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鱼科
鲑形目下的一科
茴鱼科(Thymallus)是指几种像鱒的鱼类的统称。产於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清冷的溪流中,体银紫色,长约40公分(16吋)。鳞大,眼大,口小,牙细弱。背鳍帆状,色彩鲜豔,具20∼24鳍条。以昆虫为食。春季在浅水区产卵。
形态特征
体形长而侧扁。吻钝而短,上下颌各有1列细齿。眼大。鳞细小,排列很密。背鳍长且高,呈旗状,背缘圆凸;脂鳍小,位于臀鳍基后段上方;雄体的背、臀鳍较雌体为大。体背部黑紫色,体侧上方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期色彩鲜艳;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红色斑点,背鳍上有2~4条纵列的红褐色斑点;幼鱼体侧在侧线上方有一列大斑点。
主要捕食昆虫、蛹、蠕虫和甲壳动物。分布于北美、俄罗斯西伯利亚水系和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为冷水性底层鱼类。喜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食性以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为主。
生活习性
茴鱼科(Thymallus)几种像鱒的鱼类的统称。产於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清冷的溪流中,体银紫色,长约40公分(16吋)。鳞大,眼大,口小,牙细弱。背鳍帆状,色彩鲜豔,具20∼24鳍条。以昆虫为食。春季在浅水区产卵。北美一些地区溪流污染,使这种食用鱼的数量减少。有人将茴鱼画为茴鱼科(Thymallidae)。
茴鱼科鱼类一年四节都在捕食,只有产卵期进食性稍差一些。茴鱼科的食物以水生昆虫及螺等软体动物等为主,也捕食一些小鱼。夏季则喜欢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或者捕食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及飞蛾。每逢到了夏天的傍晚,透过清澈的溪流,常能看见几条茴鱼停留在湍急溪水的中下层,转动着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上空翩翩起舞的飞蛾。一旦有飞蛾溅落水面上,还没等到被湍急的水流冲走,立刻会有几条茴鱼同时冲上去,被其中一条茴鱼一口叼住,立刻拖到水下。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季,溪流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茴鱼仍在冰下不停止摄取食物,以补充营养,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茴鱼属常年进食,而且十分凶猛,是溪钓的极好对象。
茴鱼科为冷水性山溪栖居的鱼类。冬季在山溪深水处越冬。主食动物性饵料,多在夜间摄食。产卵期较早,约在4月末~5月初。4冬龄鱼约240毫米。为名贵的食用鱼类。
食用价值
红烧茴鱼
原料:茴鱼500克。
调料:葱段,姜片,黄酒,老抽,糖,胡椒粉,味精,麻油,精制油,生粉。
制作:活茴鱼杀后洗净,切成块状,入沸水略烫一下,洗去表面污物。将炒锅置于旺火加热,倒入食油烧热。将茴鱼排放锅内略煎一下。入葱、姜、酒、老抽、糖、味精、胡椒粉、水煮开,用小火焖熟后再用大火收汁到稠浓,淋麻油就可以起锅装盆。
特点:色泽红亮,口味咸中带甜,软糯浓郁。
绿茶北极茴鱼
1,北极茴鱼剥好,煎至8分熟。
2,将上等茶用滚开水泡开,茶汤不必多。
3,将茶叶捞出,过油,炸至出茶香,捞出后放在鱼身上。
4,把茶叶汁配入咸淡味料,勾芡,淋在北极鱼上。即成。
特点:茶香、鱼香,浑厚古朴,香醇诱人。
本科物种
茴鱼科在我国有三种亚种:黑龙江茴鱼,产于黑龙江流域;北极茴鱼,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鸭绿江茴鱼,产于鸭绿江上游。
参考资料
--动物名称数据库--.中国动物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4 12:5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