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道
元代官员
苏志道(1261~1320),岭北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苏天爵父。 延佑四年(1317年)苏志道出任岭北行省左右郎中,直至延佑七年(1320年)辞归,积劳成疾去世。
个人简介
据载,他在岭北行省任职期间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特别是在赈济灾民恢复生产、法律诉讼振兴教育等方面政绩显赫,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好评。苏志道在个人的学习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和林既治,事日简,乃即孔子庙,延寓士之知经者讲说,率僚吏往听,至夜分休”(21),为边远地区士风的转变开辟了新路。值得一提的是,苏志道继承了已故丞相顺德忠献王哈剌哈孙的遗志,捐俸铸就了孔庙。因此,哈剌和林的儒学发展史上,哈剌哈孙和苏志道的功劳最大,他们的英名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哈剌哈孙和苏志道的业绩,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使他们对哈剌和林的儒学给予了关注和扶持。这主要表现在,至顺三年(1332年)十月,蒙元统治者“命江浙行省范铜造和宁宣圣庙祭器,凡百三十有五事”。
从另外一边走下山,于山腰处发现一规模较大的古墓,中间的石碑已经不见,墓前右方有一块石碑上刻着“皇清诰命宜人生妣韦宜人”,左方石碑的原文不记得了,只记得意思是苏家的十二太太。这些石碑的前面还有石碑,左边的有“邑庠生显考讳志道苏公府君”字样,回来查了一下,估计是“任公府的邑庠生,高祖苏志道”的意思,石碑记念的应该是这苏志道的夫妇,另外还有此人夫人的介绍,不大记得了,好像是“苏府孺人显妣x母潘氏xx”,估计是苏家妇人潘氏。“妣”是母亲或祖母和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所以对于碑文仍有不解和推敲之处。右边的石碑已不见。见《白云游记》
苏天爵由国学贡举出仕,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起点,对他后来的发展,关系至大。元代官员的选拔,主要有怯薛、荫叙、吏员出职、国学贡举等途径,后来又有科举。列名怯薛.限于蒙古、色目的贵族、官僚子弟,苏天爵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通过荫叙,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但其父苏志道尚任职,而且其品阶(从五品)荫子,不过从九品,属于最低的品级,往上升迁不易。由吏入官,是当时多数汉族知识分子入仕的主要途径,也正是苏志道走过的道路。但是,这是一条漫长而又坎坷不平的道路,能上升到高品阶的极少苏志道是有名的能吏,数十年辛勤,南北奔走,终于五品,便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在科举实行前,经由国子学出仕,是汉族知识份子的最好出路。当然,在国子学中也充满了竞争。国子学生员定额四百人,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每年得以出贡的汉族学生不过二人。尽管如此,它仍然提供了可以凭个人努力争取入仕的机会。苏天爵凭入学前的基础,以及入学后的勤奋努力,终于脱颖而出。二十四岁即为七品官,这在元代汉族儒生中是极罕见的,而这也就为他进 一步的升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延佑七年(1320)苏志道病死,不久其妻亦去世。
父苏志道,以吏起家,有能名,曾参与处理江南白云宗狱及岭北行省赈济饥民事件,颇有声誉。官至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从五品)。他“既为时循吏,又好读书一,对书堂加以修葺,〔且渐市书益之,又尝因公事至江之南,获万余卷以归〕。苏氏为虞集:真定苏氏先茔碑,见道园学古录卷十四;苏公墓碑,同上书卷十五。宋奉:滋溪草堂记,国朝文类卷三真定大族,天爵祖先世代为学,藏书万卷,又两代出仕,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他的生活道路有极大的影响。苏天爵之父苏志道一生多任首领官,被称“始终不离吏事”。见《道园学古录》卷一五《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墓碑》·《危太朴续集》卷六《故刘君允恭夫人余氏墓志铭》。
见[明]宋濂《元史》列传第七十虞集《苏志道墓碑》许有壬《苏志道神道碑》。
案件背景
据载,他在岭北行省任职期间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特别是在赈济灾民恢复生产、法律诉讼振兴教育等方面政绩显赫,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好评。苏志道在个人的学习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和林既治,事日简,乃即孔子庙,延寓士之知经者讲说,率僚吏往听,至夜分休”(21),为边远地区士风的转变开辟了新路。值得一提的是,苏志道继承了已故丞相顺德忠献王哈剌哈孙的遗志,捐俸铸就了孔庙。因此,哈剌和林的儒学发展史上,哈剌哈孙和苏志道的功劳最大,他们的英名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哈剌哈孙和苏志道的业绩,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使他们对哈剌和林的儒学给予了关注和扶持。这主要表现在,至顺三年(1332年)十月,蒙元统治者“命江浙行省范铜造和宁宣圣庙祭器,凡百三十有五事”。
案发过程
从另外一边走下山,于山腰处发现一规模较大的古墓,中间的石碑已经不见,墓前右方有一块石碑上刻着“皇清诰命宜人生妣韦宜人”,左方石碑的原文不记得了,只记得意思是苏家的十二太太。这些石碑的前面还有石碑,左边的有“邑庠生显考讳志道苏公府君”字样,回来查了一下,估计是“任公府的邑庠生,高祖苏志道”的意思,石碑记念的应该是这苏志道的夫妇,另外还有此人夫人的介绍,不大记得了,好像是“苏府孺人显妣x母潘氏xx”,估计是苏家妇人潘氏。“妣”是母亲或祖母和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所以对于碑文仍有不解和推敲之处。右边的石碑已不见。见《白云游记》
苏天爵由国学贡举出仕,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起点,对他后来的发展,关系至大。元代官员的选拔,主要有怯薛、荫叙、吏员出职、国学贡举等途径,后来又有科举。列名怯薛.限于蒙古、色目的贵族、官僚子弟,苏天爵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通过荫叙,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但其父苏志道尚任职,而且其品阶(从五品)荫子,不过从九品,属于最低的品级,往上升迁不易。由吏入官,是当时多数汉族知识分子入仕的主要途径,也正是苏志道走过的道路。但是,这是一条漫长而又坎坷不平的道路,能上升到高品阶的极少苏志道是有名的能吏,数十年辛勤,南北奔走,终于五品,便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在科举实行前,经由国子学出仕,是汉族知识份子的最好出路。当然,在国子学中也充满了竞争。国子学生员定额四百人,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每年得以出贡的汉族学生不过二人。尽管如此,它仍然提供了可以凭个人努力争取入仕的机会。苏天爵凭入学前的基础,以及入学后的勤奋努力,终于脱颖而出。二十四岁即为七品官,这在元代汉族儒生中是极罕见的,而这也就为他进 一步的升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调查分析
父苏志道,以吏起家,有能名,曾参与处理江南白云宗狱及岭北行省赈济饥民事件,颇有声誉。官至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从五品)。他“既为时循吏,又好读书一,对书堂加以修葺,〔且渐市书益之,又尝因公事至江之南,获万余卷以归〕。苏氏为虞集:真定苏氏先茔碑,见道园学古录卷十四;苏公墓碑,同上书卷十五。宋奉:滋溪草堂记,国朝文类卷三真定大族,天爵祖先世代为学,藏书万卷,又两代出仕,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他的生活道路有极大的影响。苏天爵之父苏志道一生多任首领官,被称“始终不离吏事”。见《道园学古录》卷一五《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墓碑》·《危太朴续集》卷六《故刘君允恭夫人余氏墓志铭》。
处理结论
见[明]宋濂《元史》列传第七十虞集《苏志道墓碑》许有壬《苏志道神道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7 17:08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