藠头
石蒜科葱属的一种植物
藠头(学名:Allium chinense G. Don),别名薤、荞头等,为石蒜科葱属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鳞茎数枚聚生,狭卵状;鳞茎外皮白色或带红色,膜质,不破裂。叶2-5枚,具3-5棱的圆柱状,中空,近与花葶等长;花葶侧生,圆柱状,下部被叶鞘;总苞比伞形花序短;伞形花序近半球状,较松散;花淡紫色至暗紫色;花被片宽椭圆形至近圆形,顶端钝圆;子房倒卵球状,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10-11月。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藠是薤白的象形字,作为植物名被《中国植物志》收载并附以“薤”和“荞头”作为其别名。据考证,藠头作为药名始载于《陆川本草》。而在《本草纲目》中所载的“薤”,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给出了释名:“薤本文作䪥(xiè),韭类也。故字从韭,从䪥,谐声也。今人因其根白,呼为藠子,江南人讹为莜(yóu)子。其叶类葱而根如蒜,收种宜火熏,故俗人称为火葱。罗愿云:物莫美于芝,故薤为菜芝。苏颂复附莜子于蒜条,误矣。”其所指即为藠头。
历史记载
藠头不仅是药材,其也作为食物在中国南方有着悠久的历史。《食疗本草》就有藠头作为食疗的记载:“患寸白虫人,日食七颗,经七日满,其虫尽消作水即瘥”。《新修本草》云:“薤乃是韭类,叶不似葱……薤有赤白两种:白者补而美,赤者主金疮及风,苦而无味。”《植物名实图考》曰:“李时珍以为即山薤,今湖南山中亦有之。山何在,罗愿所诃。”这里指的是藠头。《农书》云“……湘人呼曰野藠头,唯其有之,是以识之。”《思州府志》亦载:“薤俗名藠头,小者名苦藠,大者名鹅腿藠,山薤或即苦藠。”《本草衍义》亦曰:“薤,叶如金灯叶,差狭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难伫之义。”
本草考证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薤白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藠头的干燥鳞茎,其在几千年的用药过程中,小根蒜与藠头的用药情况较为混乱,对其本草考证历程如下:
秦汉时期
在中国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曰:“味辛,温。主治金创,创败,轻身,不饥,耐老,生鲁山平泽”。并将薤白附于葱实条下。可知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薤白与葱的差异,虽未做形态描述,但也可知形态与葱类似。同时产地“生鲁山平泽”,即今山东,而山东自然分布为小根蒜。《名医别录》曰:“味苦,无毒……生鲁山”,仍为小根蒜。由此可见,秦汉时期所载生鲁山的薤为小根蒜。
唐宋时期
到了唐代薤白来源出现了赤、白两种。但同时说明薤乃韭类,叶不似葱。韭菜叶子扁而葱的叶子圆,可见当时药用的是叶子扁的植物,形态更接近小根蒜,为此时的赤、白两种为小根蒜自然条件下的两种特征而非两种植物,结合本草对其形态、物候、产地的记载可推断唐宋时期仍是小根蒜。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薤白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其中二月开细花充分说明是小根蒜。到了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曰:“李时珍以为即藠子,开花如韭而色紫白,其根层层作皮,与蒜异,炒食或醋浸,江西湖南极多”,而在现代湖南地区仍称薤为藠藠,作为泡菜食用,可见薤白来源于藠头。
近代时期
1963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薤白来源植物是小根蒜与藠头,但后来的1977版-1995版,共4版均只收载为小根蒜的鳞茎。到了200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是收载来源小根蒜与藠头。可见,近代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藠头兴起的时期,但主流仍是小根蒜。然2000年以后,藠头逐渐兴起药用,后来多部书籍均收载藠头作为薤白的一个来源,如《中药大辞典》《新编中药志》《中国中药资源志药》《中华本草》等书。
形态特征
藠头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茎和叶
鳞茎数枚聚生,狭卵状,粗(0.5-)1-1.5(-2)厘米;鳞茎外皮白色或带红色,膜质,不破裂。叶2-5枚,具3-5棱的圆柱状,中空,近与花葶等长,粗1-3毫米。
花葶侧生,圆柱状,高20-40厘米,下部被叶鞘;总苞2裂,比伞形花序短;伞形花序近半球状,较松散;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1-4倍,基部具小苞片;花淡紫色至暗紫色;花被片宽椭圆形至近圆形,顶端钝圆,长4-6毫米,宽3-4毫米,内轮的稍长;花丝等长,约为花被片长的1.5倍,仅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扩大部分每侧各具1齿,外轮的无齿,锥形;子房倒卵球状,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藠头原产于中国,分布广泛,在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均可见到,在部分欧洲及北美洲地区也有分布。
