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珥,(1699-1767),字瑞一,号古侪,晚号睡逸居士,广东顺德北滘碧江人。
人物简介
苏珥,乾隆三年(17 38)中举,是当时岭南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是人所皆知的“惠门四俊”之 一。他从不热中功名,官府几次相召,他都推辞不出,隐居家乡,埋头读书写 字,教学著述终老。写成《宏简录辨定》、《笔山堂类书》、《安舟杂钞》等 著作,对古籍整理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苏珥为文长于序记,下笔牢笼万象,纵目今古,放言高论。深得苏东坡神 韵。为诗亦风流倜傥,意气风发,读之令人胸襟畅快。
他的书法也闻名于时,草书尤其出色,亦擅榜书,书风简朴旷达, 深受书法界珍爱。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谈到广东书家时,首先举出苏珥,他的文与书可称双绝,见重于时,行草体态出献之,疏拓秀媚,给人超逸高旷之感。
科举功名
科举制度中,除了常规考试外,还有一种由高级官员保荐学行特别优秀者直接参加廷试的取士途径,这种不定期选拔人才的方法叫制科,机会是很少的。在清代,曾特设过优行、孝廉方正、博学鸿词等制科。《安舟遗稿·附录》和龙廷槐的《苏古侪先生家传》都记述了苏珥曾经三次不应荐举的经过:先是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督学邓钟岳以“优行”荐举,荐举文牍上还盛赞苏珥为“南海明珠”;几年后,乾隆皇登基,巡抚杨文乾又以“孝廉方正”荐举他,孝廉方正是为庆贺皇帝登极而特设的制科,机会难得,但这两次机会都让苏珥轻易放弃了。紧接着,刚登基的乾隆皇又加设了“博学鸿词”科,刑部侍郎杨超曾又保荐了苏珥,这一回连诏书也下来了。恰巧好朋友劳孝舆也被另一位巡抚大人举荐,劳孝舆从南海来到碧江约苏珥同行赴京,苏珥说;“家母已八十多岁了,放下老人家远行,不怕白沙先生在天之灵耻笑吗?”最后仍是以老母为由放弃了这最最难得的机会。要知道清朝267年里就只开过二次博学鸿词科,这种制科条件最为苛刻,全国范围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经三品以上的官员保荐方可应试。统计清朝的两科博学鸿词,获得进京廷试资格的共有370人,弃权缺考的87人,共录取了75人,而广东从未有一人录取。乾隆元年的这次博学鸿词在保和殿考试,钦命第一场诗题为“赋得山鸡舞镜,得山字,七言排律十二韵”,文题为“黄钟为万事根本论”;第二场题经、史、制、策各一。(摘自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据说乾隆科这些试题都是苏珥的特长,偏偏他没有应试,令师友们甚为可惜。如今往回看,如果当年苏珥争气一点走进保和殿,说不定会填补了广东科举史上的一项空白!
这苏珥连制科的资格都不放在眼内,却又要去挤那乡试的考场,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他以全省第五名的成绩中了举人。如果不是那八十多岁的老母发火敦促,苏珥还是不会赴京参加会试的。
苏珥是个性格豁达重情重义的人,赴京会试落第,他笑着说:“富贵功名,不如眼前一杯酒”。别的落第士子价日傍惶惆怅,他反而活跃在文士圈中,结识了沈德潜、夏之蓉和上官周等诗坛、文坛、画坛巨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