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书田
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苑书田,河北安平人。全国劳动模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创办安平县北郭村农业中学,并任校长。1985年获国家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坚持教育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自力更生,勤俭办学。 将毕生的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简介
河北省安平县北郭村农业中学,创建于1964年。四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在普通初中教育中,用一定比例的时间进行农业技术教育,并以初中后职业教育、成人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初级职业教育。这使北郭农中既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综合基地,又是生产示范、技术和信息服务中心。学校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办学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农村教育改革,特别是为当地农村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原国家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同志曾数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并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亲笔题词:“北郭农中的办学实践代表农村教育改革的方向”。校长苑书田现年71岁,自1952年亲自创办北郭小学起,把毕生精力都奉献在学校的发展上,198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投身教育事业
金秋八月,笔者来到位于冀中大平原腹地的北郭村。它是安平县北部边缘的一个村庄。昨天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闷热潮湿的空气掺杂了一丝凉意,庄稼们大口吮吸着乳汁般的甘露,干旱暂时得到了缓解。田野里的玉米、谷子,手拉着手悄悄地拔节;园子里,树上结满了诱人的果实,让人馋涎欲滴。村西南便是北郭村农业中学。进入校园,甬道两旁,垂柳拂地,一排排瓦房分列两侧,甬道深处,矗立着一幢三层的实验教学楼。甬路两旁的花坛里,木槿花、美人蕉、月季、芍药、玉兰花、牡丹、海棠、紫薇等等在争奇斗艳。
苑书田校长就住在实验楼北侧东面的几间平房里。当我敲开苑校长的房门,苑校长的老伴张闪老师热情地把我迎进屋来。苑校长正斜躺在床上,精神有些疲惫。当我和苑校长说明来意,一旁的张老师小声地对我说:“老苑这身体有些不舒服。”但是苑校长还是直了直身子,示意我在他身边坐下。苑校长童颜鹤发,声音有些沙哑,但掷地有声。当他再次回忆起学校的发展历程,讲述起自己艰辛坎坷的一生,却感慨万千,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四十年前的一天晚上,当时的北郭村党支部书记苑红科、大队长苑跟立踩着月光来到北郭村小学,敲开了苑书田的屋门。两个村干部向苑书田倾诉了一桩心事:整个村子9个生产队没有合格的会计,有的生产队里谁买了东西,就把剩下的钱连单据包在一个纸包里,往一个大篓子里一塞,叫“包包帐”,实际上是一笔糊涂帐。两个村干部不忍心再过这样的糊涂日子,和苑书田商量,能不能为村里培养几名会计?一贯热心教育、关心北郭村建设的苑书田一口答应,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所有的会计全部合格。于是,有九人参加的第一个会计培训班在北郭村小学办起来了。毕业的学生分别担任了9个生产队的会计。“包包帐”的历史结束了。
创办经验
北郭村,这个有五百多户人家的村子背靠潴龙河,南边不远处是滹沱河。这两条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泛滥为害。大水漫过千里堤,冲刷着堤下的村落,给北郭村留下了西、南两面千余亩沙丘,把全村60%的耕地变成了盐碱地。解放前,这个村有40%的户出外逃荒要饭。苑书田祖父那辈被贫困所迫闯了关东,当苑书田初中尚未毕业回到北郭村时,对自己的祖籍产生了深深的厚爱。他发现解放后的农民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可是在经济上还是一贫如洗。白花花的碱滩上,高粱长的象根筷子那样细,红薯面仍然是人们的主食。北郭村总不能守着沙滩要饭吃,要摆脱贫困,让全村的农民都富裕起来,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沙改碱,植树造林,科学种田。理想是美好的,可是大量的人才从哪里来?办会计班期间,苑书田一次次来到村南,望着荒凉的沙丘,一个远大的宏伟蓝图在心底里渐渐成型:村里应该办一所培育人才的学校---农业中学。
苑书田将这一设想写成可行性报告交给了党支部。党支部把农中当做一件大事来办,上下统一思想,经过一番筹划之后,北郭村农中于1964年12月11日正式开学了。
