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红锈藻病
植物病害
茶红锈藻病是由一种寄生性的绿藻引起的、发生在的病害。该病在幼龄茶树上发生最为严重,主要为害1-3年生枝干,叶部和茶果也可罹病。发病初期在茶树枝条上出现不整形的小斑块或圆点,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大型斑块,甚至布满整个枝条,并在病斑上形成一层绒状物。
病原特征
茶红锈藻病的病原是一种寄生性的绿藻(学名: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病原藻在寄主表皮下产生小的叶状体(营养体),卵形或圆形,它的大小差异大,成熟时,其上可以产生毛状物,可以穿透寄主表皮伸出,其中有孢囊梗和刚毛;孢囊梗又状分枝,顶生4-8个游动孢子囊,球形,橙红色,大小为(39-45.4)微米×(28.5-35.6)微米。游动孢子囊遇水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有二根鞭毛,能在水膜中自由移动。该病原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油茶、柑橘、杜果、相思树等多种植物。
(图1:1-2.症状、3-4.孢囊梗和孢子囊;图二:3.病叶横切面,表面着生病原藻的游动孢子囊和刚毛;4.游动抱子囊;5.刚毛)
为害症状
茶红锈藻病在幼龄茶树上发生最为严重,主要为害1-3年生枝干,叶部和茶果也可罹病。发病初期在茶树枝条上出现不整形的小斑块或圆点,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大型斑块,甚至布满整个枝条,并在病斑上形成一层绒状物(病原藻的营养体)。病斑初期呈灰黑色,后逐渐变为紫黑色,最后变为铁锈红色。在雨季,病斑上也会形成一层铁锈色绒状物。茶树枝干罹病后,皮层粗糙,出现裂缝,芽叶生长缓慢,很快形成对夹叶,在侵染部位会出现膨大,有时还会形成环状剥皮。有的病枝叶片上会出现黄绿相间的杂色斑。后期病树出现严重落叶,枝梢回枯,芽叶生长稀疏,甚至全树死亡。
除茶树枝干外,茶树叶片也可被侵染。一般老叶上发病多,嫩叶上很少发生。病斑呈放射状圆形或不整形,稍突起,边缘不整齐。叶片正反面均可产生铁锈色绒状物。茶果偶尔也可罹病。茶果上的病斑较小,暗褐色至褐色,病斑稍突起,边缘不整齐。
分布范围
茶红锈藻病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部热带和亚热带产茶省,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台湾等省发生严重,在浙江、安徽等省也有发生。
侵染循环
茶红锈藻病病原藻以营养体在寄主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潮湿条件下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成熟的孢子囊易于脱落,随雨滴飞溅或气流传播。孢子囊在水中释放出游动孢子,孢子萌发后侵入茶树组织。
流行规律
茶红锈藻病发生期各地不一,广东地区为5月下旬至11月上旬,湖南省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降雨频繁,雨量充沛的季节,病害易流行。此外,在茶园土壤瘠薄、酸度不足、土层通气不良、无荫蔽或荫蔽不足和茶园受干旱或水涝,以及不合理的采摘,造成树势衰弱等情况下,都会严重诱发茶红锈藻病。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9-01 00:08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