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县人民广场
茌平区人民广场
茌平区人民广场竣工于2004年12月28日,总投资2200万元,占地8.53公顷,集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广场。
地理位置
茌平区人民广场位于聊城市茌平区,东临顺河街,西至枣乡街,南依怡新路,北靠新政路。总投资2200万元,于2003年开工建设,2004年12月28日竣工,可同时容纳三、四万人游憩,是目前茌平区面积最大的广场。
文化建筑
广场北侧有八根浮雕立柱,由东向西圆弧形排列,它们代表着茌平八则历史文化典故。在每根立柱的下方都准确地刻着每个故事的内容与出处。
东起第1根
茌平的衙门朝正东
旧社会有句俗话,叫做“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意思是说,普天下的衙门口都是向南开的。可茌平县的衙门却不是这样,硬是朝东开,面向南北大御道。“南京到北京,茌平的衙门朝正东”,这说明,茌平的衙门朝正东,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这里,有段有趣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浙江钱塘举人吴陈琰进京赶考。路过茌平时,偶遇风寒,病在了城中的悦来老店里。有天傍晚,吴陈琰正在店中用饭,却见两个衙役腆胸叠肚地横进店来,叫了几个荤菜,一壶热酒,旁若无人地喝将起来,其中一个衙役道:“我说老兄,你说是当县大老爷好,还是咱干衙役的恣啊?”
“那还用说,当然是当县大老爷好啊!出门坐轿,前呼后拥;堂上一呼,堂下百应。多威风,多荣耀!”
“老兄,叫我说,还是咱当衙役的恣。你看县大老爷整天迎来送往,审疑问案,昼夜不得安宁。哪像咱,万事不操心,高兴了喝二两,缺钱了敲点竹杠。神仙也赶不上咱快活啊!”
“有理有理。刚才咱们还敲了老小子二两银子呢!哈哈……”
两衙役吃饱喝足了,遥遥晃晃地站了起来,说了声:“店家,记在帐上!”便扬长而去。
吴陈琰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心想:有朝一日我金榜提名,非到茌平来当县令,杀杀他们的威风!
第二天一大早,吴陈琰便上路了。等到了京城,才发觉考期已误。想回去,盘缠已花得差不多了,只好在前门大街租了个铺面,以卖字测字为生,等下次京考。由于他的字雄浑苍劲,别具一格,很快在京城出了名。
一日,康熙皇帝驾临翰林院,触景生情,想用60字的对联总结清朝的过去,展望清朝的将来。随出一上联:“半天霖雨点点滴滴化作长江巨浪愿东之广西之广南之广北之广天下之广登秦岭越十二重峰观山观水观日月大清一统天下”,即命翰林们对下联。恰好这天吴陈琰又被召去测字。听完康熙出的上联,心中早拟好下联,只是身非翰林,不敢造次,便写在纸上,托一翰林学士递上去。康熙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到:“一介书生朝朝暮暮磨成锦绣文章做仕之魁乡之魁会之魁店之魁天下之魁步金阶列十八学士安国安邦安社稷天朝万事忠良。”
康熙看罢喜形于色,问道:“写者何人?”吴陈琰急忙从人群里挤出,跪倒在地:“启禀万岁,乃小人所写。”康熙见吴陈琰非翰林学士穿戴,便问缘由。吴陈琰就将自己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康熙沉吟半晌,说道:“朕见你字体苍劲,学识过人,甚为爱惜,就做朕的门生吧,也算翰林学士!”吴陈琰连忙叩头致谢。
这样,吴陈琰便留在了翰林院。从此,康熙更加喜欢吴陈琰,而吴陈琰也独秀翰林院。时间一长,吴陈琰想,树大必招风,招人嫉妒是必然的事,不如早早离去为好。这时吴陈琰想到了茌平,想到离开茌平时为两个衙役而发的誓言。于是他就上书向康熙奏本,要求到茌平县当县令。康熙接到奏章很是诧异:“茌平乃京城通南京的御路必经之地,单是迎来送往就疲惫不堪,何必去当那个苦差县令呢?”无奈吴陈琰一再恳求。康熙便说:“你既然坚持要去,这迎来送往的客套就免了罢。朕赐你半幅銮驾,把茌平的衙门改朝东开,直向御路,过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将下马,都参拜于你!”
