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王保国是近年来影视艺术画廊里不多见的一代回族新农民的形象。他既有农民的品质,又有知识青年的胸怀和志趣。他如泥土般质朴,又如大山般深沉,对故土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父亲因打窖塌方牺牲后,他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立志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勇敢地挑起苦泉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重担。面对一次铭心刻骨的婚变,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苦泉村小学师资短缺、办学困难,他忍痛割爱,苦心说服自己的胞妹放弃考......
1998年,适逢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自治区决定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以资纪念。于是,有了一个剧本,名字叫《阳光照耀的山村》。并且也成立了一个摄制组,导演由山西电影制片厂的高建国担任,其他的主要职员均为长影的人马。5月4日,美术师朱家欣带着这个剧本找到我,说让我出山。我草草的看了一下,还没等我表示态度他便送来了车`票,要我与他一起去银川,说“这是救场”“剧本要行,能请你老人家吗?”对这种类似“绑架”的邀请,没有办法,跟着他走吧。
到达银川之后,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出面接待,提出希望把这个电视剧搞得如何如何,特别说一定要在九月三十日自治区成立纪念日那一天能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可是此时已经是5月8日!我跟领导们说:那恐怕够呛,因为写剧本已经来不及了,还得录制、还得做后期,前后一共才四个月,不是一般的紧张。但是,他们说:已经没有退路了。深入生活,没有时间;看资料,没有时间;写剧本,也没有时间。我吓出了一身冷汗,觉得此行真是掉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我抓紧时间把《阳光照耀的村庄》看了一遍,跟作者石舒清聊了一些素材。制片人、自治区话剧团党支部书记闫风亮看我一直没有动笔,心里也有点发毛。时间在一天一天的消逝,剧本却没有成型,而全组人马都在那儿等着。搁谁心里在能不急?他急我也急,我几乎连觉也没得睡了,一个劲儿的在看资料,进行恶补。我对他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其实这是在自我安慰。我脑子里飞速的集中着几十年来我深入农村生活积累起来的感受、人物和故事,不断地进行着筛选和提炼。终于,在一个星期后的深夜12点拿起了笔,写下了四个字:苦泉纪事。这四个字,成了剧本的名字。直到清晨五点,第一集顺利写完。
我写东西只有二三百字的大纲,从来也不打底稿和拉所谓的详细提纲。完全由人物牵着我的笔头走。创作这个东西和做其他事情一样,头三脚难踢。一旦开了头,就一泄千里了。果真,人物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便拽着我的笔一场戏一场戏地把它写了出来。当时我对闫风亮提出来的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逼我”,“更不要天天来催我”。他真的做到了,放心地把剧本的重担让我一个来承担了。五天之后,我请他来,听我念写好的头三集剧本,让他定夺一下按这个风格和脉络写下去是否可以,而且特别向他说明为什么剧名叫《苦泉纪事》的因由。他兴致勃勃地听完了,叫了好,说“这下我的心里有底儿了,你就这么往下走吧”。他让我开列了一个角色名单,然后就让导演按这个名单开始选演员。剧本写到一半时,导演便带着主创人员出发采景去了,演员也开始集中。至5月26日,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苦泉纪事》封笔。速度之快到了一天写一集还要多的程度。剧本立即复印,发到了剧组全体演职员手中。闫风亮安排我“好好休息”,派了两个兰州来的剧务陪我逛了一下“镇北堡影视城”、“西夏王陵”、“宁夏黄河”等等银川周边的影点。我哪里还有心玩?整个身心疲惫到了极点。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不停笔的写呀写呀,能不累吗?
电视连续剧《苦泉纪事》如期拍摄完成,也如期制作完成,还如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能为自治区奉献一部作品,使我感到十分欣慰。我在家里看了这部电视剧,拍得真不错,尤其是里面的演员选的和表演得都十分的到位,与我的设想一样。高建国的导演功力非常的了得。1999年5月,我收到了闫风亮寄来的电视剧《苦泉纪事》荣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的证书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