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伟中
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工业原厂长
祖籍浙江舟山,生于1929年,以“老苗”闻名宁夏大西北地区,为宁夏食品工业作出杰出贡献,被宁夏青铜峡市命名为荣誉市民。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主管技术的厂长,先后搞过业务,担任过调度,生产科长、副厂长。
个人简介
四十年代未就进入糕饼食品这个行业,先是跟随舅舅学做糕饼,20岁进入普陀食品厂(时为普陀县糕点糖果原厂),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主管技术的厂长,先后搞过业务,担任过调度,生产科长、副厂长,一干就是30个春秋。
八十年代初期,是普陀食品厂最辉煌的时候。苗伟中研发的“普陀梅花蛋糕”、“纯素月饼”、“米花糖”、“多味桃酥”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和中商部优质产品称号。是浙江省同类产品获奖最多的企业。每次去参评他都亲自下车间配料,试制;而每次他都是穿着一套银灰色的中山装上省城、去北京,他笑说是这身衣服带给他好运,家人则戏称这身行头是得奖的专利衣服。
职称荣誉
苗伟中先后被评为食品工程师、浙江省食品评委、商业系统评审师,享有较高的威望,每年的省级食品品味,苗伟中只要伸出舌头轻轻尝一口就能鉴别出产品的特色,审定产品的档次。
以他姓氏命名的“老苗”月饼曾荣获全国月饼优质产品奖。经全国质量万里行宁夏检测组检测为第一名。获“部优”“国优”名牌产品的标号。畅销全国16个省市80个大中城市,被誉为塞上“一枝花”,香飘亿万家。
传奇故事
苗老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八十年代中期。当时一批企业纷纷由南向北传递着经营信息。企业领导人纷纷走出厂门,面向全国发展横向经济,搞联营生产。12月,苗伟中同原先的食品厂长去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冷冻厂洽谈联营生产普陀梅花蛋糕一事。在船上,遇到了二个支宁的舟山知青。闲谈中,他们热情的邀他去宁夏发展联营,开拓市场。不久,苗伟中收到了一份企盼联营生产的信息;由普陀方出技术宁夏方出厂房和资金。
合作意向有了,但派谁去呢?青铜峡,传说中荒凉与贫瘠,谁愿独去异乡为异客?再者,苗伟中是普陀食品厂生产技术的负责人,厂里舍不下他。但为了不失信于人,支援西北建设,发展食品工业。他只好挂职到大西北,开始了他新一番的创业天地。
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最繁华的步行街上矗立着一座七层的大厦“老苗大厦”(如图1),当时这里只有几间平房,如今的四个金色大字诉说着老苗对这家公司的贡献。
据说“老苗月饼”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老苗最初过去时,该企业只有12个工人,后来不断发展生产,最多时生产一线工人达到700-800人,有时候因为产品供不应求,这么多工人加班加点也来不及做。
“但是刚刚去时,真的有很多想不到。”老苗对这个厂的点滴仍历历在目。1985年5月,苗伟中带着几个糕饼师傅千里北上来到了塞外。当他们一迈进青铜峡市第一清真食品厂的厂房门,一看设备,心凉了半截;听说了用料情况后,不寒而栗;品尝了现有的几个食品,感到可怜又单一。经济效益已是负增长,连年亏损。当时一年的产值只有9.8万元。全年生产月饼3000公斤,其中还有1500公斤因销售不掉而烂在仓库里。全厂只有十几个工人。
苗伟中认为:一个企业的兴衰不在厂房,而看产品,他首先想先把普陀食品厂的“拳头”产品梅花蛋糕、纯素月饼、米花糖等引进厂里,先打开销路。厂房设备简陋可以就简,但没有鸡蛋怎么办?他带几名工人,拉着小板车,骑着自行车,到几十公里外的乡下走村窜户,一个个挑,一筐筐收。一次不慎与自行车相撞,害得家人提心吊胆。
从产品的试产到投产,他都没离开过车间。一批批酥软、香喷喷的梅花蛋糕投放市场,很快叫响了塞北山川大地。一个梅花蛋糕提高了青铜峡市的知名度。
