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猝倒病是由瓜果腐霉、德里腐霉引起的、发生在
苦瓜的病害,育苗期易发病。受害植株出土不久的幼苗从地上部分倒伏,病部呈水渍状凹陷,湿度大时病部腐烂,病部及附近地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体。
苦瓜猝倒病病原为瓜果腐霉(学名: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和德里腐霉(学名:Pythium deliense Mours),均属
鞭毛菌亚门真菌。在CMA上菌丛白色绵状,
菌丝体发达,具分枝无隔膜,菌丝宽3~7微米;
游动孢子囊顶生,膨大成形状不规则的姜瓣状,萌发后形成球状泡囊,泡囊内含游动孢子8~29个,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休止时呈球状,大小11~12微米;藏卵器顶生球状,无色,大小19~36微米,雄器同丝或异丝生,近椭圆形;卵孢子球形光滑,不满器,浅黄色,直径17~28微米。
苦瓜猝倒病在苦瓜的育苗期易发病。苗期染病,露出土表的茎基部或胚轴中部初呈水渍状,后变为黄褐色,病苗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在地面上,病部变为黄褐干枯或缩为线状,湿度大的,病部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
病菌以
卵孢子在12~18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
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腐霉猝倒病。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病菌侵入后,在
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
低温、高湿、土壤中含有机质多、施用未腐熟的粪肥等均有利于发病,苗床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湿度偏大也易于发病。成熟期田间应严格控水,浇水时要绝对避免水淹瓜果,否则瓜果腐烂,易发生苦瓜绵腐病。此外,该病多发生在土壤潮湿和连阴雨多的地方,易与其他根腐病共同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