吴陈琰谢了圣恩,赶赴茌平上任,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衙门改南朝东,并把半幅銮驾摆放在衙门边。接着从严治吏,把为非作歹的衙役重则革职,为县衙内大小官吏和三班六房的衙役都定了法规,衙风为之一新,将茌平治理得官正吏清,百姓安居乐业。
从此,茌平的衙门口朝东开这一规矩流传下来,至今尚令茌平人倍感自豪,津津乐道。
东起第2根
红枣来历的传说
据传,有一年皇帝坐辇出巡,路过博平时,由于多日旅途劳顿,不知不觉便在辇中睡着了。梦见在这片平坦的土地上,到处长满了未曾见过的大树,树上结满了艳红透亮的果实,忙令人摘来品尝,果实又脆又甜,甚是可口。正吃得有味,不料地方官前来迎驾,把美梦给惊了。皇帝睁开了眼睛,仍觉口中果实味道尚存,即命博平知县快快把本地盛产的红果儿献上尝用。博平知县闻听,哪敢怠慢,忙差随从衙役分赴四乡,摘来许多熟透的李子、沙果呈献于皇帝。皇帝见李子透红闪亮,以为是梦中所食之脆甜果实,拿起一个便大口咬,略一品尝,却是酸味,急忙吐出。骂道:“狗奴才,那甜脆果实不奉献于朕,却以酸涩之物骗朕,你该当何罪?”博平知县一听要将其问罪,忙连连叩头道:“万岁息怒,方才怨小官未听清皇上所要之果,恳请万岁说明此果之状,小官定戴罪摘取献来。”皇上吃果心切,于是说道:“此果圆红玲珑,脆甜适口。”博平知县为难地跪在地上“这……这……”了一阵,不知向何处去摘取。
皇上见这知县如此呆傻,以为被吓昏了头脑,于是缓了口气说道:“朕自出巡以来,从未有难于地方;方才我梦中见你县遍地长满此果,出门可摘,你何必作此难状。”一位清正随驾大臣,一听皇上所要乃梦中之物,他一路之上也未见有此树此果,方知这博平知县的呆傻为难之状了。于是劝驾道:“万岁容臣奏禀,天下之珍品,只可尝其鲜,不可用其多,反之则乏腻伤腹。万岁在梦中既已品尝此果,则不宜再用,不然则有贫味之虞。今日地方早已备下圣餐,只候万岁驾临。如万岁喜爱此果,让此县作为贡品奉献万岁也就是了。”皇上听了,感到这话有些道理,点了点头说道:“就依爱卿之言,将此果定要以贡品送京,若再有违误,定斩不饶。”说完,便令起驾进城。
博平知县虽然躲过了眼前的这场灾难,可是的贡品又该如何呢?常言道,万岁一张嘴,百官跑断腿,小官有了难,来找百姓算。知县为了找个替罪羊,把栽此果之事压在了皇帝路过的小刘庄,并假借圣旨说,如种不出此果进贡皇上,就将全村老幼问斩。小刘庄的百姓可作了大难。村民们议论说:“别说栽种此果啦,咱连见过也没见过,到哪里去讨要这树种呢?”一位老人说:“天子所要之果,除非天上能有,这凡间哪有这种东西”。尽管这样说,也不能坐着等死呀?全村人便分头到千里百乡去寻找。一连找了数日,谁也没有寻到皇上所要的贡果。眼看到了秋天,快到进贡的时候了,全村人个个忧愁万分,都感到再也没啥希望了。老年人劝年轻人快快远走高飞,去寻条生路;年轻人也劝老年人赶快离家,躲过这场灭门之灾。可谁也不愿离开自己的父母儿女,谁也不愿离开自己的故土。眼看离进贡的日子越来越近,人们均知大祸难逃,便纷纷准备后事。年轻人忙着为老人购置棺木;老年人杀鸡宰羊,想让儿女们临难前过上几天好日子。全村人整日含着泪水,一到夜里则家家传出哭声。
一天,有几个小伙子在路边为父母挖掘墓坑,忽见大路上来了一位倒骑着毛驴的老人。骑驴的老人见这帮年轻人眼泪汪汪地挖着坑,就跳下驴来,问其缘由。年轻人无心回答他的问话,只顾着挖坑。有一个嘴快的小伙子实在憋不住了,就把皇上要贡品和种不出贡品鲜果就要把全村人问斩之事说了一遍。老人听了,笑着说道:“哎呀,你们何必为此作难,把这事交给我吧,3天之内,让你们见树见果就是了”。小伙子们哪里肯信,都摇摇头又挖起坑来。老人见他们不肯相信,笑了笑倒骑毛驴走了。小伙子们挖好了墓坑回到家中,便把那怪老头的话当作戏语向家中老人叙说了一遍。老年人却不像年轻人想的那么简单,他们纷纷说:“你们兴许遇到了仙人,见咱村遭难,有意来搭救咱们呢”。于是他们怀着希望,焚香摆供,日夜祈祷仙人来此搭救。3天过去了,再也未看见那倒骑驴的怪老人前来。年轻人说是受了骗,老年人也都泄了气,只叹全村人该遭此难。
