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兰原矛头蝮
蝰科原矛头蝮属管牙类毒蛇
茂兰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 头侧具颊窝的中小型管牙类毒蛇。体型和其他原矛头蝮相比相对较小。头呈三角形,较窄长,与颈区分明显。头被小鳞。头背灰褐色,具略对称的黑色条纹,眶后具1条细的灰褐色眉纹,从眼后延伸至颊鳞后方。体、尾背面浅灰色或灰褐色,具68一72条镶不连续的淡黄色边缘的深棕色横纹。尾尖黑褐色。腹面浅灰色,两侧散布浅褐色斑。
形态特征
身体细长,雄性最大体全长长815(650+165) mm ,雌性最大体全长646(531+115) mm 。头长,三角形,头宽约为头长的0.69,明显宽于颈:头背被覆小的、不规则的鳞片。头背前部鳞片平滑,枕部起棱。吻尖,吻鳞三角形,自头上不可见,宽为高的1.3倍;鼻间鳞不与吻鳞相接,其间相隔4枚小鳞:眶上鳞与鼻间鳞之间有2枚鳞片,明显大于邻近的吻鳞。眶上鳞大而长,明显宽于头部其他鳞片,一周有13枚小鳞,眶上鳞之间一横排有10~12枚小鳞。鼻鳞梯形,完整,圆形鼻孔开口于中间;颊窝之上有2枚增长的上眶前鳞,与后枚颊鳞接触,下枚长于上枚,形成颊窝的上缘。眼突出,瞳孔直立;颊鳞2枚,大小相近;1枚长的下眶前鳞形成颊窝的下缘;眶后鳞小,2枚;1枚细长、新月形的眶下鳞与下眶前鳞间隔1枚小鳞;颞鳞多,上部起棱,下部平滑。上唇鳞7~8枚,第2枚构成颊窝前缘,与鼻鳞间相隔1小鳞;第3枚最大,第3枚和第4枚与眶下鳞间隔1行小鳞。下唇鳞10~12枚,第1对彼此相切,前3对与前领片相接;后领片较小。背鳞窄、尖而通身起棱,25(23,21)-21(19)-17(15)行。雄性腹鳞185~193枚,雌性腹鳞190~191枚;肛鳞完整;雄性尾下鳞72~85对,雌性尾下鳞72~74对。身体背面灰褐色,体尾部具有68~72个黑褐色的横斑。横斑一般较小,具淡黄色边缘,约6列背鳞宽和0.5~1.5行背鳞长;横斑有时饰变成点状。两横斑之间的距离在向尾部逐渐减小。尾尖深褐色,散布灰白色点斑;尾腹部灰色,两侧具有一系列灰褐色斑块。头背部灰褐色,具有不明显对称的条纹;头颊两侧各具有一黑褐色、窄的眶后纹,自眼后一直延伸到口角处。半阴茎分叉,长达第8对尾下鳞。远端被萼,近端具刺。半阴茎基部被大刺,向上逐渐变小。精沟分叉。
生活环境
栖息于海拔200~550m具有喀斯特地貌的林区。常见于公路上、菜地里、石缝中,受到惊扰时逃跑迅速。
习性
主要在夜间活动。卵生。
分布范围
国内目前仅知分布于模式标本产地贵州(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外可能分布于越南北部的谅山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14:0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