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苗根结线虫病是由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等引起的、发生在
茶的病害。主要为害根部,可导致主根和侧根肿胀,并形成许多瘤状虫瘘,大的如黄豆,小的似油菜籽,表面粗糙,呈褐色或深褐色。
虫瘿对根部维管束系统产生机械压力,使养分和水分输导受阻,严重影响茶苗生长,甚至整株枯死。
病原特征
茶苗根结线虫病病原为线虫纲、垫刃目、根结线虫属的多种线虫(学名:Meloidogyne sp.),主要有
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和
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
形态特征
雌虫:梨形或袋状,唇区口孔呈六角形,唇盘与中唇不对称,排泄孔位于口针基部球后,平均为2.2-2.5倍于头顶至口针基部球末长度处。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在尾端有一明显的刻点区,背腹线纹有时在侧区形成翼。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头帽侧面观圆弧形,唇盘与中唇融合,无侧唇,头感器长裂缝状。口针粗状,口针基部球圆形,与杆部界限明显,侧区具4条刻线。幼虫:蠕虫形,体长347-390微米,头端平或略呈圆形,唇区唇盘不隆起,侧唇小,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半月体紧靠于排泄孔前,直肠不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常有1-3个缢痕。
雌虫:梨形乳白色,体长560.98微米,口针长12.6微米,口针基部球略向后倾斜,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中等高度,侧区的线纹没有波折,有些线纹伸至阴门角,阴门裂长39.8微米。雄虫:蠕虫形,头区低平,唇盘与中唇融合,无侧唇,头感器明显,口针粗状,侧区四条侧线,导刺带新月形。幼虫:蠕虫形,体长448微米,口针基部球向前凸出,半月体紧靠于排泄孔前,直肠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末端尖,透明尾区有1-3个缢痕。
寄主范围
北方根线虫可侵染许多作物,Goodey(1965)报道有550多种,在较冷地区所有经济重要性的蔬菜、观赏植物;在比较温暖的地区为害豆科植物,如大豆(Glycine max)、花生(Arachis hypogaea)都可以被侵害。但没有发现在咖啡(Coffea spp.)、棉花(Gossypium spp.)、玉米(Zea mays)和西瓜(Citrullus vulgaris)上能够繁殖,大多数禾本科植物也不是北方根结线虫的寄主。花生根结线虫的寄主有330多种,常见的有多种蔬菜;禾本科作物,如小麦、大麦、燕麦、玉米和豆科植物;多种果树和观赏植物。
为害症状
茶苗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一、二年生的实生苗,茶苗根系被根结线虫侵染后,引起根郑形成肿瘤,即虫瘿,小的似油菜籽,大的如黄豆粒甚至更大,表面粗糙,黄褐色,有时几个瘤状物融合在一起。染病实生苗无侧根,畸形,扦插苗的病根常密集成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分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变小黄化,引起大量落叶,直至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行。
侵染循环
病原以幼虫在土中,或以成虫和卵在病根虫瘿中越冬,次年春天气温上升到10℃左右。病原开始活动,卵经过胚胎发育,在卵壳内形成第一龄幼虫。幼虫脱第一次皮后,从卵壳中孵化出来,第二龄幼虫期是侵染阶段。它离开卵囊后即移向茶苗根尖附近,用吻针穿刺根的表皮细胞,由根表皮向内移动侵入根内。2-3天后定居下来,虫体在皮层内,其头部插入中柱或中柱原,进行取食,根结线虫能分泌各种消化酶,破坏茶树的同化作用,使根部变褐,生长停止;同时,病原的分泌物还能产生吼噪乙酸等生长刺激素,促使根部细胞加速分裂和增生,形成多核的巨形细胞和瘤状虫瘿。一个虫瘦内常有4-6个巨形细胞,这种巨形细胞堵塞和破坏根部输导组织。幼虫初期无雌雄分化,第二次脱皮后,逐步分化为雌雄,至第4龄幼虫期两性明显分化,脱皮以后变为成虫。雄成虫可以在土壤中自由行动,雌成虫不能活动,固定在根部虫瘘内为害,虫体继续膨大,形成卵囊,使根部皮层破裂,胶质卵蠢排出根部表皮外。每雌虫平均产卵400-500粒。在中国广东海南地区,5-8月间,完成一个世代需35-40天。
病原蠕行的速度十分级慢,因而不能依靠自身传播,而是借助流水、人、畜以及农具携带病根残余组织和带虫土壤进行传播。并通过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流行规律
土壤条件
茶龄和品种
茶苗根结线虫病多在苗圃和4年生以下的幼龄茶园中发生,成龄茶树很少受害,茶树对根结线虫病表现有年龄免疫性。茶苗对此病的感病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一年生茶苗较之二年生茶苗发病重,同年龄的实生茶苗又较之无性繁殖茶苗发病严重。茶树品种间存在着抗病性的差异,据中国广东调查,大叶种表现为感病;而水仙种和小叶种则表现为抗病或耐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