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伽登
波兰现象学哲学家、美学家
英伽登 (Roman Ingarden,1893—1970),当代波兰现象学哲学家和美学家,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早年受教育于里沃夫、哥廷根和弗赖堡等大学,曾师从现象学运动创始人胡塞尔,是胡塞尔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918年取得博士学位回国,然后在大学教授哲学。第一个系统深入地建立现象学美学的文艺理论家。
成就及荣誉
他的著作有:《文学的艺术作品》、《论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艺术本体论研究》、《经验、艺术作品与价值》等。其中《文学的艺术作品》最著名,是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作。
人物生平
在早期师从胡塞尔的六年中,英伽登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作了精深研究,并接受这一理论。认为现象学强调意识主体与被意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结构的意向方式问题,有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由物质、形式、存在三方面组成的本体论,确立自己的理论研究方向:紧紧围绕意向性对象,进行本体论研究。英伽登在认识论上基本遵循胡塞尔的思路,即把“意向性”作为自己哲学、美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但在本体论上却与之相反,而趋向实在论。正唯此,英伽登对本体论十分重视,认为本体论研究应先于现象学研究。
英伽登在艺术本体论研究中,接受胡塞尔学说中的可取部分。首先,他直接从作品本身出发,强调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现象学美学和文艺理论;其次,他将现象学“还原”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上,对艺术作品的本质结构和审美经验的完整过程加以描述;再次,他强调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将艺术看作是纯意向性客体,将艺术活动看作纯粹意向性行为,但同时,他又不同意胡塞尔否定有独立于主体意识的客观对象的说法,而坚持作品尽管是一个意向性对象,但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客体。因为,艺术作品本体同观者意识的“具体化”既相联系,又有本质不同。
在本体论上把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界定为“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这四个层次是:一,语音和更高级的语音组合层次;二,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层次;三,再现的客体层次;四,图式化观相层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方式”,这种研究方式与现象学理论是相合拍的。
英伽登在晚年还集中研究了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质素”问题。认为“美学质素”就是美学中的形而上学性质:崇高、悲怆、恐惧、震惊、哀悯、神圣、妩媚、平和等。此外还有一种“艺术质素”,即:复杂、明澈、清晰等。这两种质素构成文艺作品“中性骨架”的最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04 10:46
目录
概述
成就及荣誉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