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君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红外技术专家
苏君红,男,汉族,1937年4月9日出生,上海市人,红外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工业昆明物理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热成像工程总设计师。
人物经历
1937年4月9日,苏君红出生,上海市人。
1958年1月—1963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学习。
1963年1月—1983年1月,在兵器工业第211研究所工作。
1983年1月—1991年1月,担任兵器工业第211研究所副所长。
1987年1月—2000年1月,承担“7551”工程项目。
1991年1月—1998年1月,担任211研究所所长。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1月—2008年1月,担任云南省科协主席。
2000年1月,担任中国兵器工业科技委副主任。
2003年1月,担任国家国防工业科技委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苏君红组织领导研制的Ⅰ、Ⅱ类通用组件热像仪的性能具有较高水平,适合中国各行各业的多种应用,形成多种型号并在国防、工业检控、电力监测、医疗诊断、灾害观测预防等各部门得到应用。
第一代热成像技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多元的锑化铟、碲镉汞探测器等相继出现,苏君红领导发展了第一个前视红外系统(FLIR),但它的探测器需要一个二级制冷器来保证在36K以下的温度工作,因此很难在常规武器上推广。70年代初,发展了碲镉汞长波红外多元线列探测器,这是工作在80K温度的第一代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实时显示等特点,经验证系统可靠有效。
20世纪70年代开始展开热成像通用组件计划,重点是把热成像系统的主要部件,即探测器、制冷器、扫描器、信号处理电路分解成若干组件,使其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而红外望远镜、监视器、控制器、附加电路、外形结构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设计,构成各武器平台所需的热成像系统。热成像通用组件一般分为Ⅰ类和Ⅱ类两种热成像系统,Ⅰ类热成像系统具有重量轻、便携性好、功耗低、体积小、成本低、性能适中等特点,适合于单兵武器、近程武器,用于侦察、监视、搜索、营救等方面,Ⅱ类热成像系统具有灵敏度高、视场大、高分辨率的特点,被陆、海、空三军设计成各种车载、机载、舰载的高性能热成像系统。
20世纪90年代,把微电子和红外探测器合二为一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IRFPA)技术终于有了实用的产品,但还达不到大面阵(如1000×1000元)的水平,所以第二代热成像仍采用扫描方式。
在红外技术应用领域,苏君红组织领导建立了一定的研制和生产基础,实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两种类型的通用热成像,简单地说,第一代的原理就是对图像进行二维扫描,第二代从两维扫描变为一维扫描或凝视。
人才培养
苏君红认为,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起决定因素的是他的内在素质,它包括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心理、意志等的综合素质,这种经过提升了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促使人们献身于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动力。
苏君红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追求个性自由,要不断追求自然表象背后隐藏的本质内容,才能激发出求异的思维,正确的研究方法是一切灵感的源泉。
苏君红认为,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促使人们献身于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动力。
苏君红认为,艺术能赋予人无限的创造力和充满生机的高尚而纯洁的情感,生活中各样的美能调动起藏在人心底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苏君红认为,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更重要,因为太注重逻辑推理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有时候创新思维、想象比推理更重要,缺乏精神使中国学生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因此科普工作、科学精神的培养任重道远。
2008年12月17日,苏君红院士给昆明市第三中学师生带来题为《从科学探索到技术创新——红外线的200年》的报告。
2010年10月25日上午,中南大学民主楼小礼堂座无虚席,由校团委主办的“我的理想、实践与情操”百名院士百场报告会之苏君红院士专场在此举行,苏君红院士到场并以《与同学交流科学与方法》为主题作了报告。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苏君红担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人物评价
苏君红为发展和提高中国夜视技术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苏君红潜心科研,为党增光。(昆明物理研究所刘占伟评)
参考资料
苏君红.中国工程院.
主要学历.中国工程院.
主要经历.中国工程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9:2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