传统月饼是用猪油配方,但为了适应当地风俗习惯,苗老经过几十次用素油调配试验,终于研发成功,独创了酥饼一绝。在不到4个月的日子里,试生产纯素月饼系列十个品种,产量成倍增长,仅纯素月饼就达3.5万公斤,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起死回生了。掐指一算,苗老三年合同期到了,他带着可观的利润回到舟山。
苗老一走,青铜峡市食品厂的产品销量也逐渐回落,企业也逐渐萎缩。为了解决困难,时任青铜峡市的市长亲自来沈家门拜会苗老,请他再度出山。市长的真诚打动了苗老,再赴宁夏创业。
苗老回宁夏后,决定在素月饼上做好文章,做足文章。
他知道,纯素月饼虽说占领了宁夏市场,但在食品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人们的消费心态千变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搞食品行业如同打仗,没有战略眼光,休想克敌制胜。
从这次后,他把心思集中在月饼研制上,他发现南方人口味的食品并不受北方人欢迎。他要做出迎合北方人喜好的食品,于是,家里成了他的实验室,家人都成了他的帮手。他用纯素油配比改良了“潮式老婆饼”使之成为大西北名优食品。接着创新了“日式月饼”,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在一次西餐中,他忽然来了灵感,为何不把人们喜欢的绿色水果放入月饼馅?这一大胆的设想惊动了同行。受到了冷嘲热讽,断言脱水问题难以解决。他没有去争论。而是默默地买来香蕉、芒果、苹果等水果,关起门来在家中开始了水果系列月饼的研制。经过三十多次的努力,终于研制出原汁原味皮酥馅软的水果月饼。投放市场后,引起了轰动效应。开了全国水果月饼之先河。接着又研制出全国首创的无糖系列燕麦、麦胚、玉米等品种。
公司为了多方需要同时为表彰苗老在研制开发月饼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贡献,将月饼系列定名为“老苗”牌系列月饼,并经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作为独家持久性品牌,以资纪念。
1997年,该公司月饼产量达135万公斤,利润480万元。《中国食品报》报道,青铜峡市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年产达全国首位。“老苗”月饼荣获全国月饼优质产品奖。经全国质量万里行宁夏检测组检测为第一名。获“部优”“国优”名牌产品的标号。畅销全国16个省市80个大中城市,被誉为塞上“一枝花”,香飘亿万家。
一个小小的月饼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呢?苗伟中认为:这是他们运用现有的技术,结合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在实际研究生产中,纳苏式、方式、潮式、宁式月饼之精华,博采众长,不断改进,不断提炼,终于成功的研制出全国首创的水果系列,茶叶系列,香味系列,巧克力系列,福寿系列,迷你系列,牛肉等十大系列108个品种的新型月饼。
苗伟中告诉记者:别看我长的斯斯文文的,工作起来很有一股冲劲,韧劲。产品有了,销路是个问题。如果没有市场,产品就等于废品。为推销产品,他带队走遍了大西北的角角落落,到过青海、乌鲁木齐、去过西安、包头,产品销到天津的桂顺斋,郑州的亚细亚,北京的西单和王府井商业中心,这中间也不知吃了多少回闭门羹。记得为使产品进入西安最大的副食商场——钟楼副食商场。他白天上门不嫌够,晚上还继续努力。一连跑了这家商场10次,终于感动了“上帝”。
正当青铜峡清真食品走向全国时。一些县市红了眼,曾以高薪聘请老苗出任顾问。西安、宝鸡、包头、郑州等地厂家去宁夏来舟山登门高薪聘请。有几家亏本的企业以三年利润全部归苗老的身价聘用,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道:我不是为了钱才到大西北的,你们挖走的不仅仅是我苗伟中一个人,而是要搞垮这家食品厂啊!
