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卖菜
一年生草本
苦卖菜( Ixeris polycephala Cass.)是一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数须根。茎直立,高10-80厘米,基部直径2-4毫米,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或自基部多分枝或少分枝,分枝弯曲斜升,全部茎枝无毛。 苦卖菜性喜冷凉,适应性广,各种土质均能种植。分布陕西(华阴、眉县、城固、勉县)、江苏(具体地点不详)、浙江(遂昌、丽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台湾(台东、台北)、江西(南昌)、湖南(具体地点不详)。
分布范围
分布陕西(华阴、眉县、城固、勉县)、江苏(具体地点不详)、浙江(遂昌、丽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台湾(台东、台北)、江西(南昌)、湖南(具体地点不详)、广东(连平)、广西(百色)、贵州(江口、望谟)、四川(南川)、云南(昆明、大理、丽江)。生于山坡林缘、灌丛、草地、田野路旁,海拔300-2200米。中南半岛、尼泊尔、印度、锡金、克什米尔地区、孟加拉、日本广有分布。
形态特征
形态描述:茎直立,高10-80厘米,基部直径2-4毫米,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或自基部多分枝或少分枝,分枝弯曲斜升,全部茎枝无毛。基生叶花期生存,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包括叶柄长7-12厘米,宽5-8毫米,顶端急尖,基部渐狭成长或短柄;中下部茎叶披针形或线形,长5-15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箭头状半抱茎,向上或最上部的叶渐小,与中下部茎叶同形,基部箭头状半抱茎或长椭圆形,基部收窄,但不成箭头状半抱茎;全部叶两面无毛,边缘全缘,极少下部边缘有稀疏的小尖头。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总苞圆柱状,长5-7毫米,果期扩大成卵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及最外层极小,卵形,长0.5毫米,宽0.2毫米,顶端急尖,内层卵状披针形,长7毫米,宽2-3毫米,顶端急尖或钝,外面近顶端有鸡冠状突起或无鸡冠状突起。舌状小花黄色,极少白色,10-25枚。瘦果压扁,褐色,长椭圆形,长2.5毫米,宽0.8毫米,无毛,有10条高起的尖翅肋,顶端急尖成长1. 5毫米喙,喙细,细丝状。冠毛白色,白色,纤细,微糙,不等长,长达4毫米。花果期3-6月。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含乳汁。茎直立,无毛,上部分枝。基生叶倒卵状披针形或匙形,先端钝圆,边缘羽形分裂,有时为琴状分裂,有不规则尖锯齿。茎生叶无柄,基部耳状。头状花序多数聚集成伞花状,花黄色。瘦果成熟时呈暗褐色,冠毛白色。
生活习性
苦卖菜性喜冷凉,适应性广,各种土质均能种植。较耐早而不耐溃。在7一32℃生长良好,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8—22℃。其发育需经过长日照阶段,种子要经过休眠期才能萌发。
栽培技术
苦卖菜喜温暖湿润气候,既耐寒,又抗热,各种上壤都可种植。苦卖菜幼苗子叶出土力弱,因此播前土壤要整细。播种期,南方2月底一3月播为宜,北方4月上,中旬播种。在华南也可秋播。播种方法一般采用条播或穴播,条播行距25—30厘米,北方垄作行距50—60厘米,采用撒播或双行条播。穴播行株距20厘米。播种量每亩0.5公斤,覆土2厘米。育苗移栽时,每亩大田只需用种0.1—0.15公斤,一亩苗铺地,可栽5亩大田。移栽行距25—30厘米,株距10—15厘米。幼苗具5—6片叶时移栽。
苦买菜生长快,再生力强,刈割次数多,产量高,需肥量大。肥足才能高产。一般每亩需施猪牛粪或厩肥2500—5000公斤。每刈一次均要施追肥。春播5月上旬,株高40—50厘米时即可刈用,6—8月生长特别旺盛,每隔20—25天即可刈一次。留茬5—8厘米,年刈5—8次。小面积栽培可剥大叶利用,留小叶继续生长。一般亩产5000—7500公斤,高者可达10000公斤。
饲用价值
鲜草含水9.17%,粗蛋白质1.78%,粗脂肪0.69%,粗纤维1.09%,无氮浸出物3.71:6,租灰为0.83%。柔嫩多汁,各类畜禽均喜食,是猪、牛、羊,兔的好青饲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2:03
目录
概述
分布范围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