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陵故城,位于河南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龙王乡古城村东北部,为秦汉时期遗址。
历史沿革
据《元和姓纂》记载,商王武丁曾封其子文于苑(今新郑县东北)为侯爵,世称苑侯。由此可见,商时已有苑城。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设苑陵县,属颍川郡,据《方舆纪要》记载:苑陵城在县(指新郑县)东北十八里,秦邑。
汉初,仍设苑陵县。
晋泰始二年(266年),新郑县并入苑陵县。
隋大业初年(605年)苑陵县并入新郑。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苑陵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再废苑陵,并入新郑县。
遗址特点
苑陵故城东至岗河,西临鸿雁河,北靠高岗。故城分为东西两城,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今县东北三十五六里,有二城相连,其西苑陵,东则制城也。与《左传注》《汉书》《水经注》之说相符。”东城即制城,西部被古城寨村占压,中部偏东有新椿公路南北穿过,东部被古城寨村委会和村民晒场占压。现东城东、南、北三墙无存,部分地段存有墙基。在东墙与南墙相交的拐角处,地上现存少量的夯土墙体,高约1.5米,宽3米。
苑陵故城西墙与南墙相交的拐角处被古城村部分民宅占压,东部靠近东城墙中段被古城寨村部分民宅占压。苑陵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周长约2520米。东墙长约840米,有缺口两个,现存城墙三段,南段长约220米,中段长210米,北段长330米,高16米,基宽32米,顶宽5米。西城墙长约780米,西墙高7米,现存城墙两段,中间有一缺口,南段长约54米,北段长约370米,西南城角无存。南城墙长1260米,中间有两缺口,现存城墙三段,东段长约630米,中段长300米,西段长150米,南城墙东段高9米,西段高3~5米。北城墙长1260米,中间有一缺口,现存城墙两段,东段长约660米,西段长约510米,北墙高9米,基宽13米。中部缺口,是城门的位置。
苑陵故城四周城墙以东墙、北墙保存较好,西墙、南墙保存较差。整个城墙夯筑而成,夯层清楚,城墙下部夯层厚6厘米左右,夯窝为尖圜底,中层到上层夯层约8~13厘米,夯窝为圜底和平底两种,在北墙的东段中部和西段中部及东墙南北两端筑有马面4个。
苑陵故城初步调查发现有许多建筑基址、道路、水井和灰坑。当地群众传说,城西北角面积约70余亩是“监旮旯”,推测应是苑陵县衙所在地。南门外古有五里长街,人称南门外闹市。苑陵城附近有31座墓冢,可能是贵族墓葬。
文物遗存
苑陵故城出土有大量铜器、陶器和米字纹空心砖。
历史文化
《史记·楚世家·正义》载:“《括地志》:‘故郐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二里。’”《毛诗谱》云:‘昔高辛氏之土,祝融之墟,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处其地,是为郐国,为郑武公所灭也’”郑樵《通志》载:“今新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古郐城是也。”经考证,该城极有可能为西周时期郐国都城。
苑陵故城遗址公园位于苑陵路和滨河西路北、舜华路东。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1920亩,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郑州园博园相呼应。公园以古遗址保护为前提、以展示秦汉农耕文明为主线,在城内进行全面覆土之后,打造“六圃九囿”景观。
文物价值
苑陵故城的发现与调查,对研究秦汉以来地方郡县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87年3月1日,苑陵故城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9月25日,苑陵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苑陵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苑陵故城保护范围:四周城墙以内(包括城墙)和城墙外侧外扩4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区:保护边线各向外扩100米。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苑陵故城位于河南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龙王乡古城村东北部。
交通信息
乘坐公共交通园博园市区4号专线、园博园市区6号专线、园博园市区3号专线、园博园市区5号专线至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南门站下车 ,步行230米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