1993年,青铜峡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自治区党委一班人多次来公司看望他。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白立忱多次来食品厂视察,他表示“老苗不但救活了青铜峡市食品厂,而且带动了整个大西北食品行业的发展。”老苗至今仍珍藏着一张与白立忱的合影。
二十个春秋、二十年的风风雨雨,老苗把他的智慧和心血献给了憨厚的大西北,献给了他魂牵梦绕的宁夏大地。2004年76岁高龄的苗老回到了家乡舟山。
也许是继承了老苗敢拼敢闯的细胞,他的女儿决心继承苗老的事业,现在也创办了一家食品企业——舟山市冠素堂食品有限公司。也许我们对冠素堂不太了解,不过提起他的产品“观音饼”舟山人也许就明白了。2004年他女儿请他再度出山,担任“冠素堂”技术总监。苗老宝刀不老,欣然应允。“观音饼”就是延续了苗老的“素饼”理念。在选料、工艺、制作等方面都独树一帜。“观音饼”四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舟山特产、普陀山特产,赢得外地游客和本市市民的认可和好评,苗老功不可没,又为家乡旅游事业锦上添花。
现在的冠素堂总经理向记者介绍说,企业规模扩大时,需引进一条台湾生产线,苗老的技术要求难倒了生产线的设计者——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海归派。苗老的配方是常规理论上的“禁区”,是同行不敢想的技术壁垒,设计者不相信苗老说的是真的。在无锡生产基地,老苗给那设计者演示了如何能够实现“禁区”配比要求,冷热水搅拌的方式,令设计者震惊不已。随后,该台湾企业组织公司最精干的高端技术力量在董事长的亲自带领下特制了一条生产线运到了舟山。
主要作品
他回到了塞上古峡,把眷恋和向往留给了舟山群岛。忘了耳际的海涛,向着简陋的单身宿舍楼走去。
一个年逾花甲的老者闻到了他最熟悉、最香甜的气息,情不自禁地吸吮了一口,泌心爽肺,乐不可支。当步入他长期工作的宁夏青铜峡市第一清真食品厂时,厂领导和一群工友们一下子围住了他。
这次他从东海之滨重回边陲城镇时已是绿茵拂面,夏桂飘香的五月。这是“塞上江南”的黄金季节。
他探亲回厂没带海味食品,也没穿款式新颖的时装,而是扛了一大包食品包装盒样。职工向迎亲似地把他迎接到“家里”。他笑眯眯地用浓重的乡音说了句“马子回来啦!”
厂长为他卸包,工人为他切菜,学徒为他接风洗尘。
而他放下鼓鼓囊囊的大包,急不可待地问起生产食品精料进货情况。当他上床休息时,夜幕已把洁白的厂房盖得严严实实,望了望正在施工的车间,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思绪又回到了八年前的岁月……
哦!又是五月。屈指一数,整整8个年头,已是2920天。这在人生的长河中不算太长,可是对一个远离亲人在异地工作的长者来说却不算短。
远在九年前的11月,东海的波涛拍打着普陀的海滩,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在熊熊燃烧,一批企业纷纷由南向北传递着经营信息。舟山市号召各区企业领导人到上海、福建、江苏等地搞联营生产。
一个身材高大、相貌端庄,脸庞宽厚的汉子健步登上从舟山到上海的轮船。心潮起伏着。
在船舱里,普陀食品厂技术厂长苗伟中对金厂长说:“到上海先到哪家食品厂谈联营?”
“你在上海有几个好朋友,先找谁由你决定!”
苗伟中没有吭声,只是不时地张望着茫茫无际的蓝色大海。不久,有两个年轻人向他走来,自称是舟山支宁青年探亲回宁。同乡同船,格外亲热,无话不谈。从交谈中得知一位名叫严敏章,是青铜峡市贸易中心的职工。另一位名叫林德兴,是办理其妻调动手续的。
苗伟中问:“你们那里的食品厂搞不搞联营?”
