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祠位于海南海口琼山区
五公祠东侧,是为纪念
北宋大
文学家苏轼而修建的。这里有
苏轼留下的双泉、洞酌亭的遗迹。
祠堂概况
苏公祠是一座园林式庭院,祠堂、绿树、鲜错落有致,溪涧曲径,泉水呆咚。
苏公祠的左侧是面积近10亩的琼园,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等东坡遗迹。
浮粟泉旁一堵粉墙嵌着一快石碑,石碑上刻着“浮粟泉”三个大字,碑前清凉的泉水注满了上下两口方井。相传这是苏东坡在此发现的。
泉水纯净,清澈透亮,味道甘爽。
盛夏泉水,十几年不见水垢,用它泡茶,香醇无比,素有“
海南第一泉”美称。现在井中泉水仍清澈见底,但已不见泉水喷涌。
在浮粟泉的上方,是粟泉亭和洗心轩,据说,这二者是因苏东坡的一道貌岸然诗而分别由明朝翁汝遇和清朝叶汝兰兴建的。
位于卧碑亭东邻,轩亭建筑,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祠原在蓬莱阉前,始建时间不详。据豫山《重修蓬莱阁记》载,今存者为清代移建。
苏轼知登州不过五日,即上《乞罢登莱榷盐状》,登莱百姓因苏公之请,不食官盐的制度延至清末。
清代的盐政碑记中记载:“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把之,盖非以文章把,实以治绩也。”词内有苏轼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广州六榴寺)。
内外壁嵌历代刻石20余方,其中内壁之苏拭《海市诗》、《望海》,薛殖《观海》和清代书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尤为珍贵。
《观海》刻石嵌在苏公词内东壁,诗为明代薛殖所作。
薛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士,入阎参与机要,卒谥文清,为孔庙从把先儒之一。
明代知府蔡叔逵将其与苏拭相提并论:“昔文忠苏公,文清薛公,先后游此,诗以诵之。
夫二公文章无赖于蓬莱之景,而蓬莱之景实藉二公以增重于天下,故抚景诵诗足称二绝。”
历史渊源
苏公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系崇祀苏轼及其子
苏过而建。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苏公祠正厅原放有苏轼及其子苏过和学生羌唐佐(进士、琼山人)的牌位,厅堂圆柱挂有楹联:“ 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此联原为
朱潮1915年主持重修时所撰,文革中被砸毁,近年由广东美院教授
麦华三重书复原。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
宋四家;画学
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苏轼从36岁起,就开始过贬谪的生活。
因反对
王安石变法,他第一次出判杭州,44岁时再贬黄州。1085年宋哲宗时,司马光为相,一度奉召回朝。
章敦为相时,苏轼因坚持他的见解,被贬广东惠州。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再次被贬
海南岛昌化军(贬所在今儋州市中和镇)。
宋徽宗就位,1100年召还苏轼,次年途经常州病卒。
苏轼被贬昌化军时,携来幼子苏过。
他从徐闻递角场渡海,曾借寓金粟庵客房10多天,3年后北返时又路过此地暂住几天,前后共住20多天。
南宋时,为纪念他曾在此住过,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曾在此地开设“东坡书院”,经几百年变迁遗迹尚在,现在苏公祠东侧门尚有“东坡书院”横匾字迹。
今天的苏公祠就坐落在原东坡书院旧址内。苏公祠现在正厅还陈列着苏文忠公石刻平面像一座,以及苏轼当年手书的《
行香子》、《临江仙》词二首,词书开秀,十分惹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