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
五味子科八角属的一种植物
八角(学名:Illicium verum Hook. f.),是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八角属(Illicium)常绿乔木。其株高可达25米;树皮灰色至红褐色,稍粗糙,有不规则裂纹,枝密集,呈水平伸展;叶不整齐互生,革质或厚革质,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花单生叶腋或近顶生,花被7-12轮,粉红色至深红色;聚合果平展,顶端喙钝圆,种子棕褐色。花期4月,果熟8-9月。
植物学史
八角的属名“Illicium”,源自拉丁语“illlcere” ,意思是诱惑、吸引(allurel),用以表示八角果、枝、叶具有诱人的芬芳香气。八角因其果实多为8个膏葵果聚合而成八角放射状,故有八角茴香等名,其始载于中国的《本草品汇精要》,谓:“其形大如钱,有八角如辐而锐,赤黑色,每角中有子1枚,如皂荚子小匾而光明可爱,今药中多用之。”《本草蒙筌》云:“壳有八角,子赤藏中,嚼甚香甜。”《本草纲目》载:“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黄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苟香……广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与中国茴香(即小茴香)迥别,但气味同尔。”
形态特征
八角为乔木,高10-15米,树冠塔形,椭圆形或圆锥形;树皮灰色至红褐色,稍粗糙,有不规则裂纹,枝密集,呈水平伸展。
叶不整齐互生,在顶端3-6片近轮生或松散簇生,革质或厚革质,倒卵状椭圆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先端骤尖至渐尖,基部楔形,叶片干时叶面通常淡黄色,叶背黄橙色。
花蕾圆球状,花红色,腋生或近顶生,单生,花被片7-12轮,花粉红色至深红色,最大的花被片宽椭圆形到宽卵圆形,下凹,肉质,雄蕊11-20枚,1-2轮,药隔顶端截形,心皮7-8枚。
果实和种子
聚合果八角形,红褐色,果径3.5-4厘米,蓇葖7-8枚,顶端喙圆钝,种子棕褐色。
分布范围
八角原生范围是中国东南部至越南,中国中南部和柬埔寨有引种栽培,其在中国作为香料及药材作物栽培于福建、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八角生于亚热带生物群落,常见于北纬20°-23°之间,海拔200-1600米的山地和坡地,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稍耐阴,具浅根性,其适生于背风谷地或山麓,以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微酸性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宜。
生长习性
八角的生长要求年平均温度在20-23℃,绝对低温在0℃以上,其幼苗、幼树抗寒力较差,易受霜害。八角的花期在4月,果实成熟期为8-9月。由于八角的枝条较脆,在多风、大风地区易断折,同时还会导致落花落果。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八角具两性花,自然状态下的传粉方式主要为虫媒或风媒,八角常年花、果不离树,花、果量大。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八角以种子繁殖为主。时间上,冬季无霜或少霜地区可在11-12月进行秋播,冬季有霜冻地区可在1-2月进行春播。条播落种后上覆一层细土,苗床畦面用稻草或茅草覆盖,播后注意浇水保湿。
嫁接繁殖
八角在嫁接繁殖时,以1年生八角苗作为砧木,以优良母树上1年生的健壮枝条为接穗。嫁接时先截取接穗至适宜长度,并确保接穗上带有2个以上的叶芽。嫁接方法可采用切接、枝腹接、拉皮枝接或“T”形芽接,嫁接时间以八角萌动前的1月至3月最佳。嫁接时砧木切口至地面间需保留一定距离,且使砧、穗形成层紧密相接,然后用塑料带绑缚固定,封闭接口。嫁接后用塑料薄膜拱棚保湿并搭荫棚遮荫,遇高温天气揭开两头通风降温。约一个半月后即可揭除薄膜,松土,轻施水肥,抹芽,约三个月后可解绑。八角嫁接后1年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遮荫保湿
八角在种植后的3年内通常需要一定的荫蔽度才能较好的生长,所以种植后一定要做好荫蔽保湿管理。故在林地清理时,适量保留一些阔叶树及少量灌木树种作为八角的荫蔽树,待八角成林后,逐渐伐除,这样能获得较好的遮荫效果。同时一定要确保八角根系所达的地方没有杂草、灌木等,避免发生灌草跟八角争水争肥、影响八角幼树生长或偏冠的情况。
水肥管理
八角为多年生常绿乔木,生长需消耗大量水分和养分。所以要根据树势、季节、土壤肥力及生长习性,对其定期追肥,幼龄果树以施用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为主,结果树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由于八角属于浅根树种,不耐旱,夏季灌水要更频繁,同时注意防涝,秋季灌水要少,冬季可在入冬前灌透水一次,以利植株越冬。
修剪整形
八角幼树的顶端优势较强,当其长到一定高度时宜采用修剪、拉枝等方式,促进其进行分枝,以保证树体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冬末则秉承内空外实的原则进行修枝,促进八角丰产,春季可根据需要轻剪。
病虫防治
病害
八角的病害主要为炭疽病,此病易发于高温多湿时节,主要危害叶、果和苗木茎杆,针对炭疽病可用波尔多液或代森锌喷洒治疗。
虫害
八角的虫害主要包括:八角尺蠖和金花虫,两者主要危害植株的叶和芽,防治虫害需要清理残病树枝、叶,并对其进行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病虫源,此外,可用敌百虫、马拉松喷杀成虫,也可用“621”烟剂熏杀,还可在幼虫期施放白僵菌,使之感染致死。