机灵的产敏章紧紧握着苗伟中的手说:“你是厂长,到宁夏试一试,市上亟需要食品技术人才,搞不搞联营,我说不准,先发个电报联系一下看?”
一份企盼联营生产食品的信息飞回古峡食品厂。
寒冬12月的一天,苗伟中收到了意向联营的回电,决定到大西北闯一闯。
苗伟中是普陀食品厂主管技术的负责人,厂里舍他不下,但为了支援西北的建设,发展食品工业,他只好挂职到西北发展横向经济,以满足人们对名优食品的需求。
当苗伟中坐在火车上进入宁夏黄河流域时,透过车窗探望,大地一片墨绿,条条田档分布在绿色地毯上,沟渠纵横,流水欢唱,电网伸向四面八方,一股清新的湿润的空气从车窗挤了进来,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哦!青铜峡原来是块风水宝地,塞上粮仓。传说中的荒凉,贫瘠的偏见一扫而光。
联营是企业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的前夜,在封闭的塞外,人们对联营还不很理解,众说纷纭,领导层说法不一。苗伟中知道万事开头难,人们对联营有个认识过程,只有做出样子,才能闯出路子。
在双方达成联营意向书的基础上,他于1985年5月带着糕点师父陈阿毛等4人来到了青铜峡市第一清真食品厂,脚步迈进厂房门一看设备,心凉了半截。听说了食品用料的情况后,不寒而栗。品尝了现有的几个食品,感到可怜而又单一,当然要亏损。
苗伟中看在眼里,想在心中。一个企业的兴衰不在厂房,而看产品。他一心想把普陀食品厂的“拳头”产品——梅花蛋糕、纯索月饼、南糖引进厂里,在西北打开销路。他要在这里生产出北方人民喜爱的名优食品,使联营开花结果。
厂房设备简陋权且不论,没有鸡蛋难以生产出梅花蛋糕吧!顿时,他陷入了痛苦,彻夜不能入睡。生产蛋糕没有厂房,他选定了两间平房作蛋糕车间;缺乏食品原料,他率领3名工人下乡登门收购鲜蛋。一筐筐地收,一车一车地拉。艰苦创业,从试产到投产,他都没离开过车间。当一批一批酥软,喷香的梅花蛋糕投放市场时,客户蜂拥而来。他们先从本市打开销路,逐步扩展到银川、吴忠、石嘴山,一家一户地送货上门,从而引来了百家大贾,食品供不应求。在宁夏各大副食商场,只要是普陀蛋糕、食品一上柜台,就被抢购一空。
一种梅花蛋糕提高了青铜峡市的知名度。
从而,浙江糕点名师苗伟中、陈阿毛在宁夏美食家的心目中留下了鼎鼎大名。人们走亲串友夸奖南方人就是比北方人能行,不服不成。
苗伟中千里迢迢来到古峡是自找苦吃,发誓要在青铜峡干出个名堂,把甘甜送给憨厚的大西北,把奉献留给宁夏大地。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试制生产出月饼30个品种,产量成倍增长。仅纯素月饼达3.5万公斤。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起死回生了,一举扭亏为盈,按照联营合同,双方都获得了可喜的利润,皆大欢喜,多方满意。
苗伟中是一个对食品工业执著追求从不满足现状的开拓者,他经常对厂长葛万福一班人说:“我到宁夏不是为了钱,也不是来图享受的,而是想在西北闯出一条发展食品的新路子,苦中求乐嘛!”