农中的牌子虽然挂起来了,但苑书田感到压力沉重,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资金,四无整套的教学规划。压力,在有志者眼里往往是无穷的动力。他到处奔波,首先解决师资问题。两名有“问题”的知识分子在北郭村找到了用武之地。天津师范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张志义,因出身于资本家,分配到哪哪里都不愿意要。苑书田听说后,找到县教育局,把他要到了农中并违背上级部门“只许他劳动改造,不许任课”的指示,让他担任了数学、物理两门课程,成了学校的顶梁柱。另一个被聘用的是医生苑增壮,因出身富农,一向受歧视和刁难。他父亲因病需去北京动手术,他向单位请假要求给父亲去看病,领导不同意。苑增壮同父亲到北京看病回来后,单位以擅自离职旷工为由将他开除公职。苑书田把他请到学校任民办教师。当时,县宣教组多次警告苑书田:“不能任用家庭出身不好又被开除公职的‘坏人’为民办教师”。苑书田没有屈服这种警告。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苑书田顶着压力重用了苑增壮,充分发挥他的一技之长,让其讲生理卫生和药材种植及加工技术,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学校创办了小药房,能生产十几种药物。师资是办好学校的根本,苑书田校长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为了培养合格人才,他冒着风险,聘用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到农中任教。后来学校分来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师资紧张问题有所缓解,可又出现了新问题。有两名从师范刚毕业分来的教师,开始不会做饭,不是做不熟就是把饭做糊了。苑书田和老伴商量,让他俩一起入伙,天天做可口的饭菜。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两个教师心里过意不去,坚持要求退伙。苑书田一看实在拦不住他们,就让老伴一人吃饭,他同两名教师一块起火,给他们当厨师,手把手教他们做饭,直到两人学会了做一般的饭菜。平时,苑书田把农中的教师当做自己的兄弟姊妹。教师病了,主动为他们去请医生、拿药;生活上有了困难,热心帮助他们解决;甚至教师的家属病了,他也要抽出时间前去探望,为教师们解决后顾之忧;最近,又多方筹措资金给教室、宿舍安上了暖气、电扇。苑书田常想,农中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不是很理想,当领导的如果没有一副关心同志的热心肠,使他们感到有超乎一般的温暖,那怎么能留住人才?那怎么会从当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97人呢?
苑校长领我在花园般的校园里参观,他像从农中的昨天刚刚走来。在他走过的道路上,树立起一个又一个追求的目标……看他那宽大的前额上细密的皱纹,不仅记录着当初办学的思索、聘用教师的胆量和关心教师的一片热诚,还积满了往日建校时的无限艰辛和甘甜。回味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逐步成就大业的风雨路程,这位创业者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四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沙丘。1965年春天,也就是建校初期,我和师生把对土壤分析的结果结合学习有关的知识,大胆引用了“以沙治碱”的方案。老师们迎着料峭的寒风,从比房还高的沙丘上,把沙土一点点运到盐碱地里,再用垫过圈的柴草、树叶铺上一层,然后进行深翻,使沙土、碱土和柴草充分混合。头一年,学校在村南的3分8厘“鸡狗地”搞试验试种“野籽多穗高粱”,竟收获280斤,合亩产730斤。接着,我带领着师生又在10亩改良田上种田菁,再把割倒的田菁翻入地里,又创造了粮食亩产达960斤的记录,在这北郭村简直成了奇迹。把经验向全村广泛推广,全村1457亩沙碱地变成了良田。为搬走沙丘,我连续三个春节都放弃了休息。在万家欢聚日子,我在这寂寞荒凉的工地上劳动,无怨无悔。68年,师生共烧砖30万块,盖18间教室。80年到83年,四年烧砖40万块,建成标准校舍二十一间。出窑拉砖,师生们都是亲自干,手磨破了,就戴上手套接着干。有一年春天,我用破了十二副手套。为了解决资金问题,75年建小油毡厂,两年收入39321元;83年,成立中药收购加工厂,收药材二十吨,盈利3780元;84年养鱼2万尾,我们还在河滩上种下了千亩少年林,办起了养猪场。说到养猪场,苑校长仿佛格外动情,他用手绢擦了一下眼角的热泪,笑了笑又接着说下去。
有一年母猪产仔赶上春节,天气很冷。为了避寒,我把小猪搬进了自己的宿舍,我睡在床上,让小猪睡在床下取暖。大年初一,几位乡亲给我拜年,看到这情景,他们用报纸给我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我的门上。上联是:人床上,猪床下,人猪共一室;下联是:天地寒,人心暖,丹心献农中;横批:人猪同喜。一副别出心裁的对联贴得我心里激动不已。
成功经验
发展基础教育与多种形式办学相结合
既传授文化知识又传授实用技术,坚持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改变了学校教育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三脱离”状况,改变了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校教育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劲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多数学生就业及农村对就业生的需要,侧重搞好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开设了中技专业班,专业班除学习一些与农业有关的高中文化知识外,我们还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加了药材种植与加工、科学养殖、电器维修、丝网加工、果树栽培与管理、木工等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课程,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建设骨干。
升学与就业相结合
