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苏州玉雕)
江苏省苏州市传统美术
玉雕(苏州玉雕),流传于江苏省苏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苏州玉雕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据宋代范成大所修的《吴郡志》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有琢玉的工场和名艺人了。明代朱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盛赞过苏州玉工:“良玉虽集京师,工妙则推苏郡。”可见,苏州的玉雕在明代即以其精细、灵巧名闻全国。当时苏州的雕玉艺人陆子刚人称“鬼斧神工”,曾琢玉水仙,玲珑奇巧;明代《徐文长集》中有题水仙诗五首,有“昆吾峰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刚”之句。
至清代,天山南北交通无阻,玉材来源增多,玉器生产更加成熟。至道光间可谓全盛期。当时从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弄直到王抠密巷、石塔巷、回龙阁,几乎比户可闻沙沙的琢玉声。据统计全城有200多家琢玉工场,艺人近千人。
清乾隆年间,苏州琢玉作坊已达830多户,而闯门吊桥两侧的玉市更是鳞次栉比。乾隆帝曾赞曰:“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当时琢玉行会就设在周王庙,每年阴历九月十三至十六,全城大小近千家玉器作坊都要拿自已的玉雕作为祭祀的供品去陈列。
文化特征
苏州高明的玉工拿到了璞石,这就是玉工的超人技艺。苏州高明的玉工也有这种传统的知识与经验,他们拿到了璞石,用金沙钻在璞石的一处磨成一个小裂口,就可知所含玉质,行内称之为“开眼”或“开窗”,然后经过切、磋、琢、磨多种工序,制成大小不等的各种器物,在加工过程中,工匠仍根据玉色的不同,巧妙地刻成各种形态,或为人物,或为花鸟。玉工还能把零星的玉和宝石嵌在屏风、挂屏等器具上,使这些屏风、挂屏显得美丽如画。这种嵌玉工艺,又称“玉活计”。
苏州玉雕以中小件为主,多制作炉瓶、鸟兽等陈设摆件和佩、坠、环、簪、镯等挂饰件。制作时往往采用白玉、翡翠等名贵材料,工艺精巧,手法洗练,题材内容十分丰富。玉雕制作一般要经过选料、开料、设计、雕刻、抛光等多道工序,讲究因材施艺,边设计边雕刻制作,特别是巧妙利用材质天然颜色的“巧雕”,全靠艺人匠心独运。较后的抛光可以保持雕刻的原汁原味,使玉质更加温润可人,细部刻画更加精致细腻。
制作工序
制作工序有选料、开料、设计、雕刻、抛光。具体如下:
一、原材料选用及设计
①用料干净。指产品上无严重的脏和绺,行业中称“挖脏躲绺”。
②用料合理。即把玉料的质、色较好、较美的地方用在较显眼处,以充分体现美的造型,并使其占用玉料的较大体积。
③量料施工。即设计出的产品,要施以较恰当的工艺,量料施工时要考虑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④造型美。即线条要流畅,图案要清晰,雕琢形象要逼真、优美、生动。要求整体造型好。
二、琢玉过程
1.粗绘:根据设计人员确定制作玉器的品种,如人物、鸟兽、瓶、炉、鼎和山水等,用墨勾出造型轮廓。
2.铡:用金刚石轮铡去墨线以外无用的部分。
3.錾:用比铡砣更小的铁片圆砣或金刚石轮,根据凸凹深度进一步錾去无用部分。
4.冲:用直径3—4厘米的小圆砣(或金刚石轮)将高低不平的部分冲成玉器粗坯。
5.磨:用大小不同的磨砣磨出大样。如磨出人头、手、飘带、衣纹等。
6.轧:用轧砣加细。如开脸、开眉,轧出耳、鼻等。
7.勾:用勾砣勾出更细致的花纹。如发型、羽毛。
8.光:用胶砣、葫芦、皮砣等给玉器上光,即制成成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人物
杨曦,男,1964年11月出生,汉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玉雕(苏州玉雕),申报地区为江苏省苏州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公布,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获得“玉雕(苏州玉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玉雕(苏州玉雕)》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苏州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9年4月19日至22日,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会上展出了苏州玉雕作品。
2019年12月2日,首届苏州玉雕文化扬州展在扬州玉器厂精品展厅拉开帷幕,展会上展出了苏州玉雕作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14:5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