苦尽甜来,笑逐颜开。
一晃三个年头过去了,中秋节刚过不久,苗伟中望着碧空盈亏的月亮,思念着江南水乡。纯素月饼虽说占领了宁夏的市场,但在食品工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人们的消费心理在不断变化,喜新厌旧是人生一大特征。吃要高档的,不在乎多花几块钱。人们企盼名优特新食品,而厂里恰恰缺少“拳头食品”,他同几位厂领导坐在月亮下预测着食品厂的远景,运筹着经营食品的战略构想。聚会散了,他没有去睡,对着清辉的月光扪心沉思,回忆人生之旅。他降生不到6个月,无情的洪水夺去了父亲的生命。母亲以微簿的收入供他上学读书。后来母亲不得不送他到一家烟杂店当了三年学徒,那时只有13岁。直到1955年农业合作化初期,苗伟中才到普陀食品厂当了一名工人,先后搞过业务,担任过调度、生产科长、副厂长直到技术厂长,一千就是30个春秋。
苗伟中在担任普陀食品厂厂长时,苦干实干,成绩斐然,利润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七年间,为全市创造纯利润100多万元,经他主持生产的食品,有4个部优产品,4个省优产品,他被晋升为食品工程师,选为浙江省食品评委,享有较高的威望。每年的省级食品品味,苗伟中只要伸出舌头轻轻尝一口,就能鉴别出产品的特色,判定产品的档次。
办厂如同打仗,没有战略眼光和周密计划,休想克敌制胜。搞食品工业也是一样,没有更新换代的食品休想占领市场。月有圆缺,人有喜怒,企业也有兴衰沉浮。一种危机感压在食品厂几位决策者的肩上。一个新的发展构想在他们脑海中翻腾着。在实践的基础上,苗伟中同青铜峡食品厂一班人产生了一个战略构想,制定了办厂方针和发展产品规划,提出了经营食品的新思路:生产一代,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淘汰一代。你无我有,你新我优,更新换代,一代胜过一代。他们坚持“四个第一”的办厂方针,即产品质量第一,全厂卫生第一,优质服务第一,企业信誉第一。
当苗伟中和厂里的几位领导把这一构想向职工宣布后,职工们雄心万丈,笑口大开,拍案叫好。
1988年深秋,苗伟中同厂长葛万福从古峡出发,沿着沿海开放城市鱼贯南下,从山东、上海、浙江到广州、深圳,一路风光,一路向往,一路惆怅。他们每到一地,不问旅馆,先进食品商店。他在一家食品杂志上看到潮州月饼的介绍,心里倏然一亮。据介绍这种月饼软、口感好,适合中老年人美食,也兼顾青少年口味,但一品味觉得很不理想,月饼有点发硬,保质期较短。在宁夏吴忠有张寡妇的黄酒、官桥的炒面、广武的酥米、为何不研制一种受大西北人民欢迎的新式月饼?他想借助潮式月饼的特色,造出一种胜过潮州月饼的新食品。
他把想法对厂长刚一吐露,葛万福当即在市场上买了一架小型电烤箱,购买了一些小原料,租了一间客房,关起门在旅馆研制潮式月饼。
行家都清楚,生产潮式月饼工艺复杂,起点高,难度大。有的同乡劝说:“老苗啊,他们连一分钱也不给,有啥干头!”也有人反对苗伟中研制新产品。然而,他一心想搞出一种独特酥软清香可口的新食品献给西北人民。
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改进,先后经过十多次的工艺改进,终于试制出一种新的潮式月饼,美名为潮式老婆饼,然后把样品带到食品店请糕点名师品尝。他们都赞不绝口,一致认为苗伟中研制的潮式老婆饼胜过潮州月饼。经过食品化验,符合卫生标准,保质期在三个月以上。又经过一年的试销,于1990年正式投入生产,成为食品厂第一代更新产品。
1991年生产潮式老婆饼3.5万公斤,一抢而光。
1992年生产潮式月饼20万公斤,销售金额达100万元,占全厂总收入的25%。
1993年预计生产27万公斤潮式月饼。它已成为大西北名优食品、以酥软,香味浓郁、保质期长为特色,深受老少妇孺欢迎。
月朗风清,春华秋实。潮式月饼销路畅开,赞声四起。苗伟中进谏厂领导再度下江南考察食品行情。