既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又通过培训使不能升学的获得一到几项从业本领。我们注重办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大力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事业的 发展。多年来,我们把为祖国培养合格的 建设人才放在第一位,取得了良好的人才效率,培养毕业生四千多名,其中一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进行深造。一部分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部分毕业生先后回到了农村生产第一线,改变了北郭村劳动力的文化结构、技术结构,出现了一批从事商品生产的骨干和带头人,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为农村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式农民,提高了劳动素质,使北郭由单一的以农为主的自然经济结构,转变为农、林、药、养殖、加工、运输等多产业并举的商品型经济结构,工副业的收入、粮食亩产、人均年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受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全村全部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其中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以上,为当地的 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300元。随着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我校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社会公德相结合
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同时,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以大批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回乡毕业生不但把自己的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有效运用到生产中,而且还把学到的各种科学知识运用并渗透到村里政治、文化建设的 各个方面,推动了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开展村村共建文明等活动,有力推动了北郭精神文明建设,村里成立了道德公益委员会、村民理事会、鼓架队等组织、。这些组织作了大量的宣传、鼓动群众的工作,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改善了村风,又促进了歪风陋习的转变。多年来,北郭未出现赌博、偷盗等违法乱纪行为,也没有一人参与邪教组织活动,从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为适应农村实际需要,我们把普及农村教育、延长受教育年限、提高教育程度和水平作为基础性目标,从过去的普及五年小学、七年小学和初中教育,到现在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作到了巩固率98%以上,毕业率100%,初中升学率达到93%。在此基础上,我校根据不同时期农村生产、生活的不同需要,把传授生产技术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行了“三加一”教学模式,即每人正式选择一门专业的技术课,在校继续学习。这个“加一”是有弹性的,少则几十天,多则一年,因专业而定。为解决专业教材缺乏的问题,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广泛搜集资料、征求专家意见,先后自编了种植类、养殖类和加工类等20余种乡土教材。逐步建立、调整和完善了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生产管理、试验管理、经营管理等组织机构,形成了教学、生产、试验三位一体化模式。20世纪60、70年代,教授生产会计、人兽两医、气象观测、改沙治碱等技术;80年,代教授果树栽培、农技修理、缝纫、工艺美术等技术;90年代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北临安国“药都”的地理优势,教授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技术,并根据我县经济发展的特点,又开设了丝网加工与营销、科学养殖等专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
是拓展学校功能,主动开展多方位服务
为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断推出新举措,除实现和发挥好学校的教育和培训功能外,还主动接近农村社会和农民社会实际,开放教育资源,面向农村开展多种活动,使学校逐渐成为农村的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成为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有力阵地,开展了普法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共卫生教育等,组织了文化体育活动、尊老爱幼活动等。这些举措,是公益劳动、生产互助、帮助军烈属等优良传统得到发扬。特别是今年来,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成为农民及时掌握信息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利用星期天、假期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不但是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让多名农民得到了实惠。
家庭生活
苑书田校长和老伴一直住在教学实验楼北边的旧平房里,现在居住的房屋是九二年翻盖的。老两口一向以节俭为美,屋内陈设简易,除了一张旧式双人木床、几把椅子和一个老式迎门橱之外,再也没有像样的家具。苑书田的老伴张闪是位性格开朗的人,早先任过教。知夫莫若妻。她伴着苑书田过了几十年的岁月。岁月的河在她心中激起许多浪花……而印象最深的是老苑的党心、民心、事业心!