第四天清晨,人们突然发现村子的四周长出了一片片树林,上面挂满了鲜红透亮、水灵灵的果子。一位老人说:“咱活了这么大年纪,可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树、这种果。”有人忽然醒悟地喊道:“哎呀,这不就是皇上所要的那种贡品鲜果吗?那倒骑驴的老头,准是个仙家,这树一定是他给咱栽的。”往地上一瞧,树旁地上果然有不少驴蹄印。全村人叩头作拜,感激仙人的救命之恩。
原来,那倒骑毛驴的老人正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在他与众仙相聚途中,正巧碰上小刘庄有难,就决定搭救他们。在与众仙欢聚时不料多饮了几杯,甚觉困倦,便打了个盹。猛然醒来,世上已过3日。他想起尚有相应之事,便连忙骑驴来到王母娘娘的百果园。走到红珠玛瑙脆鲜果树下,摘了一兜鲜果,正要离去,却被看园的仙童发现,不但不让走,还非要带他去见王母娘娘不可。张果老对仙童诉说了小刘庄百姓将要遭难的事,善良的仙童一听此事关系到一村人的性命,便放走了张果老。
张果老骑驴连夜赶到小刘庄,把果实遍地撒开。不一会生出了嫩芽,长成树木,又很快开花,并结出鲜红的果实。他一直待到东方破晓,才骑上毛驴离去。
小刘庄虽然有了皇帝所要的贡品,可这果实的名字大家却不知道叫什么好。一位老者思忖了一番,心想,此果为早晨所结,其色鲜红,便提议称之为红枣。大伙一听,此称甚是合适,便一致认可了。摘而食之,感觉脆甜可口。贡品之余,人们便把红枣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后来,四里八乡纷纷来此引种,枣树越来越多。人们都知道枣树起源于小刘庄,渐渐地就把小刘庄称为枣刘庄了。
东起第3根
赵二郎舍身斩蛟龙
公元581年(隋开皇初年)至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兴利镇(今杜郎口村)为茌平县城所在地。
据传,隋唐年间兴利镇地处黄河西岸,是个渡口,常有蛟龙出现。此蛟兴风作浪,时常喷水淹毁附近的庄稼,夜里还爬上岸来伤害人畜。百姓人心惶惶,谈蛟色变。皇帝闻讯后,派州官赵羽前来为民除害。赵羽是山西人,为官清正,且力大无穷,深得百姓拥戴。
一天,赵羽带着侍卫来到岸边观察,果见一巨蛟在河水中时隐时现,那蛟听到岸上人声喧闹,便缩颈隐入水中。怎样才能靠近它呢?赵羽思索良久,心生一计。他吩咐随从买来牛肉,独自一人用剑割肉丢进水中喂蛟,只见河水涌起巨浪,那蛟立时把肉吞下。此后,赵羽天天独自割肉喂蛟。时间一长,赵羽渐渐能靠近那蛟,蛟见赵羽到来,便把脖颈伸上岸来向赵羽要肉吃。赵羽觉得时机成熟,便故意几天不给那蛟喂肉。一天清晨,赵羽一手提肉,一手握剑来到岸边,饿急了的蛟伸出脖颈,张开簸箕大口,欲来吞肉。赵羽趁机挥剑向蛟的脖子砍去,那蛟猛然一口咬掉了赵羽的左胳膊,顿时血流如注。赵羽忍痛又向蛟连砍数剑,凶猛的蛟龙被砍死,赵羽也因失血过多而死。百姓闻讯,纷纷前来探望,深受感动,失声痛哭。皇帝得知此事后,追封赵羽为“二郎神”。百姓为纪念这位舍身为民除害的州官,便集资在岸边修建了二郎庙,庙内塑起二郎神像。二郎神二目圆睁,右手高举宝剑,左脚下踩着一条蛟龙,神态惟妙惟肖。此后,每逢赵羽忌日,百姓便来此集会悼念。
东起第4根
孔子回辕处
