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军
元末镇压起义军的非蒙元官方组织
苗军,是在元末反元复宋中镇压起义军的非蒙元官方组织,蒙元官方文书中多使用「答剌罕军」的称呼,汉地居民则常用「苗军」的称呼,突出答剌罕军「非汉族群」的属性。
简介
苗军,是汉族表达「答剌罕军」族群属性的称呼。在元末反元复宋大起义中,进入汉地镇压汉族起义军的非蒙元官方武装,蒙元官府文书中多使用「答剌罕军」的称呼,汉族居民通过「苗军」的称呼,突出答剌罕军「非汉族群」的属性。
「答刺罕军」在蒙元建立之初就已经出现,《经世大典》记载:「应募而集者曰答剌罕军,此不给粮饷,不入籍帐,俾为游兵,助声势,掳掠以为利者也」,此言表明了「答刺罕军」的来源、钱粮供给、管理方式和影响。
在元末的河南和江南地区,「答剌罕军」的称呼多出现于官方文书或文人的猎奇笔记中,而「苗军」却是为汉地居民普遍使用的称谓,甚至到明朝建文永乐年间编修《明太祖实录》时,依旧延续「苗军」、「溪洞兵」等称呼。这种现象可以从语言使用习惯的方面加以解释。
答剌罕军」这一蒙古词汇,虽然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这支军队的性质,以及蒙元政府对它的政治定位。但还需要考虑一点,即蒙古语虽是蒙元国语,蒙元也设「蒙古字学」教习蒙古语,但蒙古语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力依旧很低。对于汉地居民,尤其是江南地区居民来说,陌生的蒙古语词汇「答剌罕军」,远不如「苗军」等汉语词汇更为具象和实用。
所谓「苗军」,只是汉地居民对「他者」族群的简单且笼统的概括。汉地居民只需要利用「苗」一词来区分「我族」与「他者」。余阙认为苗军「不通政化,不可使窥中国,将为后患」,拒绝苗军屯驻淮西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亦言:「苗入华夏,民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余阙和陶宗仪对苗军的态度,反映出了当时汉地居民的心态,是利用「苗」的概念,构建出一个不同于「华夏」或「中国」的族群,从而突出华夏文化礼俗的中心地位和自我认同,至于官方对于「苗军」的定位和称呼,以及内部族群构成等问题,他们并不关心。
史料记载
权衡庚申外史》:「至正十五年,湖广苗军听调营于汴梁东,其帅吴天保死」。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苗军恣肆检刮,截人耳鼻。城中女妇,多为淫污。房舍间有存者,皆为焚毁,靡有孑遗。居民两遭锋镝,死者填街塞巷,水为不流。」
王逢梧溪集》:「上海县陷,苗军复县大掠。」
赵汸东山存稿》:「至中途,见东行者皆却走,言苗军且至。」
王袆《王忠文集》:「苗军纵火大掠,仓卒避不能,远同舟十数人悉为所虏,烈妇即抱八岁幼女投水死。」
元史》:「苗军素无纪律,肆为钞掠,所过荡然无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9 20:3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