“ 他18岁上来这村。当时是1950年,政治上翻身的农民正闹文化翻身,可是连写信都得出村求人的北郭村,竟没有一个教师。他这个中学文化的“小秀才”自然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乡亲们恳请他留下,帮他们脱盲。看到乡亲们殷切的目光,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对乡村的召唤,他毅然放弃了回东北的打算。到县城参见了七天的教师培训班,毕业后就当了小学教师。开始,分到了南边的许庄小学。我俩都从教,认识不久结了婚。在许庄只教了一年,就调这村来了。
从教起缘
旧社会,人们有这样的老观念,“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建国初期,虽然教师同其他劳动人民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但地位仍比较低。流传着“社会三大贱,邮票、咸盐和教员”的说法,尤其年轻人都不愿当教员。书田上初中时,长春电影制片厂去召演员,看他会说相声,会演戏,人家选中了他。可家中父母说啥也不让他干那一行。后来,他所有从教,是他小学时的一个启蒙老师对他的启发一直记在心里。老师常讲中国因科学文化落后,才受外国人欺侮,要救国,靠教育。他推崇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等老前辈。他的心很细,却向往大事,到北郭任教后,这颗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当时北郭村没有校舍。学生上课冬天钻地窖、夏天找树阴。一九五二年,他把学生寄给他的40元生活费全部拿出来,又拆了地主的两间旧房,自己当泥瓦匠,盖起了两间校舍,就在这两间校舍里,他废寝忘食,努力工作,把小学办成了全县一流水平的学校。1956年,他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凭借年轻党员的热情,在整风反右后,实事求是的提出了两件意见,却被打成了右派疑似分子,开除了党籍。他蒙受了不白之冤,内心非常痛苦。他也曾想到告别人间,但又觉得自己还年轻,理想还没有实现。可又一想,再回到北郭村,他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怕难以搞好教学工作,便向县文教部门要求调离。村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听到这个消息后,两人亲自套上马车到县城接他重返北郭村,并把心里话掏给他:“书田呀,党支部信任你,北郭村的乡亲们信任你,俺们接你回去”。他当场流下了热泪。打那时起,再苦再难,他也没有离开北郭的念头。为办好农中,老苑多年背着黑锅干,直到1979年4月落实政策,才恢复了党籍,又被正式任命为农中校长。
书田对 北郭农中的感情越来越深,熟人们有几次想法调他离开这个偏僻的村子,他都拒绝了。粉碎“四人帮”后,县委调他到县教委担任领导工作,他觉得北郭村农中刚刚取得了一些成绩,还要继续探索。他给我说,这一辈子,既不回家也不进城市,要在北郭农中一直干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为农村教育改革要闯出一条新路子!”