据《年表》记载: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孔子带领弟子从卫国到晋国去,行至博陵境内漯河(今博平镇北老徒骇河)的一个渡口时,弟子说:“晋国赵简子杀了窦鸣犊、舜华两位贤大夫”。孔子听后气愤异常,感叹说:“浩浩荡荡的流水是很美丽的,可是我不想过去了。”弟子问何故?孔子说:“窦鸣犊是晋国的贤人,与赵简子是老朋友。赵简子没得志时,依靠他出谋划策,并表示得志后一同做官。可现在赵简子刚掌了大权便杀了老朋友,实在太不仁义了。我听说,如果杀了幼小的走兽,麒麟不会再来野外;如果把水中的鱼打尽,蛟龙就不来此降雨;如果毁坏了鸟窝鸟蛋,凤凰也就不肯飞来,都因为同类被残害而伤心啊!鸟兽尚且如此,我岂能无动于衷?”遂决定不去晋国了,命弟子们回转车辕回鲁国老家去,并为窦鸣犊写了一篇祭文,名曰《陬操》。后人为纪念孔子至此,立“孔子回辕处”碑纪念,并将渡口改称“鸣犊口”,将此段漯河改称“鸣犊河”。
西起第1根
鲁义姑义举退兵
相传战国时期,征战频繁。某天遇敌兵来袭,当地老百姓扶老携幼,仓惶出逃。在今博平镇鹅子屯村西的田野里,一位年轻村妇怀中抱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而手里拉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跑在最后。敌兵追上后感到奇怪,问她“别人都是抱着小孩,领着大孩,你怎么抱着大孩,领着小孩啊?”村妇说:“大的是我的侄儿,他父母都死了,托付给我照看;小的是我儿子,如今大难临头,我宁可舍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把侄子丢了啊!”敌兵听后感叹道:“这里真是礼义之邦啊!一个村妇都能做到舍儿保侄,如此仁义,我们为什么还四处征伐、滥杀无辜呢?”于是纷纷把兵器投入水井里,磕打掉鞋里的土,一哄而散了。如今罗屯村西的那个土堆,据说是敌兵的鞋土堆成的。后人为纪念这位深明大义、感动敌兵的村妇,就为她修了祠堂,供人祀奉,起名为“鲁义姑祠”,每年清明时节,举办香火大会。据说义姑祠方圆10里之内,年年风调雨顺,没有风雹等自然灾害。
西起第2根
孟子千里访鲁连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茌平县出了一位名人鲁仲连。鲁仲连善于为人排患解纷,却不爱名利,终身不仕,最后隐身东海,被世人称为齐国高士。
相传,亚圣孟轲久慕鲁仲连的大名,风尘,不远千里自鲁国前来拜望。行至齐国西界茌平县刘集村时,不想劳累成疾,病倒在店房里。由于缺医少药,病情久久不愈。无奈,只好命人在刘集村西北筑一土堆,由家人搀扶登上土堆向北眺望鲁仲连的故乡,聊寄仰慕之情,然后依依离去。不料行至刘集东边的孟集时,病情恶化,竟死在那里。孟子家乡的人来为孟子守墓期间,留下一枝孟姓人家,逐渐繁衍成为村庄,故得名孟集。
茌平县的人深为鲁仲连而自豪,也为了纪念孟子访鲁连这一传说佳话,后来就把鲁仲连的家乡称作望鲁店了。
西起第3根
董立元卖画葬母
清朝嘉庆年间,茌平县杜郎口董庄的董立元,是个画技很高的人。家境虽然十分贫寒,但兄弟俩都十分孝道。
