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基朗
澳门大学副校长
苏基朗,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毕业,澳洲国立大学博士。曾执教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在香港中文大学历任系主任、大学教务长、协理副校长、历史学讲座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讲座教授及学部主任等职,现为澳门大学副校长。
人物简介
苏基朗,祖籍顺德,1952年在香港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基朗读到钱穆的《国史大纲》,大受震动,决定攻读中国史。
1972年,苏基朗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当年系主任是孙国栋,教师中有严耕望全汉升等名家。苏基朗到了三年级都没有真正听懂严耕望的口音,不过后来严耕望成了他的论文导师。
1973年,余英时从哈佛大学回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任校长。苏基朗是历史系学生会的会长,颇有机会向余英时请教。多年以后,苏基朗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教务长、协理副校长。
学术研究
在本科毕业后,苏基朗在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严耕望研究古代泉州。1979年,苏基朗远赴澳洲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赓武,进一步研究泉州。20年后以英文写成《刺桐梦华录》一书,此书副题是: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946—1368)。苏基朗指出,闽南之所以成为10—14世纪海洋中国经济繁荣的代表,主要有赖于海港城市泉州的出现。泉州当时在海洋中国的地位,相当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与七十年代的香港。在《刺桐梦华录》中,苏基朗颇具“问题意识”:“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在12世纪和20世纪末,中国有着惊人相似的繁荣发展之路,这都是由于中国海外贸易机遇的激增而带动的。事实上,不管是12世纪还是20世纪末的繁荣,都归因于国家积极的开放政策。闽南的跨部门多元繁荣在国家权力地方化之后已变得难以为继,即使在蒙古人南侵之前就已如此。元代外族管治下的经济繁荣,也没能带来持久的和平。新世纪的海洋中国,能否因为持久的积极政治氛围带给市场的自然力量一个机会,而取得更佳的表现呢?”
1982年,苏基朗完成博士论文,回到香港树仁学院做学生管理工作,兼教历史,后转到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系主任。现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讲座教授及学部主任。苏基朗专攻中国中古社会经济史、历史地理及中国法制史。其著作《唐宋法制史研究》也深具“中国关怀”:“中国八十年实践的经验已经清楚证明,外来文化不管听起来多动人和理想,若不能在传统文化内找到转化、整合和承传的起接点,终究无法为日渐融入国际社会的现代中国带来全面现代化的出路,为饱历忧患的中国人创造精神和物质上的新前景。这点在法制问题上可能更为迫切。正因为这方面以往研究不足,我们对中国传统的理解中,法制或是最薄弱的其中一环。故此今日谈法制史,自有今日的时代意义。”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葛伟和苏基朗出任澳门大学副校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口网站.2019-2-13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15:08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学术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