十月的江南,秋雨绵绵,细雨霏霏。葛万福、苗伟中一行又来到普陀食品厂取经。唯独在舟山海洋实业公司工作的三女苗斐君递给他的一袋日本月饼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品了一口,觉得有点硬,口感也不佳,而他舍不得吃完,一口一口的品尝着。原来他三女儿工作单位与日本有贸易关系,是人家送给她的,女儿舍不得吃,留给父亲尝,这便引起了苗伟中的注目。他想起市场上买不到日式月饼,“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向厂长提出仿制日本月饼的建议。
北方人恋家,南方人重事业。他本应在家休息,同亲人共享天伦之乐。但送走葛厂长之后,他留在舟山海滨研制日式月饼。在家中,他再次品味着三女给他的日本月饼。他不满足仿制,打算改良它,扬长避短。
苗伟中不顾年迈路远,到福建名城鼓浪屿向日本糕点师求教日本月饼的生产工艺。他参观了日本在鼓浪屿的食品厂,然后在江苏、上海、福建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商讨日式月饼的配方。他的家曾一度变成了试验食品厂。没有工具自己购置,缺少原料到市场上选购,一间卧室到处是各种色彩的原料,五光十色的样品。老伴陈美琴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她看见丈夫做的是月饼,吃的是月饼,梦话还是月饼,怕累坏了身子,甘当助手,热心支持丈夫专心搞试制。先后经过一个多月二十多次的试制,一种新型的产品——日式月饼在苗伟中的家中研制成功了。
新产品研制出之后,苗伟中通过朋友的介绍,请日本的食品专家品味鉴定。有一位日本糕点名师品尝过苗伟中研制的日式月饼后,翘起拇指赞口道:“大大的好,超过了日式月饼,既有日本风味,又有中国特色。”
时代在前进,产品在不断更新,生产一代,预研一代新食品不再是构想,而变成了光辉的现实。
1992年生产了3万公斤日式月饼被客户抢购一空,产地的群众通过“走后门”才能买到两斤日式月饼馈赠友人,而今已预订出日式月饼10万公斤,比去年增加了二倍多。
苗伟中在青铜峡市及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关怀下,经过8个寒暑的苦心钻研,为古峡的食品工业创出了奇迹,先后搞出了两个部优产品、研制开发出两大类、30多个新食品,从而使这家企业把亏损户的帽子甩进黄河,沉下了河底,一跃而为先进企业,名扬全国。人们从食品厂的崛起看到了人才比黄金珍贵十倍,黄金有价,而人才无价。
如果说人才是金,那么管理则是企业之命脉。
苗伟中认为管理搞得好坏决定企业的命运。然而在联营厂里,他不满意现行管理体制,主动向厂领导建议要改善经营管理。厂长一杆子插到底不是好的管理方式,要设车间岗位责任制,把厂长的担子分散到每一个车间、每个职工的肩上,增强工人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穷的整体意识。
厂领导听了,欣然同意,针对大忙季节用工多,人员不固定的生产特点,在全厂分设七个车间,建立岗位奖惩制度,实行师傅带班责任制,引进竞争机制,谁带班出品率高,质量好,谁的工资多,奖金也就多。从而使全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劳动生产、产品质量监督等制度,改变了临时派工的忙乱现象,使经营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的轨道。
在食品工业生产中,技术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苗伟中在普陀任生产科长之后就摸索出一套食品厂的科学管理办法,他一贯认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以身作则,对技术精益求精,把他在普陀食品厂的管理经验传授给青铜峡市第一清真食品厂。他严格把关,严字当头,一丝不苟。这次采访,我在车间找到苗伟中时:他两只大手上白絮飞舞,精神饱满地坐在案头同工人一道制作日式月饼,有说有笑,亲似家人。
