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木(学名:Picrasma quassioides (D. Don) Benn.)是苦木科苦木属的
落叶乔木。树皮紫褐色,有灰色斑纹;奇数羽状复叶,卵状披针形或广卵形,背面仅幼时沿中脉和侧脉有柔毛;花雌雄异株,组成腋生复聚伞花序,花序轴密被黄褐色微柔毛,卵形或长卵形,外面被黄褐色微柔毛,覆瓦状排列,花瓣与萼片同数,卵形或阔卵形,雌花中雄蕊短于花瓣;核果成熟后蓝绿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 苦木以味苦著称,故有“苦木、苦树”之名。
落叶
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紫褐色,平滑,有灰色斑纹,全株有苦味。叶互生,奇数
羽状复叶,长15-30厘米;小叶9-15,卵状披针形或广卵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锯齿,先端渐尖,基部楔形,除顶生叶外,其余小叶基部均不对称,叶面无毛,背面仅幼时沿中脉和侧脉有柔毛,后变无毛;落叶后留有明显的半圆形或圆形叶痕;
托叶披针形,早落。
花
雌雄异株,组成腋生
复聚伞花序,花序轴密被黄褐色微柔毛;萼片小,通常5,偶4,卵形或长卵形,外面被黄褐色微柔毛,覆瓦状排列;花瓣与萼片同数,卵形或阔卵形,两面中脉附近有微柔毛;
雄花中雄蕊长为花瓣的2倍,与萼片对生,
雌花中雄蕊短于花瓣;花盘4-5裂;心皮2-5,分离,每心皮有1胚珠。核果成熟后蓝绿色,长6-8毫米,宽5-7毫米,种皮薄,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长于海拔(1400-)1650-2400米的山地杂木林中、山地林缘或山谷林中。性喜光,耐干旱、耐瘠薄,也耐阴,多生于山坡、山谷及村边较潮湿处。在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壤土中生长发育较好。
分布于中国、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朝鲜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在云南分布于中部(富民、禄丰)、东南部(屏边、砚山)、南部(普洱)、西南部(凤庆)和西部(鹤庆)等地;在西藏分布于吉隆和林芝。
种子繁殖适宜种植时间为4-10月。选阴雨天,按行距20-25厘米开沟条播,株距可依土质肥瘠、排灌难易、管理粗细而定。种子播到沟内后,覆土2-3厘米,镇压后浇透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