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竹岭
温州茅竹岭
茅竹岭因种植茅竹而得名,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岭不高,是大罗山的余脉,却像一条腾跃的苍龙,一直延伸到瓯江。明·王瓒《茅竹岭西庄》赞美其山水之秀:“乘闲聊赴野云期,水荇牵风荡浆起。求友黄鹂声缓转,伺鱼白鹭步轻移。江清似此谁同渡,山好吾今更有诗。茅竹岭西千树竹,繁阴如盖坐多时。”
基本信息
茅竹岭因种植茅竹而得名,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岭不高,是大罗山的余脉,却像一条腾跃的苍龙,一直延伸到瓯江。明·王瓒《茅竹岭西庄》赞美其山水之秀:“乘闲聊赴野云期,水荇牵风荡浆起。求友黄鹂声缓转,伺鱼白鹭步轻移。江清似此谁同渡,山好吾今更有诗。茅竹岭西千树竹,繁阴如盖坐多时。”
历史沿革
茅竹岭是宋代文化教育的遗址所在。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茅竹岭又名丁公岭,以八行丁廉夫所居。”早在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人称皇祐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丁廉夫父子寓居茅竹岭,构筑“醉经堂”,聚徒讲学,后演变为茅川私塾,为龙湾区内最早的教育场所。
茅竹岭自古就是温州“东南锁匙”和“入温咽喉”的江防要塞。在明朝,这里是温州卫守备之地,清朝这里曾筑城驻防,称为茅竹寨或茅竹讯。晚清温州将领陈百川、洪筱山等曾在这里建炮台,抗击西方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建立强大的人民海军。彭德怀元帅曾经到茅竹岭查看地形,经过论证,在茅竹岭山脚下选址建造人民海军基地。
古迹景色
茅竹岭是条古道,全长约493米,每阶用雕有花纹、绳纹、云纹防滑的条石三或四根铺就,两旁置边沿石。沿途树木成荫,溪水流淌。古道中段的原有便止亭,王瓒撰有《便止亭记》一文。现路亭改建为砖混建筑,一座三开间硬山顶路亭,行人从路亭穿廊而过,俗称“穿心路廊”。
茅竹岭是永嘉场乡亲赶路的休息站,也是远方游子心中的“乡关”。农夫们挑着产自永嘉场一带的盐、海鲜、蔗糖、大米等物资通过这里;乡亲们外出求学经商,走过这里;张璁、王瓒、项乔等历史先贤,也是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建功立业。她称不上分水岭,但它却成了我们人文的分水岭,因为两边的民俗、方言均有所不同。以东称“永嘉场”,以西的状元等地称“岭上”。
在绿树掩映中,古道曲折蜿蜒,延伸到岭坪。阳光穿过绿树缝隙,投射在刻着图纹的石板古道上,透着岁月的沧桑。
茅竹岭有座平山禅寺,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因寺在茅竹岭岭背山坪而得名。面积不大,却古朴、静幽,佛象宝相庄严。只是年代有些久远,与山下喧嚣繁华的红尘截然两个世界。暮鼓晨钟,偶然经过,可听到僧人梵唱,静静咛听,也令人生出几分禅意。
寺院保持清代建筑风格,曾一度作为他用,后收回管理,并在寺后扩建部分建筑。1990年12月,被定为温州市文物古迹保护点。寺内现立有古碑二通。一通刻于嘉庆六年(1801)十二月的“奉宪勒碑”,巴哈布撰,记载嘉庆三年风灾后抵任永嘉知县,任上请豁免七都坍坏涂田三千余亩粮额,民颂之。另一通刻于清咸丰三年(1853)十月,题为“修建茅竹岭土埭土堡各工及遵办团练保甲记”,庆廉撰书,记载咸丰三年水灾后重建茅竹岭土埭、土堡各工程及操办团练保甲,以防海寇等事。
寺院对面青山一片,左右交通便利。后面是横亘绵延的大罗山,几公里长,被绿色植被覆盖,很少可以看到裸露的山石,满山滴翠。山不高,大约也就几百米,左转可沿一条青石铺就的石阶上山,石阶两边是杨梅树。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漫步茅竹岭.龙湾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7 22:46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