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
⒈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挡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开进西奈并准备大规模反击的时候。10月30日下午6时,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
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限12小时以内作出答复:1.两国政府立即停止在陆海空的敌对行动;2.两国军队相互后撤,埃及军撤至
苏伊士运河西岸,
以色列军撤至运河以东10英里处;3.埃以两国政府同意英法联军为隔离两国军队和保障一切国家船舶在运河航行而暂时占领阿德福港、
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
⒉ 以色列按照早已和英法商量好的接受最后通牒要求。
纳赛尔则在当天深夜加以拒绝,并于31日早晨命令
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区的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命令阿密尔在英法军进攻时撤退
西奈半岛和部队,保卫苏伊士运河。纳赛尔认为,只要能守住拉法阿布、奥格拉、
阿里什三角地区,就能阻止以色列军从北路、中路进攻
西奈半岛,而当前威胁最大的是已经到达哈萨拉的以色列第7装甲旅即将与米特拉山隘的空降部队会合。为此,埃及军迅速将运河西岸的第4装甲师推进到哈萨拉,同时为阻止第7装甲旅与空降部队的会合而将部队推进到萨马代。
⒊遭埃及拒绝后,英法空军在10月31日下午对埃及的15个机场、一些兵营和
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
经济、交通设施,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埃及识破了英法的这一战略企图,在英法空袭后,埃及总统纳塞尔为防止英法占领运河区,而使西奈不队受到夹击的危险,命令增援部队停止进入西奈,在西奈的守军迅速撤至运河区。这样,埃军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撤出西奈半岛。驻守在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的埃军,虽受以军三面包围,仍然利用夜色掩护,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⒌打破对
蒂朗海峡的封锁是以色列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
沙姆沙伊赫是蒂朗海峡西岸重镇,11月2日,以军第9旅可是进攻沙姆沙伊赫地区。该地的埃军两营守军在接到埃总部的撤退命令后,鉴于海上有
英国海军的封锁,陆路缺乏交通工具,因此,只能固守阵地。以军多次发动进攻,仍未得手。5日,埃军在多面夹击、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丧失阵地。埃及军队这种不顾后路的打法,使得军队主力得以后撤。但此时,埃军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
亚喀巴湾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⒈埃军同英法军队的战斗主要在塞得港进行。从11月1日起,英法空军对
塞得港进行连续轰炸。11月5日拂晓,英法想向塞得港空投了第一批伞兵,英军伞兵约600人在加密尔机场周围着陆,并迅速占领了机场。法军伞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很快占领了供水厂。下午1时45分,英法第二批伞兵又在上述两地着陆。
⒉11月6日上午,英法军队首先用猛烈炮火袭击塞得港防御阵地,然后,2.2万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开始陆。英海军第三突击旅在塞得港登陆作战,法军海军陆战队在富阿德港登陆。6日深夜,英法登陆部队沿
苏伊士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到埃军抵抗。
⒊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
⒋ 英法和以色列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苏联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
美国为把英法
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7日宣布停火,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在埃及应允以色列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从西奈撤出全部军队,所遗有争议的
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由“
联合国军”暂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