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中通常指术后麻醉的
恢复期,麻醉手术后患者需入住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进行集中严密观察和监测, 直至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才可转回病房。手术结束后,手术
创伤、
麻醉药物及患者本身病情等因素使得术后苏醒期并发症较为常见,会影响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经静脉麻醉、
气管插管复合麻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但是全麻后的并发症也随之而来,其中全麻苏醒期躁动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全麻苏醒期
躁动 (emergence agitation, EA)是指全麻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 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 并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 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1]。术后躁动发作严重时,可引起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若处理 不当,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患者手术后应进行机械辅助通气,因为术后12~72 h颅内压达高峰,应避免高血压、咳嗽以及气管内刺激,以免引起或加重
颅内出血,可用
艾司洛尔治疗高血压,追加
巴比妥类药物使患者镇静。
患者术前意识存在,呼吸正常,术中脑组织干扰不大,麻醉处理得当,麻醉后应恢复到术前水平,并能拔除气管导管。拔管时机以呼之能应或能睁眼为好。应避免麻醉过浅致吸痰和拔管时剧烈呛咳,以防引起
颅内压增高和颅内创面出血。早期拔管的好处是术毕能及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最常用的安全拔管指标为:①自主呼吸充分;②
血氧饱和度达到可接受的水平;③意识恢复;④吸氧时间够长,避免弥散性缺氧;⑤吸气时气道压力可达5~10 cmH2O;⑥患者呼之能睁眼或张口,充分吸痰;⑦产生被动咳嗽。对于
颅脑外伤患者,由于多为昏迷状态,颅内压常增高,关键要看患者的氧饱和度情况、通气功能和吞咽反射。吞咽反射是上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对于避免误吸有重要作用,且吞咽反射的完整还反映着呼吸中枢和复合脑神经自主功能的情况。术毕拔管指征为正常的氧饱和度、足够的通气量和完整的吞咽反射。
对于术毕尚未清醒、意识抑制较深和颅内创伤严重的患者,宜保留
气管插管或做气管切开,便于术后呼吸管理,多送专科ICU和综合性ICU。对于神经外科急诊患者术毕苏醒延迟者,除麻醉因素外,颅内病变本身和手术操作造成的脑组织干扰及脑功能损害也是术后苏醒延迟的重要原因。术毕未醒患者应首先排除麻醉因素,并及时与神经外科医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