中国分布
在中国,藠头以南方各省栽培最多,常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贵州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安徽省、河南省等。
生长环境
藠头常生于山坡、路旁草地中。
生长习性
温度
藠头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条件,生长适宜温度为15-20℃,气温高于25℃即进入休眠,低于10℃生长缓慢,不能忍受长时间在0℃以下的低温。
光照
藠头属于长日照植物,对光照要求不严,有一定的耐阴性,适于与其他作物间套作。
土壤
藠头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和较低的空气湿度,但怕旱怕涝,生长期间湿度过大容易造成分蘖减少及鳞茎产量低。对土壤的适应性广,以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栽培较好。较耐酸性环境,适宜的土壤pH值为6.2-7.0。
繁殖方式
藠头主要采用鳞茎做无性繁殖。藠头的品种类型分为大叶种细叶种、长柄种、三白荞头等,生产上选择优质良种做种。选择大小适中,具有本品种特征,无病虫害损伤的鳞茎作为种子进行播种。
栽培技术
整地
藠头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品种不同,在土壤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以新鲜鳞茎为食用的品种,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以利于培土软化;以鳞茎作加工原料的品种,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可以选择肥力中等的丘陵红壤。前作采收后及时清洁田园、深翻晒垡一般要求进行深耕,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有机肥、普通过磷酸钙、钾肥。精细整地,混匀土肥。做高畦,畦宽不超过2米,畦高30厘米,沟宽30厘米左右,做到土细畦平肥足。
水肥管理
藠头播种后在浇透水的情况下,出齐苗后及时浇1次定苗水。以后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及土壤、空气湿度看苗浇水。藠头在分期及鳞茎膨大期,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季栽培后不久就进入雨季,一般不需要浇水。但秋季栽培,为保证藠头植株生长的需要,遵循“少量多次,小水勤施”的原则进行科学灌水。夏季雨水季节,注意排水,防止根茎腐烂。
出苗后施1次肥料,每亩追施硫酸钾复合肥,兑水浇施。封行前结合中耕培土,每亩施用尿素,再加硫酸钾,可以兑水施或施在植株行间盖土再浇水。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采用水溶性肥料带水冲施,节约成本,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鳞茎产量、提升品质。
病虫防治
藠头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和紫斑病,均在叶上产生梭形或不规则病斑。防治措施应注重合理轮作,清沟排水。发病初期可用波尔多液或百菌清喷施。藠头的虫害主要有葱蓟马和种蝇幼虫地蛆。发生初期可用溴氰菊酯或功夫菊酯灌根防治。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藠头可作为蔬菜食用,炒、烧、炖、煮均可,尤其是与鱼、肉共烧可解除腥味。老熟鳞茎也可加工腌渍、糖、醋或把藠头制成泡菜。春季采摘嫩叶,秋季采挖鳞茎。嫩叶可炒蛋或做调料。鳞茎洗净蘸酱生食或炒食、做馅、烧汤或腌酱菜。
药用价值
藠头的叶和鳞茎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其叶为中药材薤叶的来源,主治肺气喘急。其鳞茎为中药材薤白的来源,药性辛、苦、温,归肺、心、胃、大肠经,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彻背、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泄痢后重、白带、疮疖痈肿。
植物文化
诗词文化
藠头,在中国古时称之为薤。宋代张耒作诗《种薤》:
薤实菜中芝,仙圣之所嗜。
轻身强骨干,却老卫正气。
持钱易百本,僻处多隙地。
雨余土壤滋,栽植勤我隶。
今年时泽足,灌汲免远致。
朝畦已芬敷,零落发鲜翠。
嗟余百不偶,六尺自知愧。
虽甘老支床,同愿寿阅世。
晨餐入匕箸,美不俪羹胾。
神农岂欺予,魏姥有前志。
相关事迹
20世纪70年代,中国总理周恩来就曾以舒安藠头作为国宴上的开胃小菜招待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田中角荣自此以后便迷上了舒安藠头,在他的直接推动下,藠头也成为了日本市场的一道亮点。而在中国,其主产区舒安的人民群众中一直流传着两句谚语:“久食佳肴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藠头”,“胃口不开不用愁,只要食颗甜藠头。”
参考资料
藠头 Allium chinense.中国物种200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34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