关爱学生
苑校长的老伴说起话来,吐字清亮,坦然自若,不减当年教师风采。话语里,他对未来充满新的希望。显然,这一对终生的伴侣要在教育战线上一直奋斗下去……在她记忆里的磁带里,不仅录下教育阵地上政治风云的变幻,也录下了老苑俭朴清廉的美德。这老苑俩口,工资不低,花销不大,按说应该有相当数量的积蓄,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他们不仅没有存款,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了解他们的人都知道,苑书田工资的相当一部分用在了学生身上:为学生买书买本,甚至在前些年农民生活拮据时,还帮助学生家庭,这些,他都舍得花钱。为学校,他也从不吝啬,这些年,他因公出差,从未报销过差旅费,直到近两年参加会议多了,自己实在负担不起,才向单位报销车票,但从来没领过出差补助。有一次,他和副校长 蔡占军到县城办事,吃午饭时,他俩到县招待所对门的饭店刚坐下,所长赶来说,今天晌午县委书记招待客人,安排饭不少,您俩就在这边吃饭吧。老苑听说后,忙拉着老蔡走了。他不愿沾公家的便宜。上边来了人,他从不陪客人吃饭,这已成了多年的习惯。在老伴的记忆里,书田廉洁奉公还表现在忘我的工作上。他离开亲人快四十年了,中间只回过三次老家。一次是出差路过;二次是父母念子心切拍了封弟弟病故的假电报;第三次是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来北郭村视察,了解道他四十年只回过两次家,于是命令他回去看看老母亲,县里派车把前来采访的记者和书田送到北京,并帮他买上去东北的火车票。那次回家,书田跪在母亲面前,望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哽咽的说:“儿子对不起您啊!”老母喜泪满腮:“你们的事,我在电台广播里听到了,你不光是母亲的儿子,也是人民的好儿子、党的好儿子!”想起那母子相见的场景,张闪噙着泪花儿。就连老苑的双亲去世,他也没有回去。每当提及此事的时候,老苑显得很激动,虽没能在父母堂前尽孝,但为了农中的发展,老苑说无怨无悔。
实验楼三楼是学校展览馆,一幅幅照片,一行行文字,不仅记录了昔日北郭那沾满风沙的贫穷而沉重的历史,更记录了校长苑书田带领农中师生从沙丘间拓开新路的 光荣历程。他们不仅使村庄告别了 贫困,奔向了 富裕,还告别了 愚昧,走向文明,全校的毕业生当中,考入大中专院校有无数,这在多年前,近乎文盲的北郭村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奇闻。这里面,融入了 师辈们多少心血。其中一个叫赵杏梅的 姑娘,她一辈子也忘不了苑校长。当她上初中时,家中人多劳力少负担重,父亲掐指一算:“杏梅要再上两年高中,家里得为他拿多少钱?如果退了学,种两亩棉花,年收入也不下一千元”苑校长知道赵杏梅的 爹会算计。于是,找他耐心开导:帐不能这么算,赵杏梅的学业不错,半途而废太可惜,如果她能考上大学,多为国家培养一个人才,创造的价值何止千元。赵杏梅的爹还是摇头。苑书田见说不服他,干脆说:“这样吧,我无儿无女,算我要了 杏梅,给你一千块。如果杏梅考上大学,把这闺女还给你,成不?”杏梅爹无话可说。这闺女也争气,后来上了河北师院,毕业后到省教委工作,现在已经是省教科所的副所长了。若不是苑书田苦口婆心的做工作,她岂不是个乡间女子。苑书田常给师生们讲,咱们办教育与古代孔老夫子不一样,不能光认准学而优则仕这一条路走,要根据学生的才分,让更多的 人为农村现实服务。他们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创办了三加一的学制,开设了第二课堂,先后办起了十多个专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了 大批实用人才。一串串晶亮的 数字若累累硕果出现在 展室,毕业生中,除大中专学校的,104人担任了县、乡、村领导工作,68人当了教师,300多人成了专业户。本校毕业生、北郭村党支部书记苑计刚给我讲起了毕业生带头树新风的 事。其一,村里架电线,毕业生带头参加义务劳动。有的贴上自己的拖拉机和油整整干了七天,遇上障碍树,农中毕业生带头将自己的砍倒,使办电进度不仅比别村快,还节约6000多元,村里表彰的170多人中,有90%是农中毕业生,其二,村里要办架鼓会,把这一相传200年的民间文艺活动恢复起来。不仅用它来表彰先进。并为乡亲们义务办红白喜事、移风易俗,树立勤俭办婚丧的好风尚。一打招呼,农中毕业生抢着来报名。架鼓会成立以来。常为群众义务服务。其三,前年11月村里开展尊老爱幼的活动,群众想起了农中师生,自动为学校捐款,晚上捐了6000多元,敲锣打鼓送到了学校。人们都夸农中因为农中加快了北郭村的致富步伐。
这所办在农民心坎上的学校,正摸索靠教育促进经济的新路。他们的办学实践,得到了中央、省、地、县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李鹏总理曾批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里的经验,省委书记邢崇智、副省长王祖武、国家教委常务副主任何东昌、副主任王明达先后到学校视察后,精心指教。《中国教育报》以一个半版的篇幅报道了这里办学经验,何东昌在按语中指出:“北郭村农中的办学实践代表了全国农村教育改革的方向。”一雷天下响--处处皆知。立时,北郭农中象磁石一样吸引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代表络绎不绝的前来参观;同时,它又以巨大的热能辐射到全国去,苑校长告诉我,除了台湾省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陆续都来了……