采收
八角每年采收2次,第一次在8-9月,为主采期,第二次在次年2-3月。采收方式以人工摘果为好,不宜敲打果枝,以免损伤枝芽,影响当年的幼果。
品种划分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广西林科院通过资源普查和分类,以花、果、枝、树形等形态特征为依据,将八角初步划分为红花、淡红花、白花和黄花4个品种群、17个品种,包括9个红花品种、4个淡红花品种、3个白花八角品种和1个黄花品种。调查发现八角的经济性状与花色无关(红花、淡红花、白花3个品种群中均存在有优良品种),主要与树形和分枝习性有关,硬枝类型产量较低,柔枝类型产量较高。柔枝类型中的柔枝红花八角、柔枝淡红花八角和柔枝白花八角表现出树体结构紧凑、枝叶茂密、小枝柔软下垂,结果数多、单株产量高,大小年不显著,含油量高、油质好等特点,因此确定这三种加上普通红花八角,共计4种类型为八角的优良品种类型。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八角的果皮、籽、叶均可制芳香油,即八角茴香油,俗称茴香油,在香料工业中用于大茴香脑的单离,作配制大茴香醛、大茴香醇、大茴香酸及其酯类等产品的原料;同时,它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气味掩盖剂,能掩盖那些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可用于香皂香料、漱口水及牙膏等,对于食品工业及日用化妆品工业来说,是一种重要香料。八角作为经济树种,其木材淡红褐色至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质轻软,有香气,是细木工、家具、箱板等常用材料。八角与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var. purpurascens)、辣蓼(Persicaria hydropiper)、樟木叶(Camphora officinarum)、氰戊菊酯等混配可制备贮粮害虫防治剂,对稻谷、玉米、豆类等粮食及种子仓贮害虫有杀灭和驱避作用,防治效果好且持效期长。此外八角还是饲料芳香剂和调味剂之一,对提高牲畜食欲,促肥长膘有明显作用。
食用价值
八角的果实为著名的调味香料,是中国五香粉的材料之一,味香甜,具有多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香辛料混合使用,能够显著改善饮食风味。八角茴香油常用于食品香精中,如酒类、饮料、糖果、烘烤食品、口香糖和卷烟等,作为加香剂。除了香辛料和茴香油外,八角还可以提取油树脂作为食品添加剂,油树脂是由芳香油、脂肪油及树脂物质混合构成的,油树脂使用时可定量控制,利于食品工业的自动化、规模化,且加工食品风味能保持一致,因而被西方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用于多种食品加工业,有逐步代替香辛料的趋势。
药用价值
八角的成熟果实干燥后可入药,即八角茴香,常在秋、冬二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其味辛、甘,性温;归肝、肾、脾、胃经;有散寒理气、止痛之效;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腹胀腹痛等。
观赏价值
八角树冠塔形,树形优美,枝叶浓密,花期长,花果形状奇特,全株具有芳香味,可作为庭院、园景的绿化树种,丛植、孤植或在园林水边与湖石配植。
生态价值
八角适应性较广、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具有较厚的林冠层,能较好地截留雨水,涵养水源。其枯枝落叶较丰富且容易分解,通过自然新陈代谢活动及定期铲草、松土抚育、合理经营等措施,可以有效维护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相关研究
化学成分
八角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反式茴香脑、茴香醛、桉树脑、柠檬烯等挥发性物质,苯丙烷和木脂素类,倍半萜内酯及其衍生物,黄酮类物质等,其种子中还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脂肪酸。
药理作用
八角的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霍乱弧菌右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一些常见病菌均有较强的的抑制作用。同时八角中含有的某些挥发性物质和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可抑制神经系统,引起麻痹等不良反应。
混伪品鉴别
与八角同属其他种野生八角的果实,多有剧毒,如莽草、野八角,中毒后严重时可造成死亡。有毒的野生八角与本种的区别在于其蓇葖果发育过程往往不规律,常不呈八角形,果皮外表皱缩,每一蓇葖的顶端尖锐,常有尖头,弯曲,果非八角的甜香味,或为味淡,麻舌或微酸麻辣,或稍有苦味,故应注意辨别。中国学者江雨欣等用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八角与莽草(Illicium lanceolatum)、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并通过错配碱基的引入,设计出三条特异性引物,可以较好地区分八角茴香与其混伪品,为保障食材的质量安全和维护香辛料市场秩序提供了方法依据。
参考资料
八角 Illicium verum.植物科学数据中心.
八角 Illicium verum.中国植物物种信息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4:0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