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洋村
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镇,被誉为“闽东延安”,多年以前,村中有着发达的水运,是附近三十多个乡村的货物集散地。如今的它虽然不再拥有昔日繁华,但这个“枕山、临水、面屏”的古村却魅力依然,这里的溪水、奇石、古码头、还有那流米石传说依然闪耀……
简介
在村口,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沿村而过,一座古朴的石桥横架在溪面上,石桥连接着
福安市溪(柄)楼(下)公路,是村民们通往外面的交通要道。桥边一棵古榕树拔地而起,苍劲茂盛。一块硕大岩石依偎在树干下。小桥、流水、古树、巨石构出一幅美妙的田园风光,令人不禁停住脚步站在石桥上静静地倾听着流水、鸟鸣声。
风景
一座“妈祖庙”便坐落在茜洋溪边的一块空地上。在公路没有修建之前,茜洋溪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水上交通线。它上游连接着霞浦、柘荣,下游通往赛岐港。茜洋村正是位于这条水上交通线的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村中的古街正是它的见证。据说,当时老街上经营着各种商号,如
茶庄、布庄、鱼货店、裁缝店、国药店等,林林总总挤满古街的两边。赶集时,四方的畲汉山民云集这里,小街上到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村里的许多村民正是靠着这条水路谋生。他们以放竹排、从事
水上运输来养家糊口。众所周知,妈祖庙,是祀莆田湄洲
林默这位海上女神的。传说她善观天象,熟悉水性,常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拯救遇难船员,被渔民、船民视为航海和水运的保护神。而妈祖庙的兴建,说明了当时茜洋村水运的发达。据了解,从
乾隆六年至
光绪八年(公元1741~1882年)间,福安境内共建天后庙10多座,以茜洋妈祖庙的规模为最。这座始建于清
咸丰七年(1857年)的妈祖庙,由倒座、天井、正殿、后院以及天井两侧的厢房组成的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但2006年的夏天,这座历经了一百五十余年沧桑的妈祖庙在桑美台风中毁坏了,现正在重修中。
除了供人瞻仰的“妈祖庙”,河畔的古码头遗迹似乎也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岁月。在村民的指引下沿着河坝上的一条小斜坡,徐徐而下,河边那由一块块石头平铺而成的几十米长的平地便是古码头的遗迹了。经过了近半世纪的荒废,
码头早已被淤泥和水草所侵蚀着,显得十分荒凉,不禁令人唏嘘!要想重见当年的场景已是不可能了,也只能站在其上感受一下这里昔日的繁忙,想象着当年有多少盐货布匹从这儿登岸结集,然后走进周边的千家万户;或是顺流西下,直奔赛岐,冲出白马港。 曾经的茜洋村因为茜洋溪上的水运而名扬周边。上世纪50年代的一条茜安渠让茜洋村再一次地为人熟知。在与隔溪相望的溪柄镇坑边村之间,有一条长124米、高1.4米的拦河坝,将茜洋溪拦腰截断,溪水被引入与水坝相连的一座三孔水闸,缓缓注入一条6米宽的人工渠,流出村庄。这便是福安历史上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茜安水利。远远望去三孔水闸犹如一座拱桥,桥面的石栏杆上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小石雕。而这座水闸最特别之处就在于中间闸口的上方一块青石板上镂刻的北京天安门了。“正是这个细节,人们都戏称它为北京桥。”吴玉弟指着石板上的天安门笑着说道。而旁边的一道石碑则默默地向人诉说着这道水利工程当年创造出的种种辉煌。1958年6月1日,一条长达126华里的茜安水利工程全线动工。这条水利从茜洋村一直延至湾坞乡深安村。一万多名技工和民工顶烈日、冒酷暑,战洪水、迎寒风,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以冲天的干劲艰难鏖战150天,在福安兴修水利的历史上铸起了永恒的丰碑。站在这座气势恢宏的引水工程坝址上,看着茜洋溪的水被引到水渠内悠悠而过,近半个世纪前那热火朝天的工程建设场景仿佛在眼前浮现。
这一水利工程不但仍依然忠实地呵护着下游的万顷良田,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每当夏日来临,源头坝址成了人们游玩休闲的好去处,尤其是拦河坝上游的溪水,水面如镜,波光粼粼,青山倒映风光旖旎;拦河坝下游溪床上则分布着大面积洁白的鹅卵石,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里不仅风光迷人,天然的浴场也吸引着众多游泳爱好者前来戏水消暑。茜洋村村口有座麒麟山。山上常年青翠,景色迷人。山中还有许多形态丰富的奇石。山上的两座寺庙与山里的奇石也都有着不解之缘。