据技术员介绍,苗伟中对食品质量的把关严得惊人,他讲了一件小事:有一次,厂里生产展销月饼,苗伟中带领技术员在制样时,发现几名徒工制作的日式月饼脸面上少了一粒芝麻,便责令推倒从头做起。为了保证质量,一连搞了三天三夜,才算过关。样品一经展出,产生了轰动效应。
杨继旭是1988年从轻工学校毕业到食品厂当技术员的。他在学校只学了有关糕点生产的书本知识,很有操作经验。苗伟中看小杨虚心好学,就以师带徒,手把手教小杨学习月饼生产工艺,边操作边讲解。几年来,杨继旭从苗伟中师傅手中学到了生产系列月饼的新技术,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这家企业在苗伟中的言传身教之下,培养出宋学忠、刘才、王玉明、田新春、王春花、王月珍等一批生产糕点的业务尖子。
正当中秋佳节来临时,他亲家发来急电说女婿得了胃癌,要他火速回舟山探望。意外的打击给了他强大的精神压力,为了中秋上市的50万公斤月饼,他忍着绞心的痛苦,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看望垂危病人,饱含泪水,昼夜加倍工作,直到如期完成生产任务,赶回故乡时,女婿已离开了人间。这不是他六亲不认,无情无义,而是为了食品质量啊!值得宽慰的是这一年生产的全部月饼以过硬的产品质量畅销区内外,没有一个不合格产品,受到广大客户的赞扬。
市场是检验产品质量的高级裁判长。一个企业的产品能否占领市场,靠的是适销对路的产品质量。企业有了好的产品,没有市场等于废品。
苗伟中瞄准市场,每生产一种新产品,他和厂领导带领推销人员开拓市场,实行期货经营。除了宣传新食品的特色外,他们背上样品,带上产品说明书,登门推销,实行合同生产,保证供应,减少了生产上的盲目性,捉高了效益。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89年5月,绿影婆娑,红霞灼灼,名城西安街头车水马龙。苗伟中一行经过苦口婆心的工作,西安市11家大的副食商场中竟有10家预订了他们的月饼。唯独钟楼一家没订月饼。一位供销人员心满意足地说:“苗师傅,咱们该收兵回营,钟楼不订货就算了吧。”
苗伟中听了说:“不行,不占领这家最大的副食市场,决不回厂。”
夜幕来临时,古城西安城楼上灯火辉煌,彩球点点,犹如仙女散花。别的推销人员沉浸在迷离多彩的街市之中,而苗伟中觉得心里难受,厂长开心地说:“老苗想老伴啦!”“哪里,哪里!没占领钟楼副食商场,我心里不是个滋味嘛!”当时一合计,没有看灯市,连夜来到经理家中,扣门不开,等了许久才喊开大门,经理一见是苗伟中一行,拒之不待,门“啪”地关上了。他们失望地回到了驻地,回味着经理说的话:西安的食品畅销宁夏银川市,哪有鼻涕往眼窝倒流的先例。
翌日清晨,副厂长张耀成和苗伟中一行提上样品到钟楼柜台请售货员品味,说了千言万语,经理一口咬定不订货,他们没有灰心,一连跑到这家商场9次之多,终于感动了“上帝”,经理答应样品在柜台上试销。他仔细品味后,深感青铜峡市第一清真食品厂的月饼就是比西安的好,苗伟中又是浙江省著名的糕点名师,疑虑雾消云散,一口气订购了4.5万公斤。苗伟中一行满面春风地回到了古峡,逢人便讲述他们占领西安食品市场的艰辛经过。
翻开这家厂子的销售年表:仅在西安销售月饼收入:1991年61万元,1992年达到74万元,1993年已订贷款额高达100万元,占全厂总收入的20%以上。
一代食品占领了市场。新的一代产品又投放市场,能否占领市场还是个未知数。他这次从东海回厂后,坚信潮式月饼还会有广阔的市场。日式月饼要投放沿海市场,实行对外开放。
自5月以来,苗伟中同副厂长张耀成等人背上日式月饼样品走南闯北,远上北京王府井、天津、河北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经过15天的艰辛努力,客户预订日式盒装月饼2.5万公斤。