在事业的峰峦上努力攀登的人,随着事业的发展,他自己也登上一个个新的台阶。党和人民给苑书田以很高的荣誉,他先后被评为省、地、县各级优秀共产党员,省级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和省级劳动模范,并获得全国总工会、国家教委分别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人民教师奖章。前年,他又被推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委员。
苑书田视荣誉为动力,他正撑起农村教育改革的大旗,在事业的征途上阔步前进,这面旗帜,不仅引来众多的参观者,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战者。河北农业大学捷足先登,校领导带教授主动来北郭农中考察。副校长李广敏兴奋的转告苑书田,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让我们定出联合办学的计划,要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村典型”做出最大的努力,苑书田一听,心里乐了,北郭农中与河北农大联合办学,如虎添翼呀!双方很快签订了合同书。河北农大首先派两名本科毕业生到北郭农中任教。苑书田把接大学生当做喜事一样办,他特意雇了马店的一辆专业户的大轿车。车无牌照,为沿途畅通,他又连夜跑到县城,通过县委借了县汽车站唯一的一个“专用车”的牌照,让村中的架鼓队组织四十多人,带上打鼓,欢天喜地的到保定接来了大学生李恩原和崔彦霞。随后,天津工学院分到河北农大的毕业生杨立华、河北农大园艺系研究生师晓欣也来到北郭农中工作,帮助北郭发展经济。学校,这一培养人才的基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师,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光荣的职业。正象社会上广泛赞誉的:“教师是热忱的船工,载着莘莘学子,划向理想与知识的彼岸;教师是默默的耕耘者,扶犁在阡陌纵横的原野上,播下种子,播下希望;教师是铺路的石子,任千万学子踩踏,从不呻吟,从不索取。”这赞誉,不也生动的刻画了北郭农中教师的形象!当我把这些比喻同苑校长谈起时,似掀动他心灵的潮汐,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同志点头自语,当今,教师的确提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高度。
荣誉
苑书田校长勇于改革,敢为人先,具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和敬业精神。他始终站在农村教育改革的前沿,勇于探索,谋求发展。由于他的突出成就,使他相继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知识分子”、“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授予其“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苑书田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河北省衡水市人大常委、安平人大副主任、中共安平县委委员。他还兼任河北省职教学会理事、中华职教社社员、《河北省农林教育》编委。他对自己历来要求严格,无私奉献,廉洁自律。他始终站在讲政治、顾大局,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深厚的思想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总结他五十多年来的工作,概括起来乃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追求欲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献身精神;“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机遇意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苑书田始终保持着创业者那份旺盛的斗志,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团结带领学校一班人,研究新举措,谋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为着他所钟爱的那份事业而继续着无悔的奉献。
我的采访就要结束的时候,阴沉的天空又飘起了蒙蒙细雨。苑校长在床上安静地睡着了,我没有和他告别,苑校长太累了,应该好好的休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9 14:5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