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苗白绢病是由
齐整小核菌引起的、发生在
茶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茶苗近地面茎基部,病部初期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成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为黄褐色或黑褐色。
茶苗白绢病病原为齐整小核菌(学名: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
半知菌亚门、小菌核属真菌。菌丝白色,有绢丝状光泽,在基物上呈羽毛辐射状扩展,有隔膜,细胞大小为2.35微米×1.0微米。菌核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3.0微米不等,平滑有光泽。菌核在寄主表面形成,初为白色,后变茶褐色,内部灰白色。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温度分别为25-35℃和30-35℃。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0-40%和50-60%。该病原除为害茶外,还可为害白术、丹参、绞股蓝、黄芪、黄连、附子、茉莉、紫苑、香石竹、菊花、百合、鸢尾、太子参、桔梗、地黄等作物。
茶苗白绢病主要发生在茶苗近地面茎基部。病部初期呈紫褐色条斑,后变褐色,上生白色绢丝状膜层,并由茎部向土表扩展,后期其上形成油菜籽状菌核。菌核开始白色,后转黄褐色至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最后病部皮层软腐,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地上部分叶片变黄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枯死。
病菌以
菌核和
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茎基部越冬。菌核在水中或湿度饱和的土壤中,存活时间较短,在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保持生活力,在室内可存活10年之久,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为每年发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次年春季或初夏,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里匍匐状沿着土隙蔓延到邻株。遇暴雨,病菌可随雨水冲流而传播。此外,中耕以及移动土壤等人为操作也可传播病害。病害还可随苗木调运,从病区带入无病区。病菌的担孢子不常见,因此,病害发生的程度主要决定于初次侵染,再侵染对病害发生发展的作用常较小。