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雷山苗绣)
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美术
苗绣(雷山苗绣),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苗绣是较具特色的一种中华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时,东谢苗族是“卉服鸟章”,即在服装绣上许多花、鸟图样。明代时,贵阳苗族喜用彩线挑成“土锦”“织花布条”“绣花衣裙”。清代文献记载苗族刺绣织锦的较多,如黔东清水江苗族刺的“锦衣”和绣的“苗锦”。古州苗族刺绣亦多,今榕江县平永地方一户苗族农民还保存着两套乾隆时代的男女服装,都满绣彩色花纹。关于贵州、云南、川南、湖南、广西各地苗族绣花、织锦,各种史书及地方志多有记载。
苗族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上古历史密切地缠绕一起,苗族的刺绣不仅热烈奔放,而且蕴意着神秘悠远的篇章,苗绣中的龙更以其丰富的意象与中华民族的开创历程紧密地联在一起。从这些残存着“人神混同”“人兽混同”“自然物类混同”的原始思维特征的绣品中可以看到,苗族人民营造出的龙是那样的率真稚气、热烈奔放、神奇壮丽、自由不羁。
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雕题就是用刺刺破皮,涂以朱砂或其它色彩;文身就是用刺仿龙、凤、夔花纹雕题,在人身上刺出现龙、凤、夔的保护色花纹,藉避龙、夔之害,战胜龙、夔,以谋生存。从苗族的《古老话》得知,苗族古代的雕题文身大师是嫁嘎。
到了濮人的后裔南蛮,发明了蚕桑之术后,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术形成美的装饰艺术,出现了“描”。描就是用朱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蚕帛上描绘花纹。到了骨针、铜针、骨织板、铜织板出现后,雕题文身艺术又进一步演变成挑花和织花。到周代有了铁针,濮人后裔的挑花技艺便发展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挑花只是在蚕帛上经纬线的垂直交叉网格,挑出物体的象征图案来,这也满足不了濮人后裔。南蛮对美化生活的要求,便往凿花、绣花技艺发展。濮人后裔凿花、绣花技艺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湘绣、蛮绣。湘绣以居住在湘江流域的濮人后裔相柳一支为主体,其绣花技艺向写实逼真的艺术境界发展。楚亡后,湘氏很快融合于华夏,经过秦、汉时期,组成汉族,湘绣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绣花技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蛮绣以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六蛮、七戎的蛮氏为主体,其凿花、绣花、织花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保持了濮人后裔挑花、绣花、织花的对称图案格局,形成苗绣、苗锦风格。
苗绣是由驩兜部与南蛮部结合;三苗部与西戎结合组成,即《尚书》说的:“串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因为组成苗族的氏族部落大多居住分散,不相同属,各氏族均形成各自的文身装饰艺术。到了元、明清,汉籍中不断出现了按照服饰特点将苗民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的记载。红苗以七戎、六蛮为主体,以龙凤为氏族徽;花苗以凿齿民为主体,以蝶为其氏族徽;白苗、青苗以人夷、九夷为主体,以夔麟为其氏族徽;黑苗以盘瓠蛮为主体、以狗为其氏族徽。他们均以某一动物作自己氏族的代表,崇拜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较大地影响了氏族绣品装饰纹样的主体物象的表现和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各氏族间频繁的交往、装饰纹样的相互借鉴、补充、渗透的现象也日渐增多。
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文化特征
制作技艺
苗绣(雷山苗绣)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每幅绣图均有主、副图案,制作技艺主要包括纺织、靛染、裁缝、刺绣、织锦、制作银饰、镶缀饰物等工艺。
刺绣种类
苗绣(雷山苗绣)刺绣种类有绉绣、辫绣、锁绣、马尾绣、绞绣、破丝绣、缩宝绣、平绣、贴绣、数纱绣、补绣、叠绣等,其中以双针锁绣、绉绣、辫绣、马尾绣、丝絮贴绣等技法为当地特色,是形成雷山苗装风格的基本技法。其中,女子盛装是较具特色的。其主要由雄衣和右衽上衣发展演变而成。上装有两层,内层为家机染青布,外层为紫色、蓝色绸缎。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绣成龙、虎、羊和鱼、喋、虫等动物图案,颜色为红、蓝、绿、黄等色,沿托肩镶长方形花草图案,袖口宽大,为无扣交叉大领衣。穿时,袖、肩缀满各种图案的银花片。下着青色家机布长绉裙,外罩二十四条红底绣有花、鸟、虫鱼、蚌、蛙、龙、凤图案的花飘带,头戴银角,颈系亚领、项圈,再饰以银冠、银簪、银手镯、银锁、耳环、戒指等。脚穿绣鞋,同为长裙,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