苗伟中放下手中潮式老婆月饼的生产计划,思绪驰向中原腹地。头几年他们的月饼在郑州亚细亚商扬试销受到青睐,但面不广、量不大。自回厂之后,他以将军不下马的精神,经西安,直插河南,以郑州亚细亚商场为龙头向四面八方辐射。
6月中旬的河南大地,热浪翻滚,遍地金黄。苗伟中、张耀成、胡希武一行不辞劳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在20天内,跑遍了三门峡市、洛阳、新乡、平顶山、焦作、许昌、开封等城市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副食店,在巩固老销售网点的同时,又开辟了8个城市的销售点,由1984年年产月饼500公斤跃进到60万公斤。真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是亲人欢聚一堂的节日。而苗伟中远隔千里,不能与亲人团圆。来宁后有三个春节是在食品厂度过的。
儿女们不理解老人的追求和向往,来信来电催促父亲回舟山享清福。他们在信中说乡亲都说儿女不孝敬老人,过年都在外边挣钱不能回家吃团圆饭。孩子们心里不是个滋味。论条件,舟山是海岛城市,风光旖旎,气候凉爽宜人。他住着80平米的上下小楼,子孙满堂。家电设施齐全,铺的是全毛地毯,接待客人喝的奶茶、咖啡、吃饭都是六莱一汤,算得上小康人家。而来到西北则是孑然一身,独居一舍,逢年过节又不能与家人合欢,怎能不被人家议论?
议论归议论,大西北总得有人建设。苗伟中在写给亲人的信中说:“在西北,我同厂里的领导和职工亲如家人,他们把我当做长辈看待,称我师傅。我在西北不干出个名堂,决不回故乡!”
是啊!人们在想,苗伟中在舟山吃得好,住得舒适,家里又不缺钱花,图个啥?难道是为了几百元的工资?为了出名?全都不是。
正当青铜峡市的食品工业走向全国时,有些县市以高薪聘任苗伟中去当顾问。西安、银川等地的厂家打电话、派人到舟山登门招聘,被他婉言谢绝。仅在宁夏就有好几家以2万元的身价招聘,而苗伟中听了后不动声色地对招聘单位说;“我苗伟中不是为了几万块钱而活着,我要做人。你们挖走的不是我苗伟中一个人,而是要搞垮这家食品厂啊!”
在金钱诱感的面前,苗伟中没有倒下去,而是倍加努力地工作着,他再三告诉笔者:“市场竞争是商品和技术的较量,而不是相互挖墙脚,搞垮对方!”
他的一席话犹如黎明前的一颗亮星,鞭挞拜金主义的灵魂,也启迪着见钱忘义、损公肥私的人。
苗伟中抚摸着右腿对我说,“年龄不饶人啊!这条老腿在车间跑来跑去地跑了四十多年,我一旦看不到食品,我睡不着啊!”
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原银南地委书记卢光才、市委书记王贵增等党政领导人非常关心苗伟中的生活、工作,希望要好好宣传苗伟中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他树碑立传。
可是,苗伟中不愿讲个人的业绩,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回车间干活去了,他虽说是一名技术厂长,而实际上是一名“厂长工人”。
清晨,苗伟中起来登上楼顶,望着茫茫沃野一片金黄,稻谷飘香,步入食品车间,看见那堆积如山的潮式老婆饼、日式盒装月饼、香甜的纯素月饼、花色优美的南糖,独具西北风味的广式饼干,心旷神怡。
每天运送食品的车辆纷至沓来时,打破了厂区的恬静,苗伟中心里乐滋滋的。
苗伟中在心里感叹着:哦!西北,我的第二故乡。
尽管他年事已高,但思维活跃,雄心勃勃,成绩不凡。叶帅在生前一首诗中写道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我们的苗伟中不正是这样吗?是的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8 11:20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职称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