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洋炮局
清同治二年创建的洋务企业
中国近代洋务企业。1863年李鸿章迁任苏州时将上海洋炮局移至苏州,更名为“苏州洋炮局”,1865年底并入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
苏州洋炮局,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的小型兵工厂。该局的前身是马格里和刘佐禹经办的上海洋炮局。
生产成果
设在苏州纳王府的苏州洋炮局用上了英国的工作母机,扩招了300多名工人。苏州洋炮局生产的炮弹有12磅、24磅、32磅等数种。12磅以下属轻炮,多用于野战,有效射程1000米,最大射程3500米;24磅以上属重炮,多用于近距离的攻城夺池。苏州洋炮局生产的短炮类似于今天的迫击炮,又叫田鸡炮,因其形状如怒吼的青蛙而得名。同治三年(公元1865年)四月二十八日,同治皇帝专门派了火器营的护军参领萨勒哈春等官兵四十八员来到苏州洋炮局学习参观。李鸿章亲自安排,并专折回复同治皇帝说:“经臣酌派在丁日昌、韩殿甲及洋人(马)格里等三局分习制造,专折覆奏在案。”
车间设置
苏州洋炮局中有三个“局”即分为三个车间,分别由丁日昌、韩殿甲及马格里主持一个车间,生产出了开花炮弹、自来火枪、田鸡炮等武器。
地点考证
根据史料记载,苏州洋炮局设立在曾经的太平天国纳王府中,但纳王府到底在哪里,实在难以考证。幸而,因参与编写《苏州市志》而查阅了大量资料的陆启东,在苏州博物馆所藏的《桃坞名胜记》里找到了依据。这部手稿的第八卷提到,太平天国纳王府就在单家桥,后为牙厘局。“此后牙厘局又变成了江苏高等审判厅、检察厅、苏州地方审判厅、检察厅、吴县地方法院、吴县地方检察处,解放后变成第三监狱分监和第二轻工技校校舍”,陆启东说,直到1970年,这里才变为苏州电扇厂,也就是后来的长城电扇股份有限公司。只是,《桃坞名胜记》的记载是否可靠?陆启东和苏州文史专家张英霖都认为:当然可靠。理由是,这部著作的编撰者谢家福(1847-1897年)就住在桃花坞,而且亲身经历过太平天国战争,他家的房子也曾成为太平天国的劝王府。因此,这段记载应该是可靠的。
历史结局
同治三年(公元1865年)年底,丁日昌和韩殿甲主持的两个车间迁到了上海,并入了江南制造局,马格里的车间连同阿思本舰队上的机器搬到了江宁,并入了金陵枪炮局。
参考资料
央视镜头探秘苏州洋炮局旧址.中国江苏网.2014-05-16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1 17:0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