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赞歌》是电影《
英雄儿女》的插曲,由
公木作词,
刘炽作曲,
张映哲领唱、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和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合唱的歌曲。1964年,该曲在电影上映时正式发行。
1962年,《英雄儿女》的编剧
毛烽和导演把没有进行剪辑的电影片段交给作词人公木,邀请其为《英雄赞歌》写歌词。在观看完片段后,公木联想到自己所创作的诗《烈士赞》,认为该诗和电影有关系,都是在写英雄。在经历一晚后,第二天他完成了歌词创作。
该曲曲作者刘炽在拿到歌词后并没有马上谱曲,而是拉着朋友打起扑克。而正当大家打在兴头上时,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家谢绝一切打扰,一遍遍读着歌词,最后创作出曲谱。该曲是以内蒙古民歌《巴特尔陶陶呼》为蓝本加以发展完成的。谱曲过程中,歌词已然谱完,但他总觉言未尽、兴正浓,好像还需要一个高潮方能完美升华。情之所至,他顾不上去找公木,自作主张地为每一段续上了概括英雄精神的副歌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样重章迭咏处理的表现手法,在《诗经·国风》中极其普遍,循环往复,荡气回肠,更能深化歌曲的主题,增强感染力,添加强烈的震撼力。谱曲中,刘炽还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歌词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的旋律有机统一起来。叙事部分由女声领唱,抒情部分(即副歌)采用合唱。
词曲完成后,为了挑选演员来演唱该曲,《英雄儿女》的创作团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歌唱演员挑选小组,《英雄赞歌》的词作者、曲作者都在其中。导演对各位演唱者的演唱状态进行仔细比较,最后确定由张映哲来演唱《英雄赞歌》。在录制过程中,虽然张映哲很喜欢这首歌,在此之前她也看过这部电影的小说版,但她并不知道自己演唱的这首歌在电影中是什么样的画面,所以在录音棚演唱时总进不了状态。最后在编剧毛烽启发下,张映哲找到了感觉。
最初《英雄儿女》主题歌的创作任务交给了毛烽与作曲家刘炽。起初,毛烽写了几稿,也没能写出自己中意的歌词。为了尽快找出符合此曲的词作者,导演
武兆堤与刘炽、
田方等人一起找到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创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的公木。公木当时刚刚摘下“右派”帽子不久,他顾虑重重,拒绝“出山”:“歌词让我来写合适吗?”武兆堤坚定地说:“我们不怕。这首歌词的作者非你莫属。”经不住武兆堤等人的百般恳求,公木最终答应了下来。
作为影片《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通过对故事内外空间的巧妙处理,使之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全曲在稳健舒展的旋律进行中浸透着一种壮美;在不紧不慢的侃侃而谈里饱含着无限深情,呈现出主歌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
主歌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英雄壮举,讴歌了英雄的伟大精神。后两句音程的跳跃和全歌最高音的行进,激情高亢。在此基础上,转入副歌。这个唱段呈现大气磅礴的颂歌气质,与前面民谣风格的曲调构成鲜明的对比,并推助歌曲达到高潮处。由此,那种对英雄无比崇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抒发。这一问一答形式的两句,高度概括和有力升华了歌曲的主题和旋律。
《英雄赞歌》是一首礼赞以
王成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革命英雄的颂歌。在演唱中,唱完第一段又加上了男声朗诵,明示了向王成学习的主题。同时,歌曲又与王成在无名高地的英雄形象融为一体。无疑,让人铭记的是《英雄赞歌》和“英雄王成”,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