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荫园
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惠荫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古典园林建筑。园址初为明代嘉靖年间归湛初宅园。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园中有“小林屋”水假山,为叠山名家、画家周时臣仿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设计。位于苏州市临顿路南显子巷18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649—1751
清顺治六年(1649年),韩馨得此废园,修为栖隐之地,名为“洽隐园”,云壑幽深,竹树沧凉,“小林屋”洞若天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园毁于火,惟存水假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复,蒋蟠漪篆书“小林屋”洞额。韩是升《小林屋记》云:“洞故仿包山林屋,石床、神钲、玉柱金庭,无不毕具。历二百年,苔藓若封,烟云自吐。”园继归皖人倪莲舫,改称“皖山别墅”。
1878—1880
太平天国时期一度作为某王府,园景有所曾损。同治年间,江苏巡抚李鸿章在此创立安徽会馆及程公祠,作为安徽同乡宴息之所,并重修园林,取名“惠荫园”。苏州知府蒯子范又加扩建,遂有八景:柳荫系舫、柳荫眠琴、屏山听瀑、林屋探奇、藤崖伫月、荷岸观鱼、石窦收云、棕亭霁雪。光绪四至六年(1878—1880年)会馆增筑伫月楼、戏台,并造机房数十间。二十年,张振轩增建安徽先贤祠,李鸿章续拨巨款,命赵宗道修园。并于园北厅堂两廊壁间嵌置“惠荫园八景”石刻,镌吴宝善绘惠荫园总图、洪立朴绘八景分图,以及王凯泰序、阚风楼记、赵宗道识。游园观戏,赋诗作画,经商习工,祭先祀祖,坐堂办公,集于一处,时为惠荫园全盛时期。
民国后,园渐衰,曾设阅报社、游艺场,对外开放,游人甚多。抗日战争胜利后,西部一度由施剑翘创办从云小学,东部散为民居。
近年来
50年代初,曾有朝鲜贵宾来此参观。其后会馆、花园俱为第一初级中学(后改为第十中学)使用。1966年以后,学校为建教学大楼和操场,填没水池,拆去部分清代建筑;因挖防空洞,致使假山坍塌,“小林屋”洞淤塞。今存会馆门楼、程公祠、安徽先贤祠及水假山。近几年来,祠堂建筑已由学校陆续加以维修保护。水假山则有待于抢救维护。
现存情况
安徽会馆原本体建筑占地11322平方米,计有头门、仪门、享殿(供奉安徽宋代先贤包拯、朱熹神主,俗呼包公殿)、二殿、偏厅、楼房等九处,堂屋十余处,共有房屋八十余间,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后大多被拆,仅头门保存。
惠荫园(安徽会馆)始建于明后期,最后完成于晚清。就建筑群而言,其布局是统—的,四个部分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结合,形成—个整体。就个体建筑来说,其结构、用料、做工都可称之为上乘。如会馆门楼砖雕、程公祠门厅斗拱、享殿彩绘都是晚清建筑中的精品;尤其是苏州少见的清代戏文人物彩绘,虽历经一百四十多年,其色彩却仍十分鲜艳。在惠荫园中,文物价值最高的莫过于“小林屋”,亦即“八景”之—“林屋探奇”。这座明代大师周秉忠所作水假山是独一无二的,与清代大师戈裕良所作环秀山庄假山被并誉为苏州古典园林假山的“双璧”。
参考资料
惠荫园.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07 11:0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