这一年,母亲因病去世了。当时家中虽无钱办理丧事,董立元却又不忍心让母亲席卷而葬。兄弟两人商议决定,只好到富裕的舅父家去借。其舅虽是本乡有名的财主,却十分小气和吝啬,他听胞姐病故,董立元兄弟又来借钱出丧,不知是心痛,还是疼破费点钱粮,他痛心地掉下几滴眼泪,对董立元说:“你们先回去,钱,眼下没有,下午一定叫人送些粮食去。”董立元拜谢舅父,只好回到家里等候。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下午舅父让人送来的只是一担又霉又秕的陈谷子,别说不够埋葬母亲的花费,就连请一顿亲友吃饭也不够。倔强的董立元,气愤地叫来人将谷子拉回,他决心靠自己的能力筹集葬礼费用。晚上,他把族亲请到家中说:“父亲早亡,是母亲把我兄弟俩养育成人。我们虽然家境贫寒,但老娘死后,决不能让她席卷而葬。如今富亲戚不伸援助之手,只好将母亲棺木暂存家中,我外出如能筹到金钱,定返家为母亲出殡;如我诚心难果,这三间破屋,就权当我娘的葬地了。第二天,他和弟弟一起锁了屋门,背上行李、画具就别离了家乡。
董立元怀着一颗赤诚的孝心,为尽快筹到为母出葬的钱,以卖画为生,走过了全国许多地方,一路上虽然吃了很多苦,可那数不量的奇山峻岭,看不尽的江河湖海,却使他的心胸变得十分宽阔。停鼍墨作画,终日苦练,他的画技也有很大提高。他常想,没有绝境就不会有惊人之作;没有惊人之作,岂能获得高价?所以在他对自己的画技未有十分满意之前,仅以传影(画像)之作换得路费,求得饱腹。直到他感到艺有八九之时,才准备进行创作。
这天,他来到了太原府,找到旅店,用过饭食,行至东门大街,正欲寻画题,忽然发现一朱门院前,有一老一小在门前戏耍,十分风趣。他观看多时,激发了灵感,回到旅店,便把这一生动的场面,活灵活现地画了出来,后又几经修改、润色,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将这幅中堂,拿到被画的人家去卖。这家主人本是当地的一位官员,对书法绘画十分爱好。一听有人登门售画,便忙让家人叫至客厅,当董立元把要售的画卷慢慢展开让其过目时,这官员惊奇地说:“啊!这不是活生生地再现了我家老外员和小孙儿吗!”他又赞不绝口地说:“工笔典雅细腻,构图形象逼手技艺高超,实乃一幅绝妙之佳品!”随即以重金将此画买下。没有料到,此官交友甚广,他购得此画后,常邀亲友共赏,使董立元的画很快就轰动了太原府。从此,他每画一幅,众人都以高价争购,后来富豪、巨贾和大小官员,竟都以得到董立元画的多少而引以为荣了。这样一来,董立元很快积攒下了许多银两,谢绝了一位官员让他到太原府的一个县做县丞的推荐,毅然回到家乡,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据说茌平民间中堂画,在过去之所以远近出名,就是从董立元这幅中堂开始的。
西起第4根
石马林的故事
“文化大文革”前,在今茌平县技工学校西有一处皇帝赐建的石马林。林园十余亩,园内遍植苍松翠柏,并建有两丈余高的大石坊和望天猴、石马、石狮、石羊等,景象颇为壮观。“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坏殆尽。
据传,明万历年间,茌平县城南关外大王庄王克治任燕京宛平县令。有一年,他携带银两到河南灾区放赈救灾。路过老家大王庄时,因想到所带大块银两不便发放,便用家存的散碎银两如数抵换后带往灾区。不料此举被人诬陷说其贪污救灾银两。皇帝大怒,即命斩首。王克治之女闻知后进京替父鸣冤。皇上派人调查核对后,发现王克治发放的救灾银两未有丝毫亏损,始知是屈杀了人。于是下令给王克治做了金头,并予以金顶御葬,修了石马林,立了石牌坊,并赐封王克治为边郎官。而王克治的儿女则哭诉:“金头银头不如俺爹的肉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6 13:40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文化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