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祠
山东省淄博市境内的祠庙
范公祠,位于淄博市博山区中心路东首,始建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范公祠山门朝北,二进院落,依山势而建,是一组以范泉为中心的明代古建筑群。博山是范仲淹之母的家乡,范仲淹少时在此读书,为纪念他,当地人修建了范公祠。
历史沿革
博山范公祠始建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范公祠旧时为范泉书院。
建国后,1953年范公祠被辟为淄博市图书馆;1991年,图书馆迁出;
1994年,博山区政府重修范公祠;1995年8月,作为古迹名胜正式对外开放。
2013年,范公祠被批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范公祠山门朝北,二进院落,依山势而建,是一组以范泉为中心的明代古建筑群。泉北有范公亭,原筑于泉南,民国初年改建于泉北。南有敬一堂,现为博山古今陶琉展厅。祠内有范公塑像和大型范仲淹故事壁画。祠后旧有荆山寺,又有巨石如坪,名“一亩石”,相传是范公晒书之处。
范公祠山门西面有石桥横跨范河,古称“荆山桥”,后人将其更名为“后乐桥”,桥名取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
范泉位于范公祠院中心,为长方形,长6.7米,宽5.4米,深2.6米,周护石栏,东拦板上刻篆书“范泉”二字。昔日,泉出地表,水势涌盛,泉出贯珠,汩汩上冒,洁净透明。《续修博山县志》载:“范泉,出荆山麓范文正公祠堂下,祠前临秋谷,涧道迥合,其泉下流入涧,平流过后乐桥上。”清吏部尚书孙廷铨也著文曰:石梁上下,南涧北流,东泉西逝,宛成十字。
历史文化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据史料记载,博山是范仲淹之母谢氏的娘家,也就是说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宋咸平元年(998年)九月十五日,年仅9岁的范仲淹随继父朱文瀚到达淄州,住在颜神镇秋口(今属淄博市博山区),范仲淹就在秋口上学。直到宋景德元年(1004年),朱文瀚任长山(今邹平县)县令,一家人便从秋口迁往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离开了博山。但后人敬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祠纪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4 08: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布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