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钢(1920年7月~2002年9月23日),男,山东乐陵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历任八路军总部参谋训练队班长,鲁西区党委党校大队长,鲁西行署公安总局组织科长,冀鲁豫七专署、冀南一专署公安局长,冀南一地委社会部副部长,山东冠县县委书记,冀南六地委宣传部长。
人物生平
1920年7月,苏钢出生在山东省乐陵县的黄夹镇。在山东老家读完高小课程后,1937年,苏钢在大哥的带领下来到北平,准备升学考试,后考入一所职业学校。12月,苏钢入读山东政工人员训练班。毕业后,苏钢被分配到国民党部队。1938年7月,苏钢在河北南宫报名入读延安抗大。11月到延安,被分入抗大第四大队。1939年1月,苏钢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鲁西区委党校大队长、支队参谋,行署公安总局组织科科长,冀南一专署公安局局长、地委社会部副部长,冠县县委书记,冀南第六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等职。
1949年6月后,历任湖北大冶社会部部长、公安处处长、地委秘书长,武汉市裕华纺织总公司副总经理、裕华纺织厂党委书记、经理,武汉国棉一厂党委书记,湖北省委副秘书长。1959年至1967年,任湖南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候补书记兼秘书长。1972年后,任湖南涟源钢铁厂党委书记,湖南省委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77年到贵州工作,任贵州省委常委、副书记、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长,省顾问委员会主任。1993年12月离休。2002年7月12日,苏钢捐款25万元建设黄夹中学图书楼。
2002年9月23日在贵阳逝世,享年83岁。他是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二至十五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事迹
少年立志,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
1937年7月7日,“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蒋介石国民党尽管表面答应团结抗战,但骨子里面,却仍坚持独裁政策,对共产党始终持排斤的态度。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的同时,国民党所推行的仍是片面抗战路线。面对抗战中两条路线的斗争,“究竟是跟共产党抗日,还是跟国民党抗日?”当时才17岁的苏钢在从平津到山东流亡的过程中,通过对抗战理论的学习,阅读进步书刊,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触动,坚定了其“跟共产党抗战”的决心。
为了追求真理、为了中国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苏钢勇往直前。1938年夏天,当苏钢了解到延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即“抗大”第五期要招生时,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表示要去报考。同年的7月,在前往延安的途中,苏钢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此后,经过长途跋涉,穿过了山东、河北、山西和陕西四省;过了三座大山(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两条封锁线(平汉路和同蒲路),两条河(汾河和黄河),于1938年11月,终于到达苏钢向往已久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延安。这次跋涉,奠定了苏钢军队生活的基础。
到达延安以后,苏钢如愿以偿进入“抗大”学习。为追求真理,苏钢勤奋学习。他先后学习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和《论持久战》等著作。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刚刚结束,苏钢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苏钢还学习了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徐懋庸的《政治经济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教程》、《中国现代革命史》、《列宁主义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等著作,以充实与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在延安的学习,让苏钢树立了跟中国共产党走的坚定的政治方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懂得了如何争取抗战胜利的道理,懂得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懂得了党的建设的道理,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在延安这段宝贵的经历,使苏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懂得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1939年1月,正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的时期,苏钢在革命圣地延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苏钢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复兴而奋斗。
亲属关系
夫人孟叶鸣,与苏钢在1943年结婚。孟叶鸣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起,孟叶鸣担任湖北鄂城专署公安局秘书科长、武汉市机关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担任湖北省妇联副秘书长。1959年起,担任湖南省委宣传部学校处处长等职。1983年4月,从湖南省教育厅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两人共育有7个子女。1944年8月,两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1946年,第二个孩子出生。1948年10月8日,长子出生。女儿苏安娜、苏静娜。
亲友回忆
苏静娜:中央曾有文件,规定省级干部可以用存量补贴购买住房,父亲的存量补贴在省级领导干部中间是最高的,有十几万元,那么买房子实际上花不了自己多少钱,但是父亲却是在省级领导干部中间唯一提出不要购买新住房的,他说我现在的住房已经很好,我就住在这个地方,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住房。他一度担心母亲可能会想不通,其实母亲在大事上面特别明理,她理解和支持父亲的决定,我们作为子女也能够理解父亲的想法,父亲这么做一是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二是为了让我们子女能够自立自强,不依赖父母亲,靠自己的力量奋斗。
陆学清:在物质享受方面,苏钢不仅不向党和人民伸手,而且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捐献出来为党为人民办事。他将自己毕生节约下来的148200元和向子女借的1800元,凑足15万元捐献给了家乡的学校建图书室,为培养下一代出力。他说:“家乡父老养育了我,可我没为家乡父老说一句话,办一件事,心中有愧。这点钱不能解决大问题,只是聊表寸心。”“借孩子的钱,从今后的工资中节约出来慢慢还清。”平时,苏老只要知道哪里有灾情,他都成百上千的捐款。见到报刊上有需要救助的,就解囊相助。捐款由我送到报社或直接送到受助人手中,而且不许留名,不让采访,只说是一对老夫妇的资助。去多次了,报社的同志才知道是苏老夫妇。他最早带头资助了8名失学儿童从小学读到高中。并说在他有生之年一定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苏老自己十分节省,他的一件衬衣从湖南穿到贵州,20多年了还舍不得丢掉。有时还穿补巴裤子。有一次在网球场上,大家见他穿着补巴裤子,开玩笑说:“你还穿补巴裤子,我们早就不穿了。”可他并不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感到精神富有,心地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