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祠,位于山东省
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范仲淹的享堂。范公祠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系邑人知县韩泽倡议并主持修建,2006年邹平县在旧址基础上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明清式建筑风格,四进院布局,由范文正公祠、菜根茎舍、忧乐亭、烟雨亭、碑廊、后花园等建筑组成,集中展示范仲淹清正廉洁、忧国忧民的人生事迹和先忧后乐的光辉思想。
据《长山县志》记载,该祠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系邑人知县韩泽倡议并主持修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此间历经朝代更替,时坏时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
范公祠占地5000平方米,明清式建筑风格,四进院布局,由范文正公祠、菜根茎舍、忧乐亭、烟雨亭、碑廊、后花园等建筑组成。门前古槐相传由北宋治平二年知县韩泽修建祠堂时亲手种植,距今已近千年,依然枝繁叶茂,有“邹平树王”之誉。
范公祠坐北面南,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大殿,后院为享殿。大殿采用
歇山式建筑,灰砖青瓦,斗拱飞檐,殿内塑有范公坐像,大殿前东西两侧,各植银杏1株,高达10丈。院内还有古槐3株,其中一株树老干空,老干内又生出一株新槐,枝叶繁茂,蔚为奇观,人称“怀中抱子”。享殿雕梁画栋,茂林修竹,清静幽雅。殿下有匾额两块,一为“长白书院”,一为“菜根味舍”。
范公祠左右分立两碑,左书“先忧”,右书“后乐”,门的两边对联是“宰相出山中,划粥埋金,二十年长白栖身,看齐右乡贤,依然是苏州谱系;秀才任天下,先忧后乐,三百载翰卿著绩,问济南名士,有谁继江左风流。”对范仲淹一生的经历和业绩作了全面的概括和评价。
范公祠历经沦桑,历900余年而不衰,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政府投资10万元对大殿两院进行了修葺,再现祠堂当年风采,对弘扬范公“先忧后乐”思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在徐州任上病故,母亲谢氏将灵柩送回苏州安葬。两年后,因生活艰辛改嫁时任吴县推官的朱文翰。范仲淹随母亲到朱家,改名朱说。朱文翰,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朱文翰辞官回乡后,范仲淹随继父生母来到淄州长山。七岁时,母亲谢氏教范仲淹识字,十岁时入私塾读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大夫姜遵的青睐。姜遵称赞范仲淹说:“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在继父友人的推荐下,范仲淹入邹平长白山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四面环山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为了避开寺内的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煮一锅粥,待冷却凝固后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每顿吃一两块充饥,留下了“划粥断齑”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