位于山麓的一座古寺叫“自然寺”也称“桥头寺”。这座寺庙的大殿由一块天然巨石覆盖而成,因此又被称为“奇岩寺”。茜洋溪及茜安水利碧水澄流绕寺门前而过。曾有人赋诗称诵:奇岩古迹南山前,叠石玲珑亦洞天;游客夏来频避暑,行人到此尽停鞭。寺前巨石上刻有“天然奇石”四个大字,寺门对联云:山水雄奇开精合,烟雨漂渺护法门。
站在“奇岩寺”的大殿内,仰头瞻望令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让人更为惊奇的是,佛像旁的一道仅容一人而过的几节石阶后竟还有隐藏着一个岩洞。吴玉弟告诉记者,这个岩洞冬暖夏凉,小时候一到夏天他和小伙伴们就躲到此处纳凉避暑。记者还从一位长期在此出家的尼姑口中得之,寺内的这个岩洞也招引着许多香客和游人到此探幽。“天然景寺展雄壮,巨石盖成广殿堂。”这一诗句正是该寺的最好写照。
该寺不知始建何时,据说曾经几度兴衰,民国时期重建,1978年重修。2000年前后再次重修,中殿左侧上新建观音阁一座,右侧下新建诵经房、客厅、厨房,四层楼阁壮丽雄观。后又新建殿堂,寺庙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茜洋村口又一处独特的景观。
在“奇岩寺”旁有一条小石路一直通往山顶。山顶还有一座寺庙叫“流米寺”。乍听这一名字,脑中是否有大米哗哗的不断流出的画面?原来这座古寺因寺中的一块“流米石”而得名。关于它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寺内住着一老一小俩和尚。而这块石头有个流米口,能自己流出白米来,不论寺里香客有多少,都能正好让他们吃个饱。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留下小和尚一人守寺。这个急性子的小和尚嫌流米石出米太慢,就拿凿子将出米口凿大,于是白米就大把大把地流了出来。米越流越多,小和尚慌了,赶紧拿棉被来堵住出米口,可是这么一堵,流米石就再也不出米了。如今这块传说中的神石仍留在山顶上,石身上赫然刻着“流米石”三个大字。在流与米字的下方果然有一凹陷处就像是传说中流出米的那道出口。虽然人们都知道石头内能流出米是个天方夜谭的传说,却着实吸引了许多游人前往看看,体味那古老的传说。
茜洋溪
沿着通往“闽东延安”柏柱洋的福安市溪(柄)楼(下)公路,不到十分钟的车程,但见茜洋溪与源自柏柱洋“红领巾水库”的小溪交汇处,有一座小桥,过桥后的左侧,一棵巨大的榕树拔地而起,苍劲茂盛。在榕树华盖一样的荫翳下,一块形似卧虎的巨大岩石与其相依相偎。小桥、流水、古树、巨石所组成的入村关口,使得坐落于茜洋溪畔的溪柄镇茜洋村增添了几分古朴与神秘,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流连、探幽揽胜。
见证沧桑的茜洋妈祖庙
走进茜洋村,首先见到的建筑物便是历尽沧桑的茜洋妈祖庙,这是茜洋溪曾经作为主要水运线路的历史见证。
妈祖庙,亦称天妃宫或天后宫,祀莆田湄洲林默神灵。林默是宋代的一位传奇人物,善观天象,熟悉水性,常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拯救遇难船辑,被渔民、船民和舟商尊为“海神”,俗称妈祖,被视为航海和水运的保护神。妈祖庙的兴建,说明航海和水运的发达。
茜洋溪上游连接霞浦、柘荣,下游通往赛岐港,而茜洋村正是位于这条水上交通线路的一个重要村落。村里的老者说,该村历史上有不少人以放竹排、从事水上运输为生。据了解,从乾隆六年至光绪八年(公元1741—1882年)间,福安境内共建天后庙10多座,以茜洋妈祖庙的规模为最。这座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的妈祖庙,由倒座、前庭(天井)、正殿、后院以及天井两侧的厢房组成的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
正在重修中的茜洋妈祖庙
历经150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随着茜洋溪水运退出历史舞台,茜洋妈祖庙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甚至长时间被废为锯木场。但说起庙中供奉的妈祖圣母神像之灵圣,村民们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似地举出一个个事例。他们说,当年茜洋溪流上往来如织的竹排从未发生过重大事故,甚至遭遇多次特大洪水和超强台风的肆虐,破旧的庙宇和土塑神像依然安然无恙。据介绍,旨在弘扬妈祖精神和妈祖文化、提升茜洋村对外知名度的茜洋妈祖庙重修工程正在实施当中。
丰碑不朽的茜安水利
茜洋村与隔溪相望的溪柄镇坑边村之间,有一条长124米、高1.4米的拦河坝,将茜洋溪拦腰截断,溪水被引入与水坝相连的一座三孔水闸,缓缓注入一条宽约8米的人工渠,悠悠然流出村庄。这,便是福安历史上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茜安水利的源头景观。
所获荣誉
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2021年11月,入选福建省爱卫办发布的拟命名福建省卫生村公示名单。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