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民间核雕艺术大赛”上,苏州核雕一举囊括了全部五个金奖。苏州核雕师们在首都北京雕刻技艺的精彩亮相,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苏州核雕的关注,苏州核雕因数百年来传承的核雕手艺而被世人再次所熟知。苏州核雕这一古老的“鬼工”绝技在当代核雕师们的手中重新焕发出了艺术青春。
在果核上施刀,如同在独木桥上走马,刀锋游走恰似四蹄腾飞,靠的全是运刀走刃的技艺和扬鞭策马的果敢。果核上雕刻的人物山水草木亭桥,其五官神态、屋宇梁架、山川物态、四时景色,样样都是寻常之物的浓缩。核雕塑形,最难表现的莫过于最熟悉的寻常之物,所谓“鬼神易好,犬马难成”。核雕虽小,却能容大千世界于方寸之间,难怪四百多年前的李日华(约1565-1635年)初次见到这种核雕“小技”时激动不已:“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无不明了者。”(《六研斋笔记》)二十多年后的
魏学洢(约1566-1625年),当他见到
王叔远的核雕时,同样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们所熟悉的《
核舟记》。因为文人的记载,我们今天有幸读到了四百多年前的这段核雕历史,而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永远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尘封的历史我们难以臆测,有文字记载的核雕故实都与苏州相关,孕育了
明式家具和其他众多工艺美术形式的苏州,同样也滋养了核雕艺术。
温婉灵秀,注重品质,讲究精致的苏州,恰乎更适宜于精微奇谲的
果核雕刻艺术的发展。明清之际记载核雕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在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大多却指向
苏州。从他们留下的文字中,我们不仅熟悉了王叔远,还知道了顾四、沈君玉和杜士元。至今,在常熟博物馆里面还收藏着一枚清代
杜士元的“核舟”。如果说明代常熟核雕家王叔远和清代杜士元精美绝伦的核雕艺术已经是逝去的历史的话,那么,当代核雕艺术的辉煌,却是由太湖边的一个小山村——舟山村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