,是20军第一主力团。
7团
7团是新四军1师3旅7团,其前身是27年底由方志敏领导的弋阳、横峰起义的农民武装组建的赣东北农民革命团,29年4月该团扩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30年6月扩编为红军独立师,7月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33年1月改编为红11军,同年7月改编为红7军团,34年7月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同年10月与新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继续北上抗日,35年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38年1月与闽南红3团、中央红军第24师第71团的部分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39年10月改编为苏皖支队,40年7月编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为第3纵队第3团,40年11月在纵队编成内改编为第7团, 41年1月25日随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3旅第7团,42年10月20日获“老虎团”光荣称号,该团也是老红军团队,在苏中军区以攻坚能力最强,后发展为23军69师205团,是23军第一主力团。
二等主力团
52团
52团是新四军1师18旅52团,其前身是40年11月6日由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第1、第5支队合编的江南抗日救国军第1纵队,41年2月4日改称新四军第3支队(新3支队)第1纵队,同月18日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18旅52团,同年11月改称新四军第1师18旅52团,42年3月改称第1师18旅兼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52团,该团是沙家浜团,号称“江阴老虎”,后发展为20军59师175团,是20军主力团。
特3团
特3团是新四军苏中军区特务第3团。其前身是以新四军第1师第1旅第1团2营为基础组建的泰州独立团,1944年3月补入泰兴、如西两县独立团(内有主力地方化的4个红军连队)各一部组建苏中军区第3军分区特务团;12月,上升为苏中军区特务第3团。粟司令认为该团战斗力在52团之上,后发展为29军85师253团,是29军第一主力团。
特4团
特4团是新四军苏中军区特务第4团。其前身是上海地方党组建的崇明自卫总队,40年10月改编为崇启海常备旅同年11月改称苏北第4区游击第3旅,41年2月编入新四军第1师第3旅为第9团,同年7月中旬与南通独立团合编为南通警卫团,44年2月下旬整编为苏中军区特务第4团。粟司令认为该团战斗力在52团之上,后发展为23军69师206团,是23军主力团。
三等主力团
特1团
特1团是新四军苏中军区特务第1团。其前身是陈玉生起义部队改编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独立支队,40年8月编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为7团,后调归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保安司令部为警卫团,41年4月改称行委会警卫团,42年7月与1师特务营等部队合编为1师兼苏中军区教导团(由师特务营为第1营、保安队两个连及师政卫连遍为第2营、行委会警卫团为第3营),44年2月改称1师兼苏中军区特务第1团。后发展为23军67师201团,是23军主力团。
特2团
特2团是新四军苏中军区特务第2团。其前身是苏中2分区特务营,44年2月以该营为基础组建的苏中军区特务第2团。后发展为20军58师173团,是20军主力团。
特5团
特5团是新四军苏中军区特务第5团。其前身是是40年10月由新四军和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陈泰运各派一个连组建的联抗第1团,44年10月编入新四军苏中军区为特务第5团。后发展为24军72师214团,是24军主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