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目现在合有9个属和110个种,生活在柬亚细亚、非洲、澳洲和美洲等热带地区。它们是曾经在地球上普逊分布的一类植物的残余。从化石研究中可以知道,苏铁目植物在上石炭纪就已存在,它们的中生代化石特别多,甚至可以说在其他类植物中特别占优势。
有1科10属,约110种,分布于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我国仅有
苏铁属Cycas 1属,8种,产东南、
华南及西南部。本科植物为现存
种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科,它的化石在
石炭纪地层中已有发现,至
三叠纪末和
侏罗纪初最为兴盛。常绿木本植物,
树干粗壮,圆柱形,稀在顶端呈二叉状分枝或成块茎状,髓部大,
木质部及
韧皮部较窄;叶螺旋状排列,有鳞叶及
营养叶,二者相互成环着生;鳞叶小,密被褐色毡毛,营养叶大,深裂成羽状,稀二回羽状深裂,集生于干顶或块状茎上;
雌雄异株,小孢子叶球顶生,小孢子叶鳞片状或盾状,螺旋排列,腹面生有多数
小孢子囊,雄精细胞有纤毛,能游动;
大孢子叶扁平,上部羽状分裂或几不分裂,生于干顶羽状叶与鳞状叶之间,
胚珠2~10,生于
大孢子叶柄的两侧,不形成球花,或大孢子叶盾状,则螺旋排列于中轴上呈球花状,顶生,胚珠2,生于大孢子叶两侧;种子
核果状,有三层种皮,
胚乳丰富。
苏铁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早
二叠纪,约2.8亿年前。虽然苏铁血统本身是古老的,但大多数现存物种都是于过去1200万年内演化而成。
该目植物
二叠纪开始出现,
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时非常繁盛,种类极多,分布世界各地,以后逐渐衰退,仅有10属约100种,分布较狭,且限于东亚、大洋洲、
中美地峡和南非等热带地区。
有10属约110种。常见如
苏铁(
铁树)Cycas revoluta,
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茎干园柱状,不分枝。仅在生长点破坏后,才能在伤口下萌发出丛生的枝芽,呈多头状。茎部密被宿存的叶基和
叶痕,并呈鳞片状。叶从茎顶部生出,
羽状复叶,大型。小叶线形,初生时内卷,后向上斜展,微呈“V”字形,边缘显著向下反卷,厚革质,坚硬,有光泽,先端锐尖,叶背密生锈色绒毛,基部小叶成刺状。
雌雄异株,6~8月开花,雄球花圆柱形,黄色,密被黄褐色绒毛,直立于茎顶;雌球花扁球形,上部羽状分裂,其下方两侧着生有2~4个裸露的胚球。种子10月成熟,种子大,卵形而稍扁,熟时红褐色或橘红色。喜光,稍耐半阴。喜温暖,不甚耐寒,露地栽植时常在冬季采取稻草包扎等保暖措施。喜肥沃湿润和微酸性的土壤,但也能耐干旱。生长缓慢,10余年以上的植株才可开花。
苏铁目化石多为营养叶片,晚石炭世已有记载,因未见生殖器官,难以确认,至中生代时极为普遍,一度认为
苏铁起源于中生代。根据叶片的形态特征,建立了几个人为的形态属,如
蕉羽叶、
蓖羽叶、
假蓖羽叶、大网羽叶(Anthrophyopsis)、大带
羊齿、角羽叶等。气孔器均为单唇式的,与
种子蕨接近。有人还把卵羽叶也列入该目,但因缺乏表皮特征的证据。古生代的生殖器官化石中,有发现于美国早二叠世地层的老苏铁和幻苏铁,结构类似于现代苏铁的大孢子叶,认为是由带羊齿型叶子退化而来。中国山西早二叠世晚期的始苏铁(Primocycas),形态酷似现代苏铁的大孢子叶,比老苏铁和幻苏铁都进化得多,可能是现代苏铁的直接祖先,其营养叶子极可能是带羊齿。在中生代地层,瑞典晚三叠世有布优维亚,其叶子亦为带
羊齿型,其大孢子叶称古
苏铁,亦与现代苏铁的
大孢子叶相似。英国中侏罗世的卞尼亚,其大孢子叶的排列比较松散,和现代的
泽米(Zamia)略接近,其叶子为
蕉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