制作工序
雷山的苗绣技艺较为丰富,如有辫绣、绉绣等。
辫绣是先将8根、12根或16根彩色丝线分成4组,编成一定宽度的辫带,然后按剪纸的轮廓由外向内盘绕刺绣,这种绣法比平绣更能突出浮雕感,并通过辫带走向显出肌理效果,有一种粗犷、朴实、厚重的趣味。补花辫绣是在剪纸纹样的各个局部贴上不同颜色的绸缎,再于不同部位用辫绣方法绣出所需要的纹样,最后在每个局位轮廓上镶一条深色辫带,在带的内侧锁一条浅色边线,在辫带中间以线色线作点状连缀,常用于袖片及背带。
雷山还有一种绉绣,纺织丝辫的方法与辫绣相同,但用单针穿线,由外向里将丝辫做成小折,堆满实,使纹样呈较高的浮雕状,比辫绣更富有立体感,但绉绣仅用于袖片上。
题材作品
苗绣(雷山苗绣)构图内容取材广泛,天、地、人、神、植物、动物等无奇不有,且远古、近现代风格均有。代表作品有《苗疆春色》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苗绣(雷山苗绣)作为重要的装饰手段,广泛地运用于服饰上,成为苗族服饰中较为耀眼和灿烂的部分。除了与服饰结合的实用功能外,苗绣纹饰的丰富、色彩的绚丽和技法的多样,使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此外,苗绣之所以有鲜明的集团性和稳定的历史继承性,主要在于它具有符号化的族徽记属性。各支系的图案多样均有固定的母题和表现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传统,世代相传。其所表现的内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传承状况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该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苗绣艺人的数量日渐减少,可以说,现代文化越是发达,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面对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顺利传承下去。
传承人物
张桂英,女,苗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苗绣(雷山苗绣)。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绣(雷山苗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3月31日,雷山县开展苗绣产业赋能苗族地区乡村振兴培训活动,以激励广大传承人学习苗绣,使苗绣(雷山苗绣)得以发展。
2021年10月12日,雷山县锦绣计划培训班正式开班,以促进苗绣(雷山苗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绣(雷山苗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7年11月23日,“蝴蝶妈妈的世界——2017雷山苗族服饰高级定制专场秀”在贵州雷山举办,苗绣(雷山苗绣)作品参与展示。
2022年7月,苗绣(雷山苗绣)作品《苗疆春色》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展出。
荣誉表彰
2012年11月,苗绣(雷山苗绣)作品《苗绣(雷山)女子盛装》在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获“银奖”。
2017年,苗绣(雷山苗绣)作品《苗族绣片》在第六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中获“银奖”。
社会活动
2019年6月13日,雷山县开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苗绣(雷山苗绣)项目参与展演。
2019年11月1日,2019中国·雷山苗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民族歌舞展演在雷山县文体中心举行,苗绣(雷山苗绣)项目参与展演。
2021年12月1日,“2021年贵州技能大赛——非遗技能大赛决赛”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开幕,苗绣(雷山苗绣)项目作为相关组别参与其中。
文化轶事
苗族姑娘好刺绣是与传说里的苗民南迁联系在一起的,说是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
参考资料
苗绣(雷山苗